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6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英士大学在金华

文章导航

英士大学在金华|春风化雨润无声③

周尚:水利报国 泽被后世

周尚父亲留下的老宅

闸口发电厂原貌

周尚

三峡试验坝远景

1948年1月,英士大学土木工程学会创办了一本综合性工程技术期刊——《英大土木》,发刊词由周尚撰写。

记者 赵如芳

在磐安县玉山镇玉峰村,有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山古茶场。

茶场东南面500米处,有一幢二层小楼,楼顶有点与众不同——倾斜的屋顶上,蓦地凸起一个小小的建筑,不像阁楼,也不像本地的天窗。熟悉老上海房屋构造的人说,这个叫“老虎窗”。早年英国人来上海居住,带来了这种特殊的屋顶窗,屋顶英文为“Roof”,和沪语里“老虎”发音相似,由此得名。由于具有采光和通风效果,“老虎窗”渐渐在上海流行开来。

具有舶来品性质的“老虎窗”,出现在了磐安深山里的一座民宅上,彰显着民宅主人有一定的见识和财力。这座民宅的主人生了3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名为周尚,我国高级水利专家。

1920年,周尚与周恩来同赴法国勤工俭学。后来,周尚在钱塘江治理和武汉长江大桥建设、黄河水害治理等方面作出过贡献。

周尚曾任英士大学工学院院长,并于1946年3月、1947年4月,两次代理英士大学校长职务。这段在战乱后为国育才的经历,他的孙辈还不知道。1976年逝世的周尚,留下了水利报国的故事。他的骨灰撒进了深爱的万里长江。

留学归来 成为水利专家

1898年,周尚出生在东阳玉峰乡马塘村,即今天的磐安县玉山镇玉峰村,他的乳名为法水,号柏勋。

1919年,他在东阳中学读书时,因参加五四运动被除名,转到杭州蕙兰中学求学。1920年毕业,考取官费留学,与周恩来同时赴法国勤工俭学,专攻水利。后来,他又到德国诺威尔大学工程科学习,获得硕士、特许工程师学位。1929年回国,任浙江省水利局局长。

当时的中国积弱积贫已久,重大水利、电厂等工程等待建设,但缺乏技术支撑。在海外求学多年的周尚,一回国就肩负重任。

他致力于钱塘江治理。钱塘江常有潮水,水底有几十米深的游沙,施工难度很大。为实施规划,周尚扩充局内外机构,组织技术力量,邀请奥地利籍专家白朗都为总工程师,利用飞机测量及精密勘察,制订了历史上第一个钱塘海塘两岸防洪设施工程以及东西两苕溪灌溉漕的规划。

1931年,浙江省水利局代办杭州闸口发电厂厂基工程。闸口发电厂的位置在钱塘江北岸一带的低洼漫滩,原始地面高度为+7.92米,土质又多为泥沙堆积而成的砂质黏土层,黏土层的厚度为12米,建筑难度很大。周尚坚持实地勘察,重视第一手资料,进行科学分析,终于使难题迎刃而解。“说到这个时期,不能不说一个叫周尚的人。这个人在《闸口发电厂志》里好像没有出现,但他与闸口发电厂有过一定的关系,且是个非同一般的人物……正因为有无数个像周尚先生一样杰出人物的参与,闸口发电厂才能在艰难困苦中梦想成真。”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李望苗曾写过《闸口发电厂的记忆》一文,里面提到过周尚。

在修筑浦阳江堤岸工程时,诸暨湄池段游土沙层阻碍施工,周尚现场指导,采用“定桩施工”法,解决了这一难题。

除了参与重大工程,周尚还醉心于学术研究。在民国时期《测量公报》《水利》《土木工程》《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季刊》等期刊中,常有周尚发表的文章。《飞机测量于我国之需要》《黄河之整理》《蓄水之断面坝计算》《航测与建设》《改良扬子江口之意见》《镇江水道整理草案(附表)》等文,至今还可搜到。

值得一提的是,在1936年第1卷第1期的《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季刊》中,有周尚写的《追念水工教授方修斯先生》一文。方修斯是德国汉诺佛水工试验所的教授,1929年受邀来到中国担任淮河疏导的技术顾问,并考察黄河下游的治理情况。他是周尚的老师,爱惜周尚的才华,在周尚回国前,曾带他到瑞士参观各种巨大水利建筑。方修斯抵达中国后,周尚前去迎接。当时周尚刚回中国,做水利工作不敢放开手脚,常向恩师请教。方修斯勉励他:“此正汝事业发轫、躬求实践之时,何惧之有?”方修斯去世后,周尚趁《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季刊》出版之机,撰文表达对恩师的怀念。

周尚留下的资料不多,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周尚在水利领域的才华深得认可,他做事谨慎务实,为人注重情义。

投身高等教育

曾代理英士大学校长

大约从1935年起,周尚的事业出现转折,多在高校担任管理岗位。历任上海同济大学秘书长兼教务主任、福建南平工务局局长、中央大学教授、北洋工学院院长、农林部顾问、英士大学工学院院长等职。

同济大学里,有一名叫郑肇经的学者,和周尚一样有留学德国的背景,也从事水利专业,被称为“我国近代水利事业的元老”。多年后,郑肇经的女儿嫁给了周尚的儿子,两人育有一子,名为小清,即周尚的孙子。

在外兜兜转转,周尚离家乡越来越近。抗战胜利后,北洋工学院并入英士大学,身为北洋工学院院长的周尚来到英士大学,担任该校工学院教授兼院长,当时的校址在永嘉(今温州城区)。

1946年1月,英士大学发生学生“倒杜运动”,3月初由工学院院长周尚代理校长,6月杜佐周引咎辞职。新校长是杨公达,学校又发生“驱杨迁校运动”。1946年暑假,英士大学移址金华,周尚也来到金华。1947年4月23日,杨公达辞职,总务长周尚代理校长。

1948年1月,英士大学土木工程学会创办了一本综合性工程技术期刊——《英大土木》,发刊词由周尚撰写。他认为,远古之时,“洪荒之世,洪水泛滥,夏禹应运而生,沦济漯,决汝汉,排淮泗,江河能畅其流,人民得安居”;在秦始皇时代,“五丁开蜀道之险,李冰成都江堰之业,国势伸强,争衡吴楚,夫有强国之名,必有伟大之工程为之抬举”;“今国家在大战之后,精华尽失,穷苦之民,求生乏路,而沃野千里,终见荒芜,凡百事业,半就瘫痪,东北铁路,长蛇寸断,已成港口,日见消沉,长此以往,更见衰微”……周尚纵论古今水利工程于国于民的影响,忧虑当时中国的贫弱落后,呼吁科技人员承担起兴国责任。周尚的文采、对中国水利的了解,以及水利报国的雄心,尽在其中。

由于种种原因,《英大土木》仅出一期,今存国家图书馆。

1949年6月,金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决定对英士大学实行军管,英士大学被撤销,工学院并入浙江大学。

此时的周尚,已离开教育岗位,将精力与才智投入水利建设中。

兴修水利

多次参与国家重大工程

据磐安文史资料,新中国成立后,周尚任江苏省水利局总工程师、长江流域水利规划委员会副总工程师,又参与治理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的规划设计。

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到黄河工地视察,意外邂逅周尚。当年同赴法国勤工俭学的两人,重逢后格外高兴。周恩来说:“我一直在找你,就是不知道你在哪里工作。我们留法到现在,一别也有30多年喽!你当年在法国就是学水利的嘛,这里正用得着你!”

1955年,周尚参加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和建设。

事实上,周尚还参与了另一重大水利工程——三峡试验坝,这方面的记载很少见到。

为根治长江洪水,我国多次提议实施三峡工程,但因建设周期太长而一再拖延。1958年,长江流域规划办(简称“长办”)建议,在湖北省蒲圻陆水兴建三峡工程的试验坝,从中寻找缩短工期的办法和措施,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圈阅,国务院批复实施。

在1959年《人民长江》杂志上,刊有文章《三峡试验坝——陆水蒲圻水利枢纽在成长》,作者是长办施工总队总工程师周尚。

文章中,周尚从枢纽任务、水文和地理特性、工程规模和施工情况、混凝土预制块接缝的试验研究、今后的试验研究工作五个方面展开阐述,条理清晰,内容翔实,数据具体。“质量好坏,关键在于每个工序的操作,尤其是灌浆时要注意,每一段要求达到基本稳定。灌到上部时,要慢灌,要灌足,不能因有冒浆现象即停止,所用压力不宜过高。至于冒浆现象,因予填骨料柱具有很大空隙,且在拔管过程中,已把黏土铺盖层的孔壁稍微扩大,这也是必然的现象……”从这些文字可以发现,周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都很丰富,且注重施工质量和操作细节。

多名参与三峡试验坝施工的人员回忆,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1988年3月29日至4月1日,陆水枢纽通过竣工验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几十项专为三峡工程所做的试验,诸多试验项目成了国内首创和世界首创。这些事件,后来都被写入中国水利电力大事记中。

只是,周尚没有等来这一天。1976年,他在杭州病逝。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与家人联系不多,孙子小清在南京外公家长大。“我对他印象不深,据说他从不抱怨,积极生活,生病后生活质量也很好,最后病情恶化,不到半个月离世,没有受到病痛折磨。”小清说。

弥留之际,周尚的愿望是将骨灰撒进长江。1968年,修建南京长江大桥时,年届古稀、在杭州休养的周尚,仍过问、关心工程进展。

2020年,儿孙们带着周尚的骨灰登上了江葬船。在长长的汽笛声中、片片花瓣的伴随下,水利人周尚回归自然,与江共眠……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 制图/童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