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派员“十八般武艺”润山乡
武义创新“三化”机制 激活基层文化“一池春水”
记者 王文湛
2024年4月,浙江创新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派人才、带资金、送项目,推进乡村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去年7月,武义迎来18名省、市、县三级文化特派员,精准匹配18个乡镇(街道),让优质文化资源如活水般直抵基层,激活山区县基层文化建设的“一池春水”。
这一年,文化特派员扎根武川大地,以文化为犁,深耕乡土,通过一次次走访、一场场活动,从村里的陌生人变成村民们眼里的自家人。无论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还是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又或是促进乡村共富,都有他们的身影,文化特派员成了群众身边的贴心人、基层文化的服务者。
机制创新
文化特派精准落子
文化特派员制度作为一项创新性制度安排,让文化特派员真正沉下去、扑进去,融入群众生活、服务群众需求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所在。为此,武义创新建立“个性化匹配、项目化推进、一体化管理”三大机制,通过统筹资源、完善机制、创新举措,全力推动文化特派员制度走深走实。
去年以来,武义县在文化特派员制度落地方面下足功夫,通过建立“三张清单”匹配机制——文化人才清单、基层需求清单、意向结对清单,为精准选派县级文化特派员奠定基础。在县级文化特派员选派中,武义通过“单位推荐+个人自荐”方式,从28名候选人中遴选出13名政治强、作风实、业务精的县级文化特派员奔赴基层文化第一线。
“文化特派员不是‘单向度’选派,而是‘双向奔赴’。我们在精准摸排个人专长及基层需求的基础上,经双向选择确定18组个性化派驻方案。”武义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根据各乡镇的资源禀赋及实际需求,精选出18个班子强、资源优、需求旺的派驻村,将省市县三级文化特派员的特长与镇村需求进行统筹,实现供需精准匹配。
过去一年,“非遗行家”结缘“古婺窑火”、”戏剧专家”遇见“草昆之乡”、“文旅好手”点亮“宋韵花灯”、“灌篮高手”激活体育文化……量身定制的文化“联姻”在武义大地上绽放异彩。
“我从事非遗工作,结缘有着千年窑火底蕴的溪里村,这样的精准匹配不但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也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自从派驻武义溪里村后,省级文化特派员石小倩短短时间内就和当地村民打成一片,村民对她的称呼从“石老师”变成了“小倩”。
项目是文化特派员服务群众、扎根基层的引擎。为此,武义建立竞争性项目评审机制,将县级项目划分为“红黄蓝”三档,分别给予差异化经费支持,所有项目均需通过属地与专家双重评审,确保资源用在刀刃上。与此同时,武义还建立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机制,月度汇报掌握进度、季度走访排忧解难、年度总结评估成效,严把项目审核论证关。
另外,武义建立文化特派员一体化管理服务机制,围绕注重关心关爱、配强资源供给、加大培训力度、强化考核激励等举措。通过定期举办专题座谈会、业务培训会、组建专家指导团等举措,持续提升文化特派员的综合素养和业务能力。同时,制定《武义县文化特派员工作手册》,为文化特派员提供“生活包”“工作包”“资源包”。
在完善的工作机制保障下,文化赋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共富成果。省级文化特派员石小倩的“非遗+文旅”模式带动溪里村产业升级;市级文化特派员朱子晖将“体育+文化”带进黄龙社区,让社区居民真切享受到“体育共富”的成果;市级文化特派员王芳的“春节游园会”推动坛头村游客增加、村集体增收;县级文化特派员王文昊的“文化助农菇”打通了山货出村新通道;县级文化特派员林琳用宋韵花灯点亮桐琴蜜梨产业……
深耕乡土 文化使者各展所长
去年5月,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石小倩作为省级文化特派员派驻到溪里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希望能发挥文化特派员的作用,让这个山水小村尽快兴起来。”一到村里,她就开展实地调研,访民情、问需求、挖掘当地非遗资源,打造溪里村非遗品牌。
一年来,石小倩的努力不仅让溪里村红火“出圈”,也实现了非遗传承突破:溪里村“传统冻米糖制作技艺”“溪里传说”成功申报县级非遗项目,实现村非遗“从0到1”的跨越;指导婺州窑展示馆入选“浙江省首批非遗美学空间”,成为文化展示新窗口。
在溪里村,石小倩不仅“送文化下乡”,还组织开展“大手牵小手”非遗普及活动,带着武义本地的传承人和孩子们参观省非遗馆,深入了解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丰硕成果,在孩子们的心中埋下非遗传承的种子。
作为省级文化特派员,石小倩的目光不局限于溪里村,让武义的非遗故事被更多人看见,让武义的文旅产品在更大舞台上“发光发热”,是她从开始就定下的目标。
今年3月,在石小倩牵线搭桥下,武义二十多个静态的非遗项目以及活态的桐琴花灯巡游、婺剧演出集中亮相省城,为杭州、武义两地非遗跨界“共舞”牵线搭桥。在“廿四时集”非遗市集上,武义寿仙谷中药炮制技艺、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武义糕点制作技艺(冻米糖)等十余个非遗项目衍生品,与朱炳仁铜雕、糖画等杭州本地非遗“同台对话”,吸引不少游客驻足体验。
在实地走访中了解到村民对戏曲的需求后,石小倩以“溪里有戏”品牌为载体,首创“群众主体+专业赋能”培育模式,建立“县域文化馆+村集体+专业剧团”三方共建机制,成功培育20余名村民演员,实现村民从“看客”到“主角”的转变。与此同时,她还联动熟溪街道及相关部门,利用毗邻温泉度假区的区位优势,将村里的闲置空间打造成乡村非遗驿站,给溪里村乃至武义构建了一个独具特色非遗承载展示、传承互动空间,形成“非遗+温泉”特色IP。
当石小倩在溪里村用非遗激活沉睡资源的同时,距溪里村15公里的俞源乡下杨村,市级文化特派员王正进行一场“婺剧抢救战”。驻村伊始,他听闻村里曾有辉煌的婺剧历史,但已中断四十余年。带着恢复传统文化的使命,他踏遍村巷,寻访到20余位年逾古稀的老艺人。
“下杨村有着40多年的婺剧文化传统,在众多表演形式中,婺剧最受乡亲们追捧,村里还成立了一支婺剧队。因此,我就想从婺剧入手。”为此,王正先后收集并整理1984年以前40余本下杨婺剧团的唱本,把下杨婺剧的故事传承融入乡土教育,牵头将唱本中经典剧目《三请樊梨花》《徐策跑城》等经典片段重新登上舞台。
7月的一个夜晚,下杨村阔别四十年的婺剧锣鼓重新敲响。77岁的杨秀凤披挂上阵,一曲《三请樊梨花》唱得荡气回肠;67岁的吴宝永扮演《徐策跑城》中的老臣,银须飘拂间尽显功力。11位平均年龄超70岁的老艺人重返舞台,台下800余村民掌声雷动,这场晚会的导演就是王正。
“不能让这些艺术成为绝唱。”暑假,王正带领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的大学生深度参与下杨村乡村文化实践,对老艺人的口述历史、唱本手稿、演出道具进行数字化存档,拍摄《下杨婺剧记忆》宣传片,推动建立“下杨婺剧档案库”。
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一个能够承载记忆、激发活力的物理空间。从溪里村全新改造的非遗驿站到下杨村沉寂已久的文化大礼堂,文化特派员的到来,让当地沉睡的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机,更成为凝聚人心、推动乡村发展的力量。
多元绽放 文体赋能乡村蝶变
在武义,文化特派员立足当地资源,发挥各自专业所长,各尽其才,大显身手。7月下旬,在“浙BA”金华赛区比赛掀起热潮之际,由市级文化特派员朱子晖牵头组织的“黄龙+BA”社区篮球赛的火热开赛,70余支队伍、300多名球员参赛,其中不乏杨睿、郑博文等“浙BA”金华赛区武义队球员。为期一周的精彩比赛让社区篮球文化持续升温。
作为人口密集的新型社区,黄龙社区一直面临文体活动供给与居民多元需求的匹配难题。自去年7月朱子晖派驻黄龙社区以来,该社区呈现新变化,社区体育赛事“动”起来了,文化氛围“浓”起来了,邻里关系“暖”起来了,以“体育+文化”打开黄龙社区“活力密码”。
朱子晖以专业视角重塑社区篮球赛,通过赛制优化及专业指导,带动社区运动氛围显著升温。从2024年的32支球队,到今年的70余支队伍参赛,“黄龙+BA”成为社区新名片。今年元宵节,他还推出“篮韵闹元宵”,让扣篮大赛的激情与猜灯谜、写春联的雅韵同台绽放。
从城市社区到山区乡村,文化特派员的身影无处不在。在新宅村的田野间,“00后”县级特派员王文昊正经历着从“城里毛孩子”到“文昊哥”的转变。“王特派员,我们饭都提早吃好来抢位置了。”在武义县新宅村的文化礼堂,00后文化特派员王文昊常常被村民这样热情招呼。这位“沾着泥土气、带着青春劲”的年轻人,一年前初到时曾被当作“城里来的毛孩子”,如今成了村民信赖的文化领路人。
面对这个常住人口以中老年为主、深藏“七山两水一分田”的村落,王文昊敏锐捕捉到散落田间的文化星火,陈大叔的婺剧、朱大姐的广场舞……他点燃了“岭上翠谷艺术团”的火种,让村民从观众变主角,白天劳作,夜晚排练,如今这支“素人队伍”成了十里八乡争相邀请的“香饽饽”。
王文昊更让文化成为村民致富的桥梁。当香菇种植户遭遇滞销困境,他依托精心搭建的“文化+产业”平台,紧急协调结对合作社进村收购,满载香菇的卡车解了村民燃眉之急。菇农陈大爷拿着卖菇的钱感叹:“王特派员说文化能变成我口袋里的钱,还真没骗我。”
从社区体育文化到山村乡土文化,文化特派员从激活田间民星,到擦亮非遗名片;从盘活文化阵地,到贯通共富之路——他们俯身乡土,以青春为犁深耕文化沃土,正让文化之花在田野间绽放出时代光彩。
文化走亲 资源互通融合共进
今年以来,武义创新打造“工作片区”联盟机制,打破资源壁垒,实现资源互导,将18名特派员按地域、资源、项目分3组管理,设立片区召集人促进发展合作,并推出“十八般武艺”特派课堂,让特派员们化身讲师,累计开展理论宣讲、文艺演出及惠民服务259场,组建24支乡土文化队伍,服务人群超8万人次。
除了“工作片区”机制,武义还积极链接县域外文化特派员资源,大力开展“文化走亲”活动,鼓励支持文化特派员走亲串门,互学互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实现文化特派员的跨地区交流,也让武义的故事走向远方,实现东西方文化的国际交流。
今年6月29日,省市县三级文化特派员与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澳大利亚留学生携手走进履坦镇,以“文化走亲”形式共探乡土智慧,弘扬传统文化。市级文化特派员王芳带着海外学子沉浸式感受马灯文化,县级文化特派员鲍祎康向国际学子深入浅出地阐释“后陈经验”,一场跨越南北半球的文化交流在武义古村落生动上演。
与此同时,武义县还与桐庐、浦江、义乌等地开展“文化走亲”活动。截至目前,三级文化特派员已累计开展文化走亲活动20余场,为乡村文化繁荣汇入多方力量。
在全省建设文化强省的宏阔乐章中,武义18位文化特派员奏响的是一曲饱含泥土芬芳的时代和声。这声音回荡在古戏台的雕梁画栋间,融入乡村振兴的征程,刻进万千百姓洋溢着文化自信的笑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