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2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金农供销为 现代农业添“翼”

本报消息(记者 卢奕仿)烈日下的金东区孝顺镇马腰孔村高标准农田里,市供销社下属金农供销有限公司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团队正进行低空精准作业,为即将播种的水稻喷洒除草剂。这不仅是植保方式的革新,更是降本增效、绿色发展的有力实践。

相比传统方式,无人机植保每亩可节约农药600克至800克,同时提升防治效果达20%;其配套的肥料统施技术,亦能实现每亩节省化肥10公斤。仅今年上半年,金农供销的无人机植保作业面积已突破15万亩,累计节约农药超百吨、化肥逾千吨,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有效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压力。

超越高效植保的主业范畴,金农供销农业社会化服务团队更以创新服务模式,将无人机技术应用于破解山区发展的痛点难点。

在武义县新宅镇三坑口村的高山西瓜基地,清晨时分,工人钟振言熟练地将一筐近百公斤重的西瓜挂上无人机。随着螺旋桨的嗡鸣声响起,无人机平稳升空,仅用时一分钟,便精准降落在山脚的冷链运输车旁。

该基地负责人张华沛道出了技术变革带来的改变:“今年我们分期种植了五批西瓜。头两批产量小、离机耕路近,尚可用拖拉机运输。但眼下这批总产量约10万公斤,地处深山腹地,过去只能依靠人工肩挑下山。高昂的人工成本和极低的运输效率,成了西瓜‘下山难’的最大瓶颈。”在金农供销农业社会化服务团队的帮助下,张华沛引入无人机运输方案。“现在一个来回只要3分钟,运输成本折算下来每斤只需1角钱,比人工节省了60%以上,真正实现了省时、省力、省钱。”张华沛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这次成功实践,不仅打通了山区特色农产品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微循环,更激活了深山农业的经济活力。尝到甜头的张华沛,已将目光投向自己经营的1600亩茶园,计划将无人机技术推广应用于茶园施肥和鲜叶吊运。

据悉,金农供销农业社会化服务团队目前拥有50架自有无人机及150余台协作设备,已成为推动当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该团队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探索“无人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智慧农业服务模式,通过构建数字化农业服务平台,实现作业规划更智能、资源配置更优化、服务响应更敏捷,为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新图景贡献更坚实的供销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