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伊根粮:
千年保稻文化融在我们的血液里
编者按
一部剧,如何让“高冷”的考古学变得“亲民”且动人?万年农耕基因,如何在现代文旅场景中被成功“转译”并焕发新生?万年文明的低吟浅唱,如何汇入新时代乡村振兴、文化自信的宏大乐章?近日,首部聚焦上山文化的原创文旅情景剧《活着的上山文化·汤溪传》首演,通过艺术的独特魅力,在舞台上重现金西万年农耕文化的烟火,为这一古老文明注入新活力,展现了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命力。
即日起,市新闻传媒中心开发区服务中心、金华开发区融媒体中心推出《活化上山 汤溪有戏》系列报道,我们将用笔和镜头,直击《汤溪传》剧组台前幕后的创作历程,捕捉一群群众演员如何揣摩万年前先民的神态与情感,记录导演、编剧、舞美等主创如何将考古发现转化为舞台艺术,见证万年稻种如何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再次抽穗、扬花,结出文化繁荣与产业兴旺的硕果,解读“活着的上山文化”何以在汤溪穿越万年延绵不绝。
记者 吴璇 文/摄
“值此六月初一保稻之期,谨请五谷尊神巡游稻田……”短短130字的主祭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伊根粮已吟诵数十年。但这一次,不再是田间地头的虔诚祭祀,而是聚光灯下的《汤溪传》舞台。
稻作民族自古崇尚禾神,宋代以来“五谷神”信仰在汤溪绵延不绝。下伊村保稻节作为市级非遗,更因村域及周边3处上山文化遗址,被学术界誉为“活着的上山文化”。当得知这一千年的传承将搬上舞台时,伊根粮第一个响应:“是件大好事,保稻节一年一度,情景剧却能时时上演,这是下伊村的机遇。”他深知,这不仅是一次演出,更是将上山文化、保稻节习俗传播出去的绝佳机会。
剧本出炉后,难题来了:谁来演?“大家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这辈子都没上过舞台,咋弄?”村两委一商量,一致决定:下伊的保稻,要由下伊人自己演。就这样,在村民的报名下,村里组建了一支9人的参演队伍,主祭人的重担落在伊根粮肩上。
“第一次排练,一个跪下的动作就不下5遍,上了年纪膝盖有点吃不消,晚上回家疼得厉害。”提起排练场景,喝了口茶的伊根粮打开了话匣子,“演戏是真难啊,单脚还是双脚跪、祭文语速是快是慢、敬酒时双手怎么弄,这都有讲究,脑子里还要配合画外音数数,快一拍、慢一拍都不行。”即便如此,伊根粮从未想过放弃。每一次排练他都全神贯注,把自己完全代入主祭人的角色中。在他看来,这主祭人不仅仅是一个身份,更是连接天地、祖先与村民的桥梁,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承载着沉甸甸的责任。
随着排练的深入,伊根粮对主祭人角色的认同感越来越强烈。“以前在田间祭祀,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和信仰,但在舞台上,灯光一打,更能体会到主祭人身上那股传承的力量,仿佛看到祖辈们当年祭祀时的虔诚模样,感受到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对丰收的渴望。我要把这种情感、这种责任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伊根粮说。
由于排练地点就在村委会大楼,只要收到排练通知,这支农民演员队总会早早在一旁候场。“大家虽然没有舞台表演经验,但都积极排练,一点都不马虎,攒着一股劲,要把这部剧演好演活。”伊根粮说。为了演好主祭人一角,今年62岁的他还研究起了服装。往年保稻节穿的都是长衫,颜色偏暗,且缺少下伊特色,舞台效果不理想。“游神时,仪仗队试试黄色队服?”从村委办公室找出衣服换上后,新戏服得到大家肯定:“哎哟,这件衣服好看,够亮。”穿上这黄色队服,伊根粮更觉得自己就是那个肩负使命的主祭人,浑身都充满了力量。
在排练和演出过程中,伊根粮对上山文化也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他说:“以前总听人说保稻节是‘活着的上山文化’,但体会不深。可当我们在舞台再现祖辈们的生活场景时,我突然明白了,这就是上山文化的延续。种稻、祭神,这些习惯从古至今,从未改变。这文化不是冷冰冰的遗址,而是融入我们血液里的东西,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今年六月初一对伊根粮而言终生难忘。“没想到你们还有这本事。”首演结束后,面对乡里乡亲的夸奖,伊根粮有些不好意思:“在家门口参与演出,很荣幸;观众说很好看,就值了。”站在舞台上,听着台下的掌声,伊根粮更加确定,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如今,《汤溪传》的演出仍在继续,伊根粮和演员们成了村里的“明星队”。通过这场破圈的演出,伊根粮更真切地触摸到上山文化的脉搏——它藏在每一粒稻谷的生长里,藏在世代相传的习俗中,更藏在像他这样的传承人用真心守护的每一个瞬间。
【旁白】
额角上的汗水、膝盖上的淤青、舞台上的虔诚吟诵与精准跪拜,都在无声地宣告,当学术名词“活着的上山文化”找到了具象的生命载体,非遗便真正有了心跳。这心跳在每一粒稻谷的生长中搏动,在世代相传的习俗里回响,更在“伊根粮”们守护的每一个瞬间,无论是从田间到舞台,还是从古老仪式到现代演绎,都显得强健而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