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是不是人才,企业说了算

我市全面推广人才“企业认定、政府认账”激发创新活力

记者 陈浩洋

不久前,当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金华市F类人才名单里,只有初中学历且没有职称的朱邦武和项月卿倍感惊喜。

朱邦武来自河南省修武县,项月卿来自丽水市缙云县。自2015年入职浙江安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后,他俩扎根生产一线,逐渐成长为企业核心技术骨干。但受困于初中学历等因素,朱邦武、项月卿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成为人才。

今年4月,事情有了转机。针对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我市打出出台产业人才奖励计划、迭代更新《金华市人才分类目录》等一系列“组合拳”,推进人才“企业认定、政府认账”,进一步发挥企业在人才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大力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现象,形成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企业人才评价体系。

企业有了人才评定的话语权,安胜科技人事经理陈爱丽第一时间就想到朱邦武和项月卿,“他俩不仅技术硬,而且还能带领团队攻克技术工艺难题,对企业贡献很大”。经企业自主认定、主管部门审核,朱邦武和项月卿被评定为金华市F类人才,也就是实用型人才,可以享受等同硕士人才服务。

谁使用、谁评价

传统人才评价体系往往把学历、头衔等作为标准,导致一些没“帽子”、学历低,但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企业认可度高的核心骨干人员难以进入政府部门认定的人才序列。随着新业态、新工种不断涌现,企业对人才需求愈发多元,人才的定义更加多维,传统的认定标准、评价体系亟需优化。

是不是人才,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今年,浙江深入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全面推进人才“企业认定、政府认账”工作。

让企业认定,先要给企业授权。

我市按照“谁使用、谁评价”原则,以市级人才计划和人才分类目录为牵引,聚焦“港”“廊”“链”主战场,重点围绕新能源汽车、光伏及储能、机器人等十条重点产业链,进一步扩大授权范围,加大授权力度,进一步提升企业人才评定话语权。

赋予企业市级人才计划自主认定权。

一方面,从科技领军企业、“雄鹰”企业(技术领航型)、“链主”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以及高成长性科技企业、新兴中小科技企业中择优确定一批授权对象;另一方面,在卓越工程师、科技创新卓越人才、技术技能卓越人才(八婺大工匠)、电子商务卓越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八婺英才等6个类别中分别择优确定一批授权企业。

赋予企业产业人才自主认定权。

出台《金华市产业人才奖励计划实施办法(试行)》,面向全市行业龙头企业和有成长潜力的科技型企业授权,给予每家企业3名产业人才计划自主认定名额和15万元奖励资金,“谁是骨干人才”“奖励分配多少”由企业自行决定,体现既激励企业、也奖励人才的导向。

“常规人才评价与学历、职称、头衔等关联度较大,而产业人才奖励计划为人才评价新增一条补充赛道,给予企业更多自主权,让更多学历、职称都不高,但有一技之长、企业认可度高的人才能脱颖而出。”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目前,产业人才奖励计划已在140家企业中开展授权认定,在已完成的276名人才认定中,本科以下学历人才217名,占比达78.6%。

赋予企业人才分类目录自主认定权。

迭代更新《金华市人才分类目录》,新增F类、G类人才,即实用型、紧缺型两类人才,赋予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单项冠军企业、省雄鹰企业、省隐形冠军企业等重点企业人才自主认定权,每家企业最多可自主认定2名骨干人才直接纳入分类目录。今年以来,分类目录新入库人才超27.4万名。

浙江千禧龙纤特种纤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湘江说:“人才分类目录的创新性调整,使长期被传统评价体系忽视的实干型人才得以进入政策支持范围,有效解决了产业人才评价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政府“认好账”,提升获得感

2023年3月,总投资101.2亿元的润马光能项目落户金东。企业同时招引何亮博士作为企业研究院院长,牵头负责围绕光伏发展方向“高效率、低成本”,解决光伏产业中TOPCon电池技术难题。

两年多时间里,何亮带领团队开发TOPCon高效光伏组件系列产品,参与制定发布团体标准2项,开展自主研发项目35项,申请专利129项,有效提升了产品技术水平。经企业自主推荐,何亮直接被认定为金华市“双龙计划”创新领军人才B类,获得300万元项目资助,并在人才购房等方面享受政策支持。

“润马光能是‘企业认定、政府认账’的受益者。通过授权,企业认定的人才,可以享受相关人才政策,为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增加了‘筹码’。”浙江润马光能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德平说。

而且,在授权、认定、审核3个环节中,企业只需完成自主认定,其他交给数据“跑腿”。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政府既要“认好账”,又不能“添麻烦”,让企业和人才在认定过程中“无感”,在享受服务保障中“有感”。

一方面,授权精准直达。

为打破过往授权认定周期长、企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短板,我市以政府部门的高效联动、靠前服务、精准授权,消除企业顾虑,提升企业、人才参与积极性。

市县协同最大程度简化产业人才奖励计划、市级人才计划等政策授权流程,打破原有专家评审、部门认定等传统流程模式,精准抓取企业研发投入、产值等数据指标,认定权限直接授予企业,一次授权、一步到位、免申即享。企业自主认定人才信息由主管部门统一收集,无需人才线下申报,人才码平台定期更新,避免反复报送资料影响人才的获得感。

例如,浙江开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获得授权后,自主认定3名技术经理为产业人才,将人才信息备案后,即完成人才认定。

另一方面,做好人才认定的“后半篇文章”。

6月18日,金华市“i金华”人才百事通上线运行。这个线上平台集人才就业求职、休闲娱乐、活动交友、政策咨询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人才政策智能交互问答,智能匹配人才可享受的政策与服务,“人才服务点位在哪里”,通过平台一键查询、一码通享、一目了然。该平台推出后仅1个月,注册用户已超12万人,日均人才访问量超5000人次。

除了结合人才实际所需,以数字赋能构建更便捷、更优惠、更智能的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外,我市同步完善线下人才服务网点布局,构建线下15分钟人才服务圈,在人才集聚度高的区域,新增咖啡、运动、观影等服务点超百个,让人才所盼、所需在身边能够便捷实现。同时,配套推出青年大学生7天免费住宿、新增长租人才公寓1万套以上等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十大实事”。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今年以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作出的“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重要指示精神,聚力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扎实推进人才“企业认定、政府认账”“互聘共培”等工作,引导企业用好“双聘双岗双薪”“产业人才奖励计划”等人才政策,更好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主体作用,持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厚植创业创新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