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5版:综合

“五大行动”破解安置小区治理难题 绘就幸福生活新图景

记者 胡雅心/文 通讯员 宋洁梅 朱星欣 胡千力/摄

为保障省重大平台健康生物产业园的东拓及一批产业项目落地,近年来,金华开发区汤溪镇实施了全域征迁集中扫尾工作,高畈、溪东、黄碧垄等11个拆迁村村民陆续安置在白沙驿花园、东门苑、临湖阁等3个小区。然而,村民向居民的快速转变,带来了思想理念和生活习惯的适应难题,车辆乱停、毁绿种菜、衣物乱晒、杂物堆积等乱象频发,既影响小区环境品质,也制约着社区治理效能。

为系统破解安置小区管理困局,理顺拆迁村治理运行机制,汤溪镇成立整村搬迁运行管理部,统一负责11个拆迁村后续的管理工作。今年以来,该镇专题召开安置小区管理工作部署会,成立安置小区综合治理专班,发布《汤溪镇安置小区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聚集治理模式探索,着力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聚焦硬件提升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

“刚吃过饭,就想来活动中心寻把躺椅歇会儿,这儿凉快又舒服。”峙垅湖社区临湖阁小区67岁居民陈冬花笑着说,话语里满是惬意。每天都有不少居民过来避暑纳凉、休闲放松,把活动中心当成了第二个“家”。

不久前,峙垅湖社区党支部聚焦硬件提升,在小区的居民活动中心添置数套桌椅、躺椅,安装茶水吧和液晶电视。活动中心一开放,就成了居民们的“心头好”。“小区里大多都是原先拆迁村的村民,活动中心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唠家常、解闷的地方,这里每天都热热闹闹的。”社区党支部书记傅鹃介绍。此外,社区还在小区架空层安装了乒乓球桌,在空地增设儿童游乐设施,在活动中心旁的走廊安装便民座椅,还在墙上安装了各个拆迁村的宣传展板,承载乡愁与记忆。

拆迁安置小区,承载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让这些辛劳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在新家园能安享晚年,汤溪镇党委政府统筹全镇力量,以环境整治、硬件提升、管理升级、居民自治及服务完善“五大行动”为核心抓手,解决现存问题,重点理顺安置小区组织框架、阵地建设、集体资产等,持续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近期,三个安置小区的活动中心陆续进行了提升改造。

白沙驿小区是汤溪镇规模最大的拆迁安置小区之一,老年人口占比高,老人们搬迁后常因社交圈变窄、生活单调而困扰。7月31日,白沙驿小区老年活动室正式落成,当天举行了揭牌仪式,邀请了30余位80岁及以上老人举办集体生日宴,送上新家园的第一份“暖心大礼”。

整个活动室清凉温馨,划分出休闲聊天区、棋牌区等区域,还摆放着软沙发和小圆桌。墙上“情暖白沙驿,喜乐享晚年”的横幅格外醒目,生日蛋糕、水果、糕点、热茶摆放整齐。老人们陆续到场,乡音与笑声交织,宛如一场热闹的家庭聚会。80岁的吴金彩老人笑着对身旁的老友说:“以后下雨天也能出门解闷了,真好。”

聚焦管理难题

三方协同打造治理“示范样板”

汤溪镇以“探索安置小区治理新模式、打造幸福生活新样板”为目标,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模式。前期,积极向苏孟乡等撤村建居的地方学习经验,将原拆迁村的村干部纳入管理体系,形成由镇班子牵头,原拆迁村联村干部、社区、小区业委会、物业、原拆迁村村两委干部组成的“五方联动”组织架构,凝聚治理合力。

“现在小区架空层比以前整洁多了,部分区域已经规整到位,有的居民会自觉将自己的物品收至角落。”仙舟社区党委书记吴桂芳说。此前,仙舟社区将“五大行动”内容传达至原拆迁村保留的居民小组,由原村干部逐户传达会议精神,引导居民自查自清,对需保留物品限时清理,逾期未清理的将贴上限时整改通知单,后续汤溪镇将开展联合整治行动集中清理。

后续,仙舟社区还计划根据每栋楼房的人口结构,从居民中招募楼道长、楼长及党员志愿者,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体系,进一步织密治理网格。

临湖阁小区是第三期安置房,目前入住居民不足100户。今年5月底,小区成立了业委会,原高畈村村会计陈根法担任业委会主任,成员多为原拆迁村村干部。恰逢前期物业公司合约到期,业委会通过发布招聘公告、考察竞标公司、多轮商讨,最终确定新物业公司,并于7月初正式入场。

在业委会的支持下,新物业入驻以来,积极开展绿化修整、车库清洗,重新安装车库出入口道闸识别探头,解决了居民反映许久的识别不及时问题。针对居民买菜不便的问题,物业公司在小区入口处开设便民小卖部,销售日用品,还支持积分抵扣。临湖阁小区曾因房屋空置率高导致物业费收缴难,物业公司帮忙出租了十余套房屋,不少居民因此主动缴纳物业费。下一步,物业公司计划引进手工活项目,让居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自物业入驻以来,生活方便多了。”小区居民陈亭正乐呵呵地说,他每天不仅到居民活动中心休闲纳凉,和老伙计聊天,还坚持早晚到小区对面的峙垅湖公园健身散步,日子过得充实又顺心。

镇党委书记杨建文表示,汤溪镇将围绕提升属地群众幸福生活品质,在推动安置小区管理规范化、现代化上持续发力,努力探索具有汤溪特色的安置小区治理善治之路,力争到2025年底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持续的治理模式,切实增强居民的归属感与满意度,绘就安置居民的幸福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