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9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打造质量新高地 增创发展新优势

我市系统推进质量强市建设

记者 刘小刚

浙江今飞凯达轮毂股份有限公司的智慧工厂内,数字化生产线高效运转,一个个刻有二维码的轮毂快速下线。这些二维码好比身份证,记录生产流程,借此实现轮毂质量精准把控。

重视质量管理,今飞凯达并非个例。随着质量强市建设深入开展,我市越来越多企业将质量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制胜市场的密码。

近年来,我市系统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全力攀登质量新高地,塑造发展新优势,培育各级政府质量奖企业585家,城市品牌指数连续两年排名全国前十,义乌、永康入选全国首批质量强县(区、镇)培育建设城市。崇尚质量、追求质量,成为八婺新风尚,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了坚实质量支撑。

标准筑基

日前,2025年首批76项“浙江制造”标准制定立项计划公布,我市企业牵头起草的16项标准位列其中,总数居全省第二,涉及现代五金、汽摩配、生物医药、磁性材料等行业。

“浙江制造”标准是体现制造业发展创新水平、符合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具有高质量高效益内涵特征的先进团体标准。截至目前,全省现行有效的3926项“浙江制造”标准中,475项由我市企业牵头起草,充分彰显我市在制造业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标准界定工艺规范、质量要求等,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质量兴市,标准先行。

近年来,我市出台激励政策,对首次通过验收的国家级、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以及首次认定为高级、中级标准创新型企业等予以奖励,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标准研制,提升市场话语权。同时,通过加速国家标准迭代升级、开展“浙江制造”标准研制攻坚,以及开展重点企业先进标准对标达标行动,推动产业标准提升。去年以来,我市申报标准创新型企业297家,获评国家级企业标准领跑者企业100家次。

标准是国际贸易的通行证。作为外贸大市,我市深入开展“标准走出去”行动,以标准制度型开放,提升外贸交易便利性,助力外贸提质增效。

义乌小商品市场外贸依存度高。国内外标准不一致、中文版标准外商看不懂等因素,易引发质量纠纷,影响外贸交易成功率。以新一轮国际贸易综合改革为契机,义乌引导国外商会协会、在义外资企业以及各类外商主体等参与小商品标准研制,深入开展区域标准化创新发展试点,提升国内外标准一致性水平。同时,瞄准国际贸易热点国家和地区,开展多语言版本标准研制。

据统计,义乌去年研制的31项小商品标准中,有10余项邀请外商参与。今年以来,义乌研制外文版小商品标准15项,其中《发夹》《贵金属镀层首饰》等2项标准同时发布中文、英文和阿拉伯文3种语言版本。

产业提质

当前,我国制造业加快向重质量效益转型。作为“百工之乡”、制造大市,我市有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五金、纺织、医药等18个百亿产业集群和30多个国家级产业基地。近年来,我市打造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智能光伏及新型储能、电动工具等十条重点产业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顺应产业发展变革趋势,我市围绕特色产业和重点产业链,精准施策推动“金华制造”向“金华质造”转变。

特色产业方面,我市发布产业质量提升项目建设评估指南,迭代推出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磁性材料、电动工具等20余个重点特色产业质量提升项目,通过“一个行动方案、一批目标企业、一套标准体系、一个服务平台、一批服务专家、一套推进机制”,“一业一策”推动质量变革。

兰溪捷高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从事牛仔布产销,产品出口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曾因产品质量波动,频遭客户投诉。兰溪组织质量攻坚小组予以帮扶。经改进,产品批次合格率从94%提至97%,投诉大幅减少。“今年上半年,我们的销售额超亿元,同比增长11%。”该公司负责人说。

特色产业质量提升取得积极成效,保温杯(壶)、磁性材料产业入选长三角质量提升示范试点项目。

针对重点产业链,开展质量强链行动。其间,我市制定“一县一链”“一链一策”质量提升方案,绘制产业链质量图谱,形成质量攻关清单,明确质量提升的目标、路径和措施,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新材料2条产业链入选全国百个质量强链重点项目。我市还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带头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全流程质量管理。“链主”带动下,全市2241家规上企业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方法。

借助质量强链,一批制约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的质量瓶颈取得突破。去年来,我市实施质量攻坚项目25个,解决质量技术问题79个,助企降本增效1.2亿元。

品牌赋能

8月22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中国果业品牌大会发布全国果业品牌建设经典案例,浦江葡萄在列。经专业评估,浦江葡萄品牌价值创新高,达到31.65亿元。会上,浦江葡萄还入选中国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将向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果业品牌迈进。

通过一粒“身价不菲”的葡萄,看见我市品牌建设成效。

近年来,我市出台品牌建设发展行动方案,制订《加快实施“浙江制造”品牌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实施品牌打造、品牌强基、品牌推广、品牌保护四大行动,推出品牌培育、品牌出海、人才培养等12项举措,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体系,城市品牌指数跃升全国第9。

其间,我市成立全省首个企业自主品牌建设联盟,聚焦重点产业链,做强品牌矩阵,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培育体系。同时,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在全省率先推行“品字标”浙江农产、浙江服务奖励政策,以及“中国精品”“浙江精品”奖励政策;推出“首席品牌官贷”等融资增信项目,调动企业品牌创造的积极性。

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培育代表浙江一流企业的“品字标”企业813家(涉及十条重点产业链的“品字标”企业304家),覆盖一二三产,总数居全省第三。其中,“品字标”浙江农产企业15家,全省最多。

随着品牌建设行动深入开展,品牌价值得以凸显,品牌经济渐成气候。2024年全年,我市“品字标”企业营业收入2095亿元,占了规上制造业企业营业总收入的近三成。

品牌建设还有力促进共同富裕。以浦江葡萄为例,已然是当地人口中的“共富果”。据了解,浦江县已构建起以巨峰葡萄为主的30多个优质品种葡萄产业格局。去年,全县种植葡萄6.7万亩,产值约14.25亿元,有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