英士大学在金华|婺水之滨传薪火④
湖海塘水电站背后 藏着英士大学老师的水利梦
记者 许健楠 文/摄
1950年,湖海塘水电站建成。这座水电站对于金华老百姓而言意义非凡,它是新中国成立后浙江省第一座、也是华东地区最早建成的小型水电站,照亮了金华城区半个多世纪。
鲜为人知的是,这座水电站的建设方案,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由英士大学兼职副教授徐焕章提出。英士大学工学院土木系主任何正森也为此专门写过文章,作过深入分析。
湖海塘水力发电工程,成了新中国成立后金华的一件大事,也给金华水利建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塘大如湖,蓄水如海”
关于湖海塘水电站的过往,不得不先提湖海塘的由来。据《金华县文史资料》,湖海塘始建于宋,筑塘造堰时,凡官员过往,文官落轿、武官下马,挑土三担才可经过。其名称,取的是塘大如湖、蓄水如海之意。光绪《金华县志》又称:“湖海塘,一名秋都塘,光绪甲午新经测量,周一千二百四十丈,计六里八分。”
关于湖海塘的由来,民间有不同的传说。相传朱元璋领兵攻打婺州时,大军驻扎在古城对岸,大将胡大海的队伍驻扎在大军的西南面。这里水源匮乏,他就带领士兵手拉手围了一个方圆十数里的大圈,然后借来各种挖土工具,从外往中心挖。10多天时间,就挖成了金华最大的一口塘,塘深一米多。过了数年,这口大塘蓄满了水,让附近的农民能够旱涝保收。为了感念胡大海的恩德,当地农民就把这口大塘叫作“胡大海塘”,后来称“湖海塘”。
新中国成立前,湖海塘除了蓄水,还没有其他功能。新中国成立后,金华专区培养的第一位水利工程师韩继绍在《金华水利五十年》中写道:“新中国成立前,金华是一个农业区,整个地区没有一座小水库,也没有一座小型水电站,水旱灾害频繁,城区也是缺水少电。群众称:‘十里山丘九里荒,十个山头九个光。夏洪秋旱受灾殃,半年糠菜半年粮。’抗旱灌溉的工具只靠水车、龙骨车,日日夜夜从塘中、溪中车水抗旱。因此群众感叹:‘晒坏背脊头,磨破脚跟头,吃睡在田头,何时才出头?’”
书中还提到,当时城区有4万多人口,白天还人来人往,一到晚上就暗淡无光,只有比较热闹的西市街,还可看到灯光,唯一的长乐戏院点的是几盏煤气灯和电石灯。
奔走呼吁,工程却被搁置
根据档案资料,国民党金华县政府曾于1946年5月向浙江省建设厅提交关于建设湖海塘水利工程和发电厂的报告,但因该工程所需人力物力甚巨而未能实施。
方远满《话说湖海塘》一文,介绍了徐焕章与湖海塘水电站的故事:1945年抗战胜利后,义乌县观塘乡有个徐焕章,毕业于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致力水利、水电建设事业,当时任省水利局金华江工程处处长,发现此塘上有梅溪水源可引,下有岗丘高程可利用,是个建设水电工程的好地方,遂经勘测设计,拟定兴修计划,上报省政府建设厅,建议拨款兴建。省政府虽数次派员勘测复核,可是“只打雷不下雨”。
英士大学迁至金华后,徐焕章曾被英士大学工学院聘为兼职副教授。这张聘书还能在金华市档案馆里找到。
当时,关注湖海塘水力发电工程的,还有英士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主任何正森。1947年,《英士大学校刊》第13期刊发《湖海塘之水力发电工程》一文,文章源于何正森的演讲内容,由吴达坚整理记录。
何正森与徐焕章是义乌老乡,193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1937年获得巴黎大学工程博士学位,历任多所大学教授、系主任,是一位国内知名的水利专家。何正森从学术视角详细阐释了这一水利工程。
何正森认为,距湖海塘约2300米的梅溪,在苏孟附近,其水位高出湖海塘的水面,挖一条引水渠引其水至湖海塘,以湖海塘为蓄水库,再挖一条引水渠至发电厂,电厂之进水与尾水之水位差约16米,对于近代之发电条件,并无不合之处。文中,他详细分析了梅溪流域的水文情况,认为湖海塘发电计划的水源和水库供给的流量是足够的,湖海塘水力发电在技术层面上不成问题。不过,他也分析了湖海塘发电的经济问题,认为土木工程费用很高,如果只用于发电,则可能导致电价甚高……
1948年《英大土木》创刊号中,何正森发表《金华湖海塘水力发电工程之我见》,更为详细分析了湖海塘水电厂之计划系统、梅溪流域之水文研究、水电厂之原动力,以及电力成本及经济价值。
湖海塘水利工程,当时备受金华人关注,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湖海塘在当地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吴达坚在文中写道:“湖海塘距离金华县城七里,是金华妇孺皆知之名塘,在水量充足时,周围有十八里,浅水时,周围亦有八里,一般未见过大湖之市民,皆名该塘如湖海之广大,有人谓:如能办一座学校在湖海塘岸,加之建设,则湖海塘可有‘金华西湖’之称。”由此看来,金华“小西湖”的说法,民国时期就已盛行。
1948年,徐焕章、韩继绍等人提出建设金华湖海塘水力发电暨灌溉工程的方案,兴建一座装机200千瓦的小型水力发电站,同时,也建设一座湖海塘小型水库(蓄水249万立方米),以保障下游1.5万多亩农田的灌溉用水。
据方远满文,1948年,湖海塘水电工程才经国民政府水利部批准,拨水利贷款218亿元(法币,据考可购大米200万斤),因当时政府办事规程繁琐,物价一日数涨,贷款拨到金华时,仅购得稻谷3606石(38.95万斤),而且水电工程款项还被县长杨振移作打内战的经费。1949年2月,工程按原计划开工,怎奈经费没有着落,工程人员难为无米之炊,开工两个月,工程再次被搁浅。
金华人迎来圆梦时刻
直到1949年,金华解放,春雷一声响,原金华江水利工程处被接收改组为金华专署水利处,徐焕章和韩继绍再一次提出兴建金华湖海塘水力发电暨灌溉工程。在接到此方案后,当时兼任军管会主任的张雄高度重视,马上会同金华地委书记冯起等党政领导进行了实地勘察。
1950年1月2日,浙江省和金华专区第一个水库和水电站——金华湖海塘工程终于动工了。韩继绍在《金华水利五十年》一书中对湖海塘水电工程的建造过程作了翔实记录。“从梅溪拦河坝到西关尾水渠,全线长20公里的工地上,每天集中四五千人的群众大军日日夜夜地投入施工,场面非常壮观。”10月25日,湖海塘水电站正式向金华城区供电,金华人迎来了圆梦时刻,不仅满足了城区4万人的生活用电,也解决了湖海塘下游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金华城区一片光明,广大人民群众欢欣鼓舞。湖海塘点亮城市的灯,也点亮百姓的心。
“我的父亲到过很多地方,金华对于他来说意义非凡,他就是在金华时脱下军装的,是他开始服务地方的起点。”72岁的冯云是冯起最小的女儿,家住上海的她说起金华,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父亲不少老照片,都是在金华拍摄的。她说,虽然没来过金华,但她对湖海塘水利工程印象很深,因为父亲的很多老照片都是在湖海塘水利工程建设现场拍的。“虽然父亲从未跟我说起过在金华工作的故事,但从照片上看得出,这是父亲在金华亲历的一件大事。”
湖海塘水力发电工程破土动工时,照片中,驻防金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副政委张雄和副军长胡大荣率领子弟兵,与金华百姓一起挥动锄头,一幅热火朝天的奋战场景。两年前,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副军长胡大荣之子胡金华把珍藏了73年的金华湖海塘水力发电工程动工典礼照片、相关信件以及《35军大事记》等档案史料捐赠给金华市档案馆,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见证了金华历史上那一个轰轰烈烈的水利工程。
1951年初,徐焕章写下文章《一年来之回忆》,提及湖海塘水利工程建设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百姓着想。他这样写道:“湖海塘工程已开工多年,但因经费无着无法完成,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省公共经费充裕,浙江省一年水利经费可抵国民党时二十年。”他还提到一个细节,新中国成立前,湖海塘水利工程开工挖渠,来的大多是老弱妇孺,敷衍充数。人民政府提倡劳动光荣,因此新中国成立后,该工程开工之时,学生、机关人员、部队官兵、各县民工踊跃参加,“每日到工者将近一万人”。不到半年,20余万土石方全部挖完。
徐焕章还在一次政协会议发言中建议大力发展水电,他提出水力发电是未来的方向,不要钱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建议大力建设金华专区电力网,大中小型水电站相结合,互相调剂合作,尽量使水力不浪费,不停电。
湖海塘水电站建成后,数十万群众奔赴水库工地一线,凭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战胜重重困难,创造金华特色的水利系统工程。1950年冬至1952年春,金华各县动工兴建的小型水库就有30多座。金华小型水库的建设经验受到全国关注。1958年5月,金华开始兴建双龙溪的“一垄八站”,水力资源实现流域梯级开发。
水电站将改建成博物馆
在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关街道山嘴头社区大黄山脚下,有一栋方方正正的历史建筑,这就是湖海塘水电站。90平方米的车间中央放着一台绿色的水轮发电机。这就是1950年电站落成时安装的,它来自美国西屋电气公司。
《金华水利五十年》中记载,当时经多方打听,四川省有一位军阀在美国订购了两台姐妹型水轮发电机,新中国成立前已运抵上海,正存在上海海关仓库。金华水利人员实地看货,正符合湖海塘水电站的要求。于是,通过浙江省政府向华东军政委员会打报告,并向上海市政府和海关联系商议,最终同意调拨一台水轮发电机到金华用于发电,运到后迅即投入安装。
2012年6月,为配合市区重点工程建设,曾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金华城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作出重要贡献的湖海塘水电站暂停运行。如今的水电站,已无轰鸣声。
如今,湖海塘水电站成了正在建设中的玉泉溪水文化主题公园里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环形建筑包裹着整个水电站。现场项目负责人应珊珊表示,这将是金华市首个水文化主题公园,围绕湖海塘水电站,将建设一个水电博物馆,将金华水电发展史完整地呈现出来。“这台上世纪50年代安装的水轮发电机没有坏,它仍然可以运行。”
不久的将来,金华市民便可以从水电博物馆看到湖海塘水电站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