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文到日文,再到中文;从中国军官到日本军官,再到中国军官后人;从战场日记到战后日记, 再到战后会刊,《中国军官日记》跨越生死、国籍、对抗,颠沛流离
《中国军官日记》一波三折见证历史
记者 李 艳
东阳籍抗战军官张昌棋不会想到,自己在战火纷飞中记录的《中国军官日记》颠沛流离,百转千回,会掀起如此大的反响。生前,张昌棋讳莫如深,对子女、亲人未提一字;身后,中日两国辗转寻找日记主人,一波三折,终拨云见日。
抗日御敌,多少将士血洒疆场,多少亲人流离失所。《中国军官日记》写于1942年1月25日至6月6日,既有投笔从戎之豪迈,也有侠骨柔情之缱绻;既记录了战场之残酷,又记录了民生之艰辛;既表达抗战之决心,又哀叹命运之多舛。《中国军官日记》为国家和民族保存了史料,跨越生死、国籍、对抗,一波三折,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抚今追昔,弥足珍贵。
【日记】(1942年)2月27日 星期五 晴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读了这首诗,心中该如何的感叹啊,如我真是死在外面,家里的人尚以为是在世界上生存。
【旁白】《中国军官日记》是艰苦卓绝抗战的定格,山河无恙背后,是多少“可怜无定河边骨”的血流成河。
抗战史研究者的意外收获
早在2022年7月,原细菌战跨国诉讼原告团团长、浙江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抗日战争史研究分会会长王选就向记者推荐过抗战史研究者蒋经飞。
蒋经飞是东阳人,旅居深圳,业余热衷收集中日英美各国抗战文献和书籍,《中国军官日记》正是其例行收集中的意外收获。
“中国出版的抗战文献和书籍已经收集了不少,我就想知道日本人对这段历史是怎么写的。”蒋经飞告诉记者,2011年,他从网上购买了一套侵华日军第二十二师团步兵第八十四联队的《步八四会志》。该师团长期驻扎在浙江,是浙赣战役侵华日军主力,《步八四会志》相当于该联队的内部刊物,一共17本,其中昭和六十二年二月十一日(1987年2月11日)第七期刊登的《浙赣作战中的一名中国军军官日记》一文,引起了蒋经飞的注意。
《浙赣作战中的一名中国军官日记》作者为原第十一中队野泽文雄,以日文登载了其在浙赣战役衢州战场上获得中国军官日记,但只摘录了1942年4月18日至6月6日16天的内容,没有这名军官的名字与军衔,只提到出生浙江东阳,是第十六师的通信军官。
“东阳?通信军官?”蒋经飞一下子来了兴趣。日记中写到的战火纷飞的家事国事战事,朴实、感人。
日记的主人到底是谁?蒋经飞多方寻找,始终没有半点头绪。
【日记】(1942年)4月20日 星期一 阴
五时起床,郊外一片嗡嗡之声,发现六架飞机在上空盘旋,在屋顶上方编队,向金华方向飞去。余以为这是中国空军,于是拍手叫喊,入城之后,方得知此乃敌机。
【旁白】1942年4月18日“杜立特突袭”后,日本军部决定发动以摧毁衢州军事机场、打通浙赣铁路为主要目标的“浙赣战役”。
4月18日—6月6日,《中国军官日记》真实记录了衢州战斗的悲壮史实,日军密集的狂轰滥炸至今读来仍怵目惊心:“抵衢时警报突闻,接着敌机六架,狂炸机场,车站虽未遭蹂躏,已饱受惊扰矣,直待下午,车始出衢站,不到数里,火车忽告失事,危险万分,侥幸而免,诚大幸也,沿途警报频繁,下午四时尚有,飞机数度降临……”“自清晨起,敌机总计二十四架,分若干批,猛烈轰炸衢县。震天动地的爆炸声,惊天地,泣鬼神。如此猛烈的轰炸乃是未曾有之事。”
6月1—7日,面对日军发动的全线攻击,负责衢州城防守的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六军英勇顽强,前仆后继,但敌我力量悬殊,6月7日,衢州城还是被日军占领了,中国军队伤亡3500多人,日军伤亡1800多人。
两战场对手接力转发
同一个战场上拼杀的对手,战后却因《中国军官日记》再次连在了一起。
2021年12月,在朋友的帮助下,蒋经飞从日本购得一本《中国之记》,里面也有一篇中国军官日记,与野泽文雄的中国军官日记颇为相似。
是巧合,还是……
蒋经飞一阵狂喜,立马进行对比。两篇中国军官日记为同一篇,就是让蒋经飞苦苦寻找了10年无果的东阳籍军官日记。
《中国之记》出版于昭和三十三年(1958年),是日军第一一六师团第一三三联队第二大队第七中队的松岛博中尉所写。和野泽文雄相比,松岛博披露的日记早了29年。松岛博在战场上得到了这本日记,然后请人翻译成了日文,以日文辑录了1942年3月15日至6月6日33天的内容,更全面、更完整。
两名日本军官接力转发,虽然时间相差29年,但无一例外,《中国军官日记》均引起了他们的关注。
松岛博出生于1913年10月6日,参加浙赣作战时29岁,日本三重县松阪人,毕业于东京大学国史系。1940年征召入伍,到驻安徽的第一一六师团第一三三联队第二大队第七中队担任少尉小队长,1942年调任师团司令部,1943年服役期满,返回日本。因日本战局恶化,重新征召入伍,警备千岛群岛,后被苏军俘虏,拘押于西伯利亚战俘营,三年后回到日本。历任神宫厅特约顾问、神宫皇学馆大学讲师、松阪市教育长、三重县图书馆馆长、三重大学教授。
松岛博对《中国军官日记》感慨不已:“我得到了一本日记,记载了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情况……这名军官因事从上饶军官学校离职,转而到十六师担任通信军官。军衔与姓名不详。根据日记内容,可以一窥八十六军奉命死守衢州到最后时刻的恶战苦斗之情状……日记在6月6日结束,读完感慨不已。虽然这是敌军的日记,但也令人泪目。尽管他是敌人,但秉持坚定的信念,投身抗战,此乃革命军官之日记,值得永久纪念……若其妻知此命运,则将何其悲伤;若其父知此噩耗,则将何其哀伤……战争是悲惨的。然而,现今之世界,战争仍然如影随形。”
野泽文雄出生于1920年左右,日本茨城县人,1940年12月30日从日本入伍到达上海,经杭州最后抵达当时守备浙江湖州德清县的步兵第八十四联队第十一中队第三班,曾在金陵部队受训。1943年12月,野泽文雄随第十一中队编入独立混成第八十九旅团独立步兵第一0四大队第三中队,后驻宁波,1945年8月16日,野泽文雄随部开赴杭州投降。1946年1月23日,从上海吴淞港乘船归国。1988年,野泽文雄曾随步八四战友会来到中国,回到其所属部队原驻扎地德清和金华石门。
和松岛博一样,野泽文雄也对《中国军官日记》“惺惺相惜”:“此位青年军官的日记最后之日即衢州城陷落之日。6月6日的深夜,他仍在城内,此亦事实。本日午后,衢州城外,洪水泛滥,一片泥海,不可能按其所愿脱城而出。由于俘虏众多,他可能成为俘虏,或是生还东阳,或与其妻爱青共度余生,这已成为难解之谜。唯有为此祈祷不已。”
蒋经飞表示,他研究抗战史10多年,记录纷飞战火的《中国军官日记》,得到两战场对手接力关注、转发,并存世两份日文译本,实属罕见。
【日记】 (1942年)5月23日 星期六 雨
闻昨天战事已经转好,敌人并无进展,家中诸人与爱青都在战争的漩涡里,不知如何了,现在的心理只有将家破人亡的痛苦当作人生必经的过程来安慰。
【旁白】“爱青”是中国军官的妻子,正是驰骋沙场的他,日思夜想在日记中多次提及,留下了温情脉脉的线索,才有了故事的美好结局。
碑文助峰回路转
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中国之记》的意外发现,让蒋经飞重新燃起了寻找东阳籍中国军官的希望。
同为老乡,蒋经飞想到了东阳文史爱好者、东阳二中退休老师吴立梅。
“我们至今没见过面,蒋经飞是通过博客联系上我的。”吴立梅回忆,蒋经飞提供的线索是日记主人的妻子叫“爱青”,他当即回复:“这个不好查,妇女的名字宗谱中一般不会出现。”
吴立梅是个有心人,“那个年代,东阳女子的名字大多叫‘梅’‘花’‘仙’‘芳’‘娥’,叫‘爱青’的非常少”。放下电话,他突然想到,2017年清明节前,他受东阳籍杭州钱江国际美术馆馆长张向中所托,为其父母各写过一篇碑文,记得他母亲就叫“爱青”。
吴立梅马上把两篇碑文的内容发给蒋经飞:“张昌棋,生于1920年正月十三。宁波无线电专科学校毕业后,恰逢日寇全面侵华,遂从戎报国,任国民革命军八十六军十六师通信连上尉连长,参与浙赣战役,浴血奋战,九死一生……”
东阳籍、通信军官……蒋经飞隐隐觉得事情有谱。通过吴立梅,他很快联系上了张向中,进一步确认,相关信息完全吻合:《中国军官日记》中的中国军官是无线电通信干部,至少是少尉军衔。而张昌棋毕业于无线电专科学校,任十六师通信连长;日记中的中国军官和张昌棋一样,都属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六军第十六师;都参加过浙赣战役;日记中提到1942年5月25日是爱青的生日,正是阴历四月十一,而张昌棋的妻子杜爱青生日恰好也是这一天……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蒋经飞高兴得跳了起来。
至此,《中国军官日记》的主人一波三折,终拨云见日,他不是别人,正是张向中的父亲张昌棋。
【日记】(1942年)5月24日 星期日 雨
下了两天的雨,总想战事能转佳的,中午闻队长说敌人离金华只有二十五华里,浙东的重心动摇矣,不过金华附近一带防线很坚固,可作节节抵抗,大约无如以前的迅速也。
【旁白】战火纷飞,但家始终是张昌棋最柔软的牵挂。
家庭宝贵的精神财富
张向中到现在都感觉像做梦,“父亲生前未提及日记的一个字,非常意外”。
抗战爆发后,1938年,时年19岁的张昌棋在自家经营的南货店里料理生意,看到当时报纸上刊登的招生广告,毅然弃商从学,报考宁波鄞县私立电声无线电技术学补习学校,苦学技术,以求报国。
1941年4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三分校招考,张昌棋投笔从戎,到江西广丰的三分校担任文职教官。一年后,浙赣战役爆发,张昌棋不安于军校的平静生活,志在上阵杀敌,从军转职到负责守卫衢州的国民革命军八十六军十六师,勇赴前线。《中国军官日记》记录的正是其浴血浙赣的战火往事:城破、电机被炸毁,与部队失散,藏身地日军刚刚用飞机投放过鼠疫菌……
张昌棋生前会经常向子女讲起自己的抗战经历,但从未说起写了《中国军官日记》。
“父母感情很好,不离不弃,从没见他们吵过架。”张向中兄妹五人,他排行老三,上面两个姐姐,下面一个弟弟一个妹妹。
“2008年9月,已88岁高龄的父亲常在梦中呢喃当年的往事。”在张向中提议下,一家人自驾陪父亲旧地重游,先到浙江衢州、江郎山、廿八都,再到江西广丰沙田、潭头村、王村底等地,还找到了父亲在日记里提及的借住过“两月余”的那户农家。
“当时那户人家条件算好的,有地下室,旧地重游看到因为长期不住人,瓦片都掉下来了,大梁也烂得差不多了。”张向中打听到那户人家的女儿、女婿在江西鹰潭工作,他想办法联系上,说明父辈的交情,但做律师的女婿很谨慎:“不要再说了,再说报警。”
张向中只得作罢。“换作我,也会有这戒心的。哪有这么巧的事?”
张昌棋从部队回到东阳老家后,再也没有记过个人日记,记的都是整田、割稻、帮工等工作。在其家庭博物馆,记者看到,张昌棋的工作日记字迹清秀、工整。张昌棋解甲归田后曾写过一本回忆录,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1958年自行毁掉了,令人唏嘘不已。
张向中现在业界颇有影响,但其人生经历也是跌宕起伏,历经磨难,成名前做过7年的篾匠、5年的木匠,再做到一级项目经理、高级工程师。
张昌棋夫妇结婚70周年时,张向中操持在东阳大厦为父母举办了盛大宴席,还特别定制了两口铜缸,刻有“抗战老兵张昌棋杜爱青结婚70周年志庆: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亲朋好友困难时期借米济盐,感谢邓爷爷改革开放给国人带来巨变”。
采访时,这两口铜缸以及篾匠、木匠的全套工具,和张昌棋的抗战实物等,都保存于家庭博物馆。张向中还非常有心为父母立了牌位,并亲笔书写“抗战老兵”“国为上”“孝”等大字,张挂于家庭博物馆醒目位置。
“这些都是家庭宝贵的精神财富,放在这里,就是要激励后人,代代相传。”张向中颇有孝心,2017年,如果不是他想到请吴立梅为父母撰写碑文,或许《中国军官日记》的主人到现在还是个谜。
早在2006年6月21日,张向中就请人为父亲撰写《抗战老兵回忆录》。当年,张昌棋已经86岁高龄,但思路清晰,对当年九死一生的抗战经历如数家珍。
2010年,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身在杭州的张向中给父亲订了一束鲜花,交代花店服务员送上门时,特别说明是有关部门为纪念抗战胜利而赠送的。张昌棋收到鲜花后激动不已:“感谢东阳人民,还记得我们!”
希望被看见、被记住,这是所有抗战老兵的期许。
【日记】(1942年)6月6日 星期六 雨
意想不到的能够再活一天,昨夜睡在府山下面的洋房里,心中却无一时能安睡,炮弹不绝于耳,早上起来天未亮,战况尤觉激烈,直至中午不停……今天虽活,明天如何不堪设想,顷刻做人,下秒是否做鬼,真是千钧一发的作最后的结果,如明天尚能挨过,或许尚有一线希望……
【旁白】《中国军官日记》三个版本均以为张昌棋或俘或牺牲,但是张昌棋命大,死里逃生。当年,不会游泳的他甚至不知如何渡过衢州护城河,还被日本兵捉去做民夫。九死一生之际,他用泥巴涂黑脸,伪装成一个老头逃了出来。在龙虎山,张昌棋用树叶写下“行李萧条西归日,遥望钱江已无家”。几经迷路,张昌棋终于在福建找到原部队。战友告诉他,曾在衢江水边发现两长发男子,当时以为其中一人就是死难的张昌棋,已立牌位安葬。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昌棋获军政部颁发的抗日胜利纪念二级勋章一枚,并以92岁高龄颐养天年。
柳暗花明又一“记”
张昌棋没有想到,自己生前守口如瓶的《中国军官日记》竟会在身后掀起如此大的浪花。
《中国军官日记》解密后,一个又一个问号在张向中心中萦绕:日记原本现在何处?是在松岛博或其后人之手,还是尘封于日本的某个机构?
2024年9月20—23日,张向中邀请蒋经飞一起万里赴日本寻访。在张向中朋友寿超的帮助下,他们先后寻访了三重县图书馆、三重县博物馆等松岛博生前供职的地方。虽未能如愿,但基本可以确认日记原本不在日本的某个机构,或松岛博后人之手。此行最大的收获,是曲折找到了松岛博居住的八云神社和其后人,并建立了联系。
《中国军官日记》的机缘巧合,仍在继续。
今年5月,蒋经飞在查阅抗战文献时,偶然看到一本书——《昙花一现的抗战》。该书1942年11月在上海出版,封面是一位中国士兵,背景是南京中山陵和三个妙龄女郎。
“书是一本小册子,加上封面和封底不过36页。本来这类书,我没有兴趣看的,但当天居然鬼使神差般地读了下去。”蒋经飞说,书中出现了“渝方”等字样,几乎可以断定这是汪伪的宣传资料。翻阅到第4页,竟然是一篇《一个无线电通信排职员的日记》。蒋经飞下意识地睁大眼睛,定睛一看,这竟是《中国军官日记》的又一版本。编者在题记里提到的张志何,就是张昌棋,他的字是“之何”。
至此,《中国军官日记》出现了三个版本,各有千秋。《昙花一现的抗战》辑录了张昌棋1942年1月25日至6月6日间47天的日记,比松岛博辑录的33天多了14天,比《步八四会志》的16天多了31天。尤其是《昙花一现的抗战》,纠正了松岛博和野泽文雄翻译成日文后的错误,真实还原了张昌棋在衢州战斗以及之前的经历和心路历程。
目前,张向中正在筹划出版蒋经飞撰写的《张昌棋的日记与抗战之路》。张向中表示,他不会放弃寻找。“我爸日记中所展示的经历,不像许多英雄那样有很大的战功和一些豪言壮语,他很客观地记载了那时的实际状况。一个民族受到外来侵略的时候,所有爱国者都应该与祖国同在。”
吾爱吾国,气壮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