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下沉+乡土培育”
磐安破解中药产业人才技术瓶颈
本报消息(记者 毛伟军)“磐安模式是全省推广GAP的典范,它让磐安中药产业从‘盆景’变成了‘风景’。”在8月25日举行的“希望之光”人才帮扶团服务磐安中药产业推进会暨2025“全国科普月”磐安活动启动仪式上,浙江省药学会理事长邵元昌高度评价磐安推广GAP示范基地建设的成果。活动汇聚政府、专家、企业代表百余人,共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落地,力促磐安中药产业提质增效。
在磐安县磐龙药谷的杭白芷基地里,药农们正忙着采挖、分拣。这里是磐安打造的中药材GAP示范基地。“从生产到加工,磐龙药谷基地全程标准化。”浙江磐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银平介绍。自2022年国家发布GAP规范后,磐安迅速启动浙贝母、元胡等4味道地药材基地建设。目前,全县已建成GAP示范基地5000余亩,潘潭浙贝母基地更是成为省内首批通过延伸检查的标杆。
人才与技术是GAP落地的关键。在省委人才办、省科协支持下,省药学会组建19人“希望之光”专家帮扶团,精准对接磐安产业需求。针对源头质量控制难题,帮扶团聚焦种源、种植、采收加工等环节,成功创建全国首个浙贝母GAP基地,面积达1690亩,并构建“六统一+可溯源”闭环管理模式,实现省中药追溯平台与“中药产业大脑”贯通,追溯数据实时对接省级监管平台。
“作为‘中国药材之乡’,磐安中药材占全省种植面积8.7%,‘磐五味’产量占全国60%以上,90%浙产药材经此销往全球。”浙江浙农中药科技(磐安)公司董事长夏亦涛说,GAP基地通过企业自建或与药企联建质量管理体系,瞄准趋势与政策,推动道地药材品牌建设,助力药农种好药、直供终端,实现多方共赢。
为配合省药监局实施中药材GAP,省药学会牵头成立全国首个省级中药材GAP专委会,制定技术评估办法,为浙贝母基地“验明正身”,今年将基地面积扩至3200亩。同时,帮扶团还助力磐安于今年5月成功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并获得农业农村部、财政部300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成为全省首个以中药材为主导的国家级现代产业园。
磐安模式破题之道在于“专家下沉+乡土培育”双轮驱动。一方面,专家帮扶团每年开展规范种植、共享加工等培训5次以上,辐射带动磐安及周边培养种植、加工人才超1100人次。另一方面,通过师徒结对、技能大赛等形式,壮大本土实用型技能人才队伍。
活动期间,浙江省药学会GAP专委会分别与磐安县中药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县中药材GAP产业农合联签订《磐安道地药材GAP服务合作协议》及《中药材GAP服务协议》;浙江大晟药业有限公司与云南省昭通市农业科学院签订《科企合作协议》。这一系列合作将进一步整合各方资源,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磐安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