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5日 

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第17版:义乌周刊

红色基因铸魂 暖心善举筑爱

义乌中小学精心打造“开学第一课”

记者 金晓英

本周,秋季新学期开启,义乌各中小学、幼儿园用多种方式迎接学生入学。红色文化浸润校园、暖心善举传递温情,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堂堂兼具家国情怀与爱心教育的“开学第一课”。

红色文化进校园

今秋新投入使用的八一幼儿园、八一小学,均选址于红色底蕴深厚的柳青社区。依托这一独特的红色资源,两所学校在开学首日便将红色教育融入报到环节,让孩子们在互动中感悟历史、传承精神。

在义乌市北苑中心幼儿园八一园区,迎接萌娃们的不仅有亲切的幼师,还有两位身着军装、身姿挺拔的兵哥哥。他们带着孩子玩起“翻山越岭”“炸碉堡”等模拟红军战斗的游戏,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孩子们直观感受革命先辈在艰苦岁月中的斗争历程。

该园园长陈惠莉是一名军嫂,其爱人在宁波某信息支援部服役,恰逢休假的他主动提出参与开学活动,还特意邀请昔日战友一同前来,用军人的飒爽风采,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崇尚英雄、致敬先烈的种子。

同日,义乌市稠城一校八一校区以“八一励风骨 新校育英才”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红色教育活动。在“红色精神开学第一课”上,老师们结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代背景,向孩子们讲述抗战历史与国家发展成就,引导他们在新时代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学会将个人小目标融入国家发展大目标。

此外,学校还设计跨越红色成长门、展演《闪耀的红领巾》舞蹈、学习军体拳等环节,让孩子们在熟悉新校园的同时,深刻理解“八一”校名背后的革命内涵,将不怕吃苦、奋勇拼搏的精神根植心中。

义乌江湾小学则将“开学第一课”搬进义乌市侵华日军细菌战史实陈列馆,以真实历史为教材,为一年级新生上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馆内,黑白影像定格苦难岁月,实物展品承载着沉重记忆。老师用孩子们易懂的语言,结合复原的历史场景、泛黄的老照片与饱含沧桑的老物件,缓缓讲述日寇入侵时,同胞们在细菌战中遭受的苦难。

为了让历史记忆更鲜活,学校特别邀请细菌战历史亲历者后代、退休教师吴宗钱到场。吴老师结合家族与家乡的真实经历,讲述先辈们在侵略者的铁蹄下坚守信念、奋勇抗争的故事,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的坚韧与不屈。

在“731部队细菌战罪行”“细菌战受害者诉讼历程”等展区,图文与史料进一步揭开历史真相。孩子们认真聆听中国受害者如何坚持用法律武器捍卫正义,历时10年的跨国诉讼,实现在法律层面认定侵华日军细菌战的史实。这些沉甸甸的细节让孩子们懂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

公益实践育善心

开学首日,除了红色文化的熏陶,义乌市绣湖小学二(3)班的“爱心书包漂流活动”,用一份份善意温暖了整个校园,为新学期写下充满温情的开篇。

当天,全班40余名师生共同参与这场特殊的开学仪式。大家自愿捐赠的200余个爱心书包将跨越山海,送往需要帮助的孩子手中。义乌市爱心公社负责人方建民与志愿者到场,不仅向师生们的善举表达感谢,还通过图文故事,详细介绍“爱心书包漂流活动”的公益历程。自2006年启动以来,该项目已坚持20年,累计发放26万多套爱心书包,足迹遍布云贵川等省份,同时覆盖浙江省内山区学校及民工子弟困难家庭,成为国内公益助学领域的标杆项目。

“每套书包都是为孩子量身定制的‘学习大礼包’。”爱心公社志愿者介绍,书包选用耐磨防水材质,能应对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书包内除了3~4本适配不同年龄段的课外书、10支铅笔,还配齐尺子、笔记本等学习用品。针对寒冷地区的孩子,书包里额外添加围巾、手套等保暖物品,让关怀更贴心。该项目依托独特的“明信片跟踪制度”,受助孩子收到书包后会写下明信片反馈,捐赠者能清晰知晓每一个书包的去向,确保公益全程公开、公正、透明。

“从今年起,‘爱心书包认捐’会成为我们班的特色开学活动。”二(3)班班主任诸葛小波表示,此前班级家委与她多次商议,希望通过长期公益活动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心,最终选定将“爱心书包认捐”作为班级固定活动,今后每学年开学前后都会定期开展。除了捐赠书包,后续还会组织学生参与书包分装、书籍整理,条件允许时,还将跟随志愿者前往山区参与物资发放,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公益的力量,学会用行动传递温暖。

诸葛小波认为,这堂爱心实践课比书本知识更鲜活。一次次的公益实践,会帮助孩子们慢慢成长为有温度、有担当的“小小公益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