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从村落到社区的跨越和各种人员资源的杂糅——
探寻撤村建居后的善治新路
记者 吴彰义 卢师慧 黄珊 文/摄
今年5月19日,金东区余宅村、石塔头村、新叶家村撤村建居事项正式批复公布。至此,市本级已累计建成169个社区。从村落到社区,从村民到居民,改变的不仅是名称,更是基层治理单元的重构与生活方式的转型。新老居民如何真正融合?城乡差异如何有效弥合?基层治理如何实现现代化跃迁?近日,记者深入我市多个不同类型的社区,记录治理创新的生动细节,探寻共建共治共享的善治新路径。
和悦社区
社区治理有了一群“合伙人”
今年76岁的诸葛菊仙居住在金华开发区苏孟乡和悦社区紫悦花园。她原先是清江塘村人,从村到社区,她最深的体会是“社区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居民生活丰富多彩,亲戚朋友都羡慕我。”
和悦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有老年学堂、青年夜校、家门口的青少年宫。声乐、瑜伽……在1705平方米的党群中心,每个居民都能在这里找到喜欢的文化活动。
70多岁的居民丁小伙原来是寺南村的老支书,刚入住紫丁花园小区时,因生活习惯不同有些不适应,但现在觉得很好。“9个小区都有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站),老人吃饭很方便,一到时间点,饭菜就送到小区服务点位上。”他说,医护人员还会帮他们量血压、测血糖。此外,他还主动加入社区“格老调解队”,为居民调解矛盾,为社区治理出点力。
和悦社区2019年2月挂牌成立,主要由清江塘、清江桥、清湖等7个拆迁村安置小区组成,现有住户6357户,常住人口13227人,其中流动人口2600人,是一个典型的融合型社区。
和悦社区党委书记汪燕飞说,新居民与城市社区居民不同,社区治理也需要更多元的解法。因此,社区的工作理念就是“抓队伍聚资源”,着力整合基层、专业、社会三支力量,实现各方力量深度融合,共同形成了基层治理合力。
拆迁安置新居民存在文化程度低、认同感差、公共约束力不强、矛盾纠纷多等不利因素,但也有淳朴、勤劳、亲近邻里等有利因素。“要让社区变得美好,就是要保留有利因素,消除不利因素。”为此,社区开展各类具有乡愁记忆、生活技能、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为老人举行集体生日会,让居民对社区有认同感,进而加强归属感。
和悦社区还以抓好女同胞和孩子的习惯养成为切入口,充分发挥“枕边风”“耳旁语”的作用,化被动为主动,督促引导“新居民”逐步转变观念,做好整改。
汪燕飞带领团队深挖潜在骨干,构建居民自治长效机制,通过社区人才普查,梳理出老干部、老教师、文体达人、社区领袖等潜在骨干217人,组建了小巷管家、小巷卫士、小巷创客、小巷医生、小巷监事等10支队伍;培育了“一格一姐”志愿服务、“和悦蓝”网格治理、“睦邻窗口”红管家等8个特色项目;创新推出金华首支350人的“红领巾”楼道长队伍。目前,和悦社区有志愿服务队13支,志愿者860余人,其中“新居民”占41%。
和悦社区多元主体在党员带头、社会力量助力、居民自治共生的和谐生态中,从“物理相加”迈向“化学相融”,聚变出社区融合的超级能量,和悦社区也获得了“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浙江省现代样板社区”等荣誉。
坦溪社区
从零开始的新社区建设之路
今年7月15日,金东区曹宅镇坦溪社区正式揭牌成立。这个日子对于社区的5名工作人员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从今年2月24日开始上班筹备,近五个月的辛勤付出终于有了成果。
5月15日,金东区人民政府下发批复,同意成立坦溪社区居民委员会。这个新社区所辖范围北起绣水山庄,沿红旗水库副坝以东至鸿泰豪苑,朝皇路以北,双井街以西,坦溪路以南区块,辖区内共有14个小区(其中2个为监管社区),大部分都是老小区。
坦溪社区目前一共有5名工作人员,其中一名是曹宅镇人民政府退休返聘的老同志陈建福,另外4名都是新招聘的社区工作者。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循的情况下,这群社区建设的“开拓者”从零开始,摸着石头过河。
最初的筹备工作千头万绪。坦溪社区党支部书记黄梦婷介绍,她们需要自己布置办公场地,要对辖区进行全面摸底——了解每个小区的住户数量、党员人数、入住率、物业费缴纳情况等基础信息,还要摸排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实际操作起来却需要极大的耐心。“我们最初对社区工作一无所知,处理矛盾纠纷也没有经验,还好老领导陈建福带我们。”黄梦婷说。
坦溪社区正式成立后,工作立即进入了快节奏。在短短数月时间内,他们已经经历了三个小区的业委会换届工作,并成功推动一个小区成立新业委会。接下来,还有一个小区需要继续推进业委会的成立工作。
“很多小区规模比较小,没有公共收益,业主们都不愿意出来做业委会工作。”坦溪社区工作人员沈倩告诉记者,为了推动成立业委会,几名社区工作人员花了好几天时间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耐心解释业委会的重要性,推动业委会的成立。
除了处理日常的管理问题,坦溪社区还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暑期托管服务解决了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联合民警开展的反诈宣传活动提高了居民的防范意识;与金东区中医医院合作的义诊活动受到辖区居民的热烈欢迎。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沈倩告诉记者,几个月的工作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帮助鸿泰嘉苑小区成立首届业委会的经历。这个建于10多年前的小区有300多户居民,今年4月,服务十多年的鸿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向社区提交了退出物业服务管理的申请,称因长期经营亏损,无法继续承担服务。
物业的突然退出让小区面临严峻挑战——公共区域的水费之前都是由物业公司提前缴纳的,如果物业撤离,小区将立即面临停水问题。社区工作人员迅速与物业公司协调,要求他们先解决前期存在的问题再撤离,为小区争取了宝贵的缓冲时间。
在物业正式撤离前,社区紧急组织成立了物管会,并由物管会选举产生了首届业委会。通过社区的积极介入和协调,最终实现了小区的平稳过渡,目前该小区由业委会自行管理。
“社区工作就是这样,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要懂。”一位工作人员笑着说,从调解纠纷到组织活动,从业委会换届到帮助居民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我们都是边学边做。
从2月24日开始筹备,到7月15日正式揭牌,坦溪社区的工作人员用近5个月的时间,将一个纸上的批复变成了一个真正为民服务的实体社区。如今,这个新生的社区已经步入正轨。
随着社区组织建设的逐步完善,坦溪社区将继续推进民主选举进程,健全配套组织,为辖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真正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让这个新兴社区成为居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金都美地社区 公共服务提升居民幸福感
9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金东区多湖街道金都美地社区。在“美地大食堂”内,老人三三两两围坐一起边吃边聊,也有不少年轻人;党群服务中心大厅内,不少居民在看电影;二楼老年学堂,一群老年人正在上形体课……
“环境变美了,生活便利了,哪里还能闻到当年的‘牛粪味’?”70多岁的居民张阿姨是横塘沿村人,以前家里养牛,没得休息。对如今的生活,张阿姨很满意,她每个月都会到党群服务中心理发。“每周都有人来服务我们,比如缝缝补补、量血压,很方便!”
金都美地社区成立于2017年3月,有住户5461户,人口1.16万人。社区目前由金都美地、金都美苑、溪霞苑3个拆迁安置小区和荣安华府、巢塘雅苑等7个商品房小区组成,是市区规模最大、安置户数最多的城中村拆迁改造安置社区。
金都美地社区党委书记周磊说,新老居民融合治理,围绕人的需求“做文章”是关键。近年来,金都美地社区在改善文体设施、搭建便民服务平台,关爱“一老一小”等民生方面不断发力,通过提升公共服务,推进安置型社区融合转型。
在金都美地社区,便民服务每周固定开放,每天服务内容各有不同,服务体系涵盖了理发、缝补、维修和医疗等多个维度,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务。
拆迁安置后,居民余菊萱住在丹景苑小区。她年轻时曾在服装厂上班,后来自己创业。如今她成了社区“侬好”志愿服务队的一员。每周四上午,她都会到社区,为居民提供缝补、改裤脚等服务。社区老年人多,许多老年人生活节俭,用坏的老物件不舍得扔,但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维修点。她开设的“萱萱阿姨”邻里缝坊给老年人带来便利。
目前,金都美地社区打造“百步便民服务圈”为目标,组建了“侬聊聊”“侬拍拍”“侬搬搬”“侬疗疗”“侬修修”等10支“侬”系列服务团队,涵盖了心理、摄影、送货、医疗、维修等方面,服务队每月都会集中行动,打通为居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真正让居民体验足不出社区的便利生活。
金都美地社区还开设舞蹈馆、曲艺社、笔墨堂、社区老年学堂,成立了合唱团、排舞文艺队、太极拳社团、老年坐唱班等各类社团、文化队伍10多个,通过开展群众性文娱活动,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居民建立新的社交圈,让大家逐渐融入金都美地这个“大家庭”。
60岁的居民董文元住在金都美地小区,平时在老年学堂学形体、舞蹈等课程,参与社区公益演出。“认识了不少新朋友,大家有共同的爱好,一起玩,还一起做公益,感觉特别棒。”
目前,金都美地社区已经成为浙江省“红色根脉”强基示范社区、浙江省第二批未来社区。
万诚社区 新招破难题 暖心护民生
上周,婺城区白龙桥镇万诚社区成功化解锦悦华府小区一起邻里纠纷。
据了解,该小区16幢1103住户装修时,因材料堵塞下水道导致污水渗漏,致使楼下1003住户的吊柜需拆除维修。双方就误工费赔偿问题争执不下。社区党支部副书记蔡西蒙得知情况后,第一时间邀请两人到调解室,通过两个多小时的耐心倾听,既从邻里和睦的角度讲道理,又结合实际损失真诚沟通,最终促成1103住户按每天150元的标准支付误工费,让矛盾在温情中得到化解。
这起纠纷的顺利解决,是万诚社区成立一年多来治理成效的生动缩影。该社区于去年3月12日正式挂牌运行,辖区面积约1.2平方公里,管辖范围东至华龙南街、西至白沙溪、北至金华江、南至330国道,涵盖10个居民小区(含1个在建小区),现有常住人口约8000人。
成立之初,社区面临“新小区多、问题集中”的挑战。社区党支部书记钱婷介绍,随着4个新小区陆续入住,装修纠纷、电梯故障等问题频发,仅去年就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90多起。
面对治理痛点,万诚社区以“新”思路破局。城郊接合部居民乱种菜是“老大难”问题。今年4月,社区接到反映,星河湾小区北门运达路300多米的绿化带被种满蔬菜,塑料水桶、竹竿架等杂物杂乱堆放,此类乱象已存在数年。工作人员随即逐户走访,讲解乱种菜对环境和出行安全的影响。5月,社区对接上级部门制定整改方案,为空地铺上草皮,使昔日“菜园子”变身整洁绿地。6月,小区业委会和物业送来写有“尽心竭力办实事,情系百姓暖人心”的锦旗,这成为社区干部持续奋进的动力。
去年3月,万诚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立,综合服务大厅、综治中心、母婴室等功能区一应俱全,成为居民办事、学习与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突破传统“一老一小”服务范畴,新增“一妇”关怀项目,精准对接需求。针对居家妇女,组建12人文艺队,开展做扇子、绘雨伞等活动10余场;围绕亲子教育,开办“父母越轻松,孩子越努力”智慧父母沙龙、“养育照料与儿童早期发展”育儿讲座;暑假期间开办首届暑托班,有效解决家长“看护难”问题。考虑到社区中外地居民较多,还定期举办跳蚤市场、共富市集,拉近邻里距离。
对新业态从业者的关怀更显社区温度。此前,针对外卖电动车进入小区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社区并未简单禁止,而是主动搭建沟通桥梁,积极对接外卖站点与小区物业,共同购置自行车供外卖员换乘使用,以便其安全高效地完成最后一公里配送。这一暖心举措已率先在中南君启小区开展试点。入夏以来,社区工会驿站每天摆放冰镇酸梅汤,供户外劳动者免费取用。外卖小哥钱箫表示:“不仅配送更方便了,连我们休息的场所都被贴心考虑到了。”
为壮大治理力量,社区还为每栋楼物色热心居民担任楼道长,负责收集居民诉求。去年下半年,又组建文明劝导队。接下来,社区还计划选拔热心居民成立专门调解队伍,让治理触角延伸至每个角落。
仙源社区 从“陌邻”到“家人”
9月3日,在婺城区安地镇仙源社区的乒乓球室里,喝彩声此起彼伏。居民陈林鑫挥拍扣杀,70多岁的“老寿”紧随其后。这对曾经的陌生人,如今已是球桌上的老搭档。
很难想象,这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社区,在2021年刚成立时还处于一片空白。10个商品房小区分布在城乡接合部,居民中有本地村民,也有来自上海、杭州的“候鸟”群体,以及兰溪、永康等周边地区的住户。“关起门来谁也不认识谁”曾是这里的常态。
社区成立初期,部分居民保留乡村生活习惯,存在不交物业费、在院内种菜等现象;来自不同地区的住户因生活节奏差异,缺乏交流机会;基础设施不完善,连门牌号都存在重复,快递配送常常“迷路”。
“要让社区有‘家’的感觉,得先打通居民的心墙。”社区党支部书记方晓娟说。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网格员逐户走访,认真记录居民需求,积极寻找“破冰”途径。
生态环境优美是仙源社区的一张“金名片”。夏季,“候鸟”居民纷纷前来避暑。“住在这里能听到鸟叫声”成为大家的口头禅。但仅有好环境还不够,精彩的文化活动才是增进邻里感情的“黏合剂”。
对此,社区积极发掘文艺人才,邀请舞蹈爱好者邓一丹、徐雪华牵头组建舞蹈队,动员爱唱歌的朱秀娟成立合唱团,热心居民叶丹也主动协助策划活动。从春节写春联、端午包粽子到中秋邻里宴,活动接连不断。居民在活动中收获惊喜,有人重逢十多年未见的小学同学、有人遇到同名同姓的“缘分”,还有人结识了同单位退休的老同事。
最让居民称道的是24小时开放的乒乓球室。居民邵振荣告诉记者,此前社区活动室虽有三张乒乓球桌,但场地简陋、回声大、设备旧,体验不佳。去年,邵振荣提出改造想法后,获得22名球友支持,大家决定自筹资金、自己动手。
很快,以邵振荣为牵头人的改造筹建组成立,陈林鑫、蒋丽筠等负责筹资施工。其间,邵振荣拉着社区网格员测尺寸、算预算,球友们则两三天内筹得2.68万元。施工时,居民自愿参与铺地板、刷墙、换灯具等工作。
如今,乒乓球室焕然一新,贴上了吸音墙纸、配了3张专业球桌,每日早中晚都有人活动,周末还吸引城区爱好者切磋。“这里设施好、人气旺,打完球常一起吃饭钓鱼,亲如一家。”居民张跃明说。
随着邻里关系日益密切,社区变化越来越大。社区干部积极对接部门,让“不稳定”的金安线路灯亮了起来,解决夜间出行难题;重新规划门牌号,解决了快递“送不到家”的难题;节日组织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提供贴心服务。志愿者队伍从3人发展到50多人,洪英、朱秀娟、郭庆等“元老”带动更多人加入。有居民直言:“原本没打算迁户口,看到社区这么好,特意把户口迁来了。”
如今的仙源社区,早已告别曾经的“陌生”。腰鼓队的鼓声、太极拳的身影、合唱团的歌声,成为社区动人的风景。一位住在桂语山居的居民说:“随着邻里的日渐熟悉,我们现在一礼拜都不用烧饭,今天去张家、明天去李家,有时在我家,真的无比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