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0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5版:新闻三秒区

汗水在田野中闪光

——我市农业调查辅调员工作剪影

记者 卢师慧 通讯员 徐灵珺 文/摄

连日来,婺城区琅琊镇后金村的田间地头,总能看到61岁农业调查辅调员唐根余的身影。每天清晨,他都清点好笔、纸、平板电脑、水、帽子等工具,装进电动自行车后座,准时出现在田埂旁。戴上草帽,将平板电脑稳稳挎在腋下,捏着记录纸,迈步走进田间,这位与烈日、土地和数据打交道的老人,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8月的田野,空气里裹挟着灼人的热浪。即便赶在清晨出发,唐根余黝黑的脸颊也很快布满汗珠。作为农业数据统计的“第一道防线”,他和全省数千名同行一样,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严谨记录每一分收成,为国家农业政策制定提供最基层的一手数据。

“一个调查季要跑14天,3块抽样地块共180亩,每一株作物都得记准。”唐根余抹了把额头的汗,目光紧紧盯住被阳光照得刺眼的平板屏幕。他需要在划定的小样方内,精准点绘出每片水塘、每丛树林甚至每个小棚子的位置。“年纪大了,智能设备怕点错,先记在纸上才放心。”他边说边将作物种类、生长情况仔细写在笔记本上,回到家还要逐字核对再录入系统,通过双重校验确保数据零差错。

农业调查是一项必须深入一线的工作,调查员需要对作物的种植面积和生长情况进行全面掌握。每当进行面积调查或产量测算,身为辅调员的唐根余都会一同挨家挨户走访,逐地逐块核实。从地块选定到面积核实,从踏田估产到实割实测,他始终乐此不疲,经年累月活跃在农产量调查一线。沟畦间洒下了他的汗水,垄坎上留下了他的足迹。调查点有多少户、多少地,作物长势如何、产量多高……这些数据他都能脱口而出。

而在上月中旬,实割实测更具考验。唐根余清晨6时就背着镰刀下地,在齐腰深的稻田里弯腰收割样本,往往临近中午才能完成。之后,他还要把稻穗摊在滚烫的水泥场上晾晒,并不时翻动确保干燥均匀。他认真地说:“实割实测是解读丰收的密码,来不得半点马虎。”

同样在田野间坚守的,还有金东区曹宅镇枧头村80后女辅调员商慧英。昨日,她全副武装走在田埂间,额前的碎发已被汗水紧紧贴在脸颊,专注地进行数据上传。“数据连着政策,也连着农户的收成。”商慧英说。一次调查中,她发现有一组数据有些出入,当即顶着正午的烈日重新丈量。“数据还没记完,哪能歇着?”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对农业调查辅调员来说,夏天是最难熬的季节。草丛长得高,不仅影响行走,还可能遇到各种意外。去年夏天,商慧英就在田里遇到过一条蛇,吓得她站在原地,直到蛇离开才敢动弹。

这些田野间的“数据哨兵”,工作远不止于特定调查季。春看备耕、夏核播种、秋测产量、冬查储备,全年无休。商慧英对此深有体会:“因为住在村里,所以我每天都会去田里看一下。”

“庄稼长得好不好,农民兄弟的收成如何,我们心里得有本明白账。”被汗水反复浸透的衣服紧贴在身上,对他们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在广袤的田野里,我市有200多名像唐根余、商慧英这样的农业调查辅调员,他们的足迹印在田埂上,他们的记录刻在数据里,默默勾勒着田野间的丰收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