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药乡书写新答卷 磐安打造中医药康养高地
□陈冰冰
在浙江中部的群山之间,磐安这座有着千年药脉传承的县城,正以“一县一业”为战略锚点,将中药材产业从传统种植推向全产业链融合的新高度。作为“中国药材之乡”,磐安手握“浙八味”中“磐五味”的半壁江山,近年来更是以生态为基、科技为翼、文化为魂,在中医药康养产业的赛道上加速奔跑。
9月29日,随着2025浙江省中药材博览会暨第十八届磐安中药材博览会的召开,这座千年药乡正以全新姿态,书写中医药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药博赋能二十年:从产业窗口到发展引擎的嬗变
金秋九月,药香满溢。2025浙江省中药材博览会暨第十八届磐安中药材博览会在磐安县江南药镇开幕。本届博览会以“振兴浙产好药 共创美好生活”为主题,不仅是浙江省中医药产业成果的集中展示窗口,更是磐安连接全国、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融合的核心平台。
本届药博会紧扣“展示、交流、合作、赋能”四大核心,中医药大健康产品展示展销汇聚全国数百家企业,设立磐安大健康产品特展区、中医食养药膳科普体验区、各地中医药特色馆等专区,让参会者一站式领略道地药材、药膳产品、康养器械等全品类成果。而药博会优质产品评选则邀请行业专家对参展产品进行评审,为浙产好药树立品质标杆。
与此同时,本届药博会还举办8项全国、省市级重磅活动,形成“1+N”的活动格局:第五届中华药膳烹饪大赛汇聚药膳烹饪高手,以药膳为媒演绎“舌尖上的养生”;浙江土特产“浙八味”中药材产业优质优价推进会聚焦产业痛点,探讨道地药材标准化、品牌化路径;“问道两岸·浙里寻药”中医药文化交流会搭建两岸交流桥梁,推动人才互动与技术共享;全国第二届浙贝母产业发展大会暨临床应用转化学术交流会,为磐安特色药材浙贝母的深度开发提供学术支撑。此外,中国药材之乡药膳公共实训基地首期培训班、第七届浙江省十大药膳评选、“八婺共富·供销联展”、2025浙江省中药材博览会优质产品推选等活动,从人才培养、市场对接、区域协作等维度为中医药康养产业注入新动能。
自首届中国(磐安)道地药材展示会举办以来,这一平台已走过二十余载春秋。从最初的药材展销会到如今的全产业链融合平台,药博会的迭代升级,正是磐安中医药康养产业发展的缩影。
历届药博会始终扮演着产销对接桥梁的角色。早期,磐安药农多以散户种植、线下叫卖为主,销路窄、议价能力弱。药博会的举办,让全国药商、药企聚焦磐安,浙八味药材城依托展会优势逐渐成为“买全国、卖全国”的药材集散地。如今,这里汇聚600余家经营主体,31个省份的1332种药材在此流通,90%以上的浙产道地药材从这里走向全国。同时,药博会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舞台。2024年药博会上,上海浙江协同推进长三角中医药一体化发展,磐安与上海达成中药材溯源、医保互通等合作,让磐安道地药材更快进入长三角大市场。此外,药博会还多次发布行业标准,如2024年发布的《浙江省中药全链条追溯体系管理办法》,以数字化赋能质量监管,从源头保障品质。
药博会已成为磐安品牌输出的名片。通过持续举办药膳大赛、药材鉴别技能竞赛、中药文化展等活动,磐安“中国药膳美食地标城市”“全国乡村振兴道地药材发展示范县”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2024年“磐安药膳”十年发布会期间,《磐安县药膳产业高质量发展蓝皮书》《磐安药膳四季养生宴设计指南》《磐安药膳九种体质养生套餐基本要求》等成果发布,标志着磐安药膳从“民间技艺”走向“标准化产业”,而药博会正是这一转变的重要推手。
正如磐安县中药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张红林所说:“药博会不仅是展示成果的窗口,更是推动产业升级的引擎。通过这一平台,我们让磐安的好药材变成好产品,再到好品牌,最终实现好收益。”
一产筑基:从靠天吃饭到标准种植的跨越
中药材产业的根基在种植,核心在品质。作为“磐五味”道地药材的核心产区,磐安始终将一产作为产业发展的压舱石,通过全域GAP建设、种质资源保护、数字化管理,让道地药材更地道。
在冷水镇潘潭村的浙贝母GAP标准化示范基地,药农卢宾正带领工人按照“六统一”标准种植。“以前种贝母靠经验,肥料多了少了全凭感觉,现在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采收,不仅产量稳了,药材有效成分含量还提高了15%,收购价也比普通药材高20%。”潘潭村的变化,是磐安全域GAP建设的缩影。2022年,磐安在全国率先启动中药材全域GAP示范区建设,制定实施方案与配套政策,目前已建成覆盖12个乡镇、5000余亩GAP基地,实现浙贝母、元胡、白术、白芍等品类GAP种植。依托磐龙药谷,磐安还建成浙江省规模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为种植端提供源头保障。
种质资源保护是磐安守护药脉的另一抓手。大盘山自然保护区作为全国唯一以野生药用生物种质资源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保护区,保存着1416种药用植物,其中包括七子花、南方红豆杉等珍稀物种。在此基础上,磐安建成大盘山药用植物园、浙江省中药材种质资源圃等3个种质资源保护基地,收集保存“磐五味”等道地药材种质资源200余份,并与院士专家团队合作,开展土壤治理与品种改良。目前,浙贝3号、浙胡2号等优良品种已推广种植1200余亩,亩均增产10%以上。
数字化则让种植管理更智慧。在磐安“中药产业大脑”平台上,全县中药材种植地块、种植户信息实时更新:药农陈红手通过手机“浙药通”App,不仅能查看自家贝母地的温湿度、土壤墒情,还能在线对接收购企业。今年她的1000公斤浙贝母早在播种前就通过平台“云端预订”,解决了销路难题。
数据显示,目前,磐安县有中药材种植户4.8万户,从业人员6.8万人,大约三分之一的磐安人都吃“药材饭”。近年来,磐安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产量2.8万余吨、产值超18亿元,浙贝母、元胡等“磐五味”药材产量占全国的20%—60%,辐射带动周边县市中药材种植30多万亩。
二产升级:从粗加工到精深制造的突破
如果说一产是源头活水,二产则是增值引擎。过去,磐安中药材加工多停留在晒干、切片的粗加工阶段,附加值低。如今,通过“传统工艺+现代技术”融合、“共享车间+龙头带动”模式,磐安已构建起以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中成药、康养产品为核心的制造体系,实现“从一株草到一味药”的蜕变。
近年来,磐安坚持以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加快推进中药产业振兴发展,先后发布《中药产业振兴发展规划》《中医药产业振兴发展五年行动方案》,出台《关于加快扶持中药产业振兴发展的意见》《磐安县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厚植资本链,推动中医药康养产业转型升级。
在浙江济佰川药业生产车间,新建的灵芝孢子粉胶囊生产线将于10月份投产。“我们的灵芝孢子粉采用高山仿野生种植的灵芝,加工时坚持不提取、不添加,只为保留中药的原汁原味。”公司董事长鲍佳进介绍,依托与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合作,济佰川已开发出灵芝茶饮、灵芝洗护等10余款深加工产品,产值较传统饮片提升5倍以上。
而全国首创的中药材共享车间则为中小加工企业破解了设备贵、标准难的难题。在新渥街道的共享车间内,药农只需将鲜药材送至车间,就能享受清洗、切片、烘干、包装的“一站式服务”,且全程按照GAP标准操作。目前,磐安已建成21家共享车间,覆盖浙贝母、元胡等主要药材,年加工能力超3万吨。
龙头企业的带动则让磐安中药制造向高端化迈进。大晟药业作为浙江省首家、全国第二家拥有冬虫夏草智能化培植技术的企业,其年产20吨冬虫夏草干及深加工饮片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我们历时16年攻克技术瓶颈,建成1万平方米智能化培植车间,可实现全年无间断鲜虫草供应。”公司总经理曹剑表示,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0亿元,将带动冬虫夏草上下游产业发展。此外,康恩贝集团、浙江一方制药等知名药企入驻江南药镇,形成“饮片+颗粒+中成药”的产业集群。目前,磐安已集聚145家中药类生产企业,7家通过GMP认证,中医药制造产值突破12亿元。
近年来,磐安启动建设精准医学产业园,大力推动中医药康养产业。该产业园以磐安县中医药产业发展基金为支撑,以圣希澳等精准医学产业链企业为龙头,打造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吸引一批医学领域专家来磐安创新创业,着重招引一批“小而美”的人才项目、科技项目来园区孵化。目前,已有8家企业签约入驻。
三产融合:“中药材+”激活千亿康养市场
在磐安,中医药产业早已超越“种植+加工”的传统范畴,通过“中药材+旅游”“中药材+药膳”“中药材+养生”等多元融合,成为激活县域经济的新增长极。
依托77.3%的森林覆盖率、Ⅱ类以上的全域水质,磐安打造了江南药镇、大盘山景区等一批康养节点。2025年上半年,磐安全县接待游客超22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8%和15%,“身心两安、自在磐安”的品牌深入人心。
近段时间,江南药镇“耐养森活”草本茶饮旗舰店、宝龙广场“半茶”旗舰店的中药奶茶火爆出圈,许多年轻人慕名前往打卡,纷纷表示“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不妨选择适合自己体质的健康中药奶茶。当周一清晨打卡点是一杯“中药奶茶”,当枸杞原浆与咖啡杯共存于办公桌……年轻人正以全新的姿态重构健康消费市场。
磐安充分发挥中药材这一最大资源和优势,抓住市场风口,将道地药材黄精、铁皮石斛、灵芝等经过精深加工,衍生出横跨休闲食品、保健饮品、日化美妆等多领域的创新产品,“一味药”土特产全产业链日趋成熟。
位于浙八味药材城3楼的九体养生体验馆,通过AI把脉、智能检测以及沉浸式养生项目的融合,提供“体质解码”的健康管理实践。在体验馆“慧把脉”专区,游客只需将食指放入环形传感仪,60秒后即可生成体质报告。展馆另一侧的养生空间,还会将检测数据转化为切实可行的健康方案。当养生变成科技体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被动养生转向主动精养,私人定制“养生方案”正越来越潮。
磐安药膳历史可追溯至东晋时期,昭明太子萧统隐居大盘山时,便教民众制作药膳。如今,磐安已开发临床药膳、慢病调理药膳、即食药膳等5大品类200余款产品。湖滨酒楼负责人胡萍研发的黄精元蹄、山药鱼丸等药膳,不仅登上央视节目,还吸引上海、杭州等地的食客专程前来品尝。2024年,磐安药膳产值突破8亿元,成为继“磐五味”之后的又一特色产业。
此外,磐安还创新发展“中药材+生态药蜜”产业。依托丰富的药材资源,磐安成立全国首个生态药蜜产业协会,推动中蜂养殖规模从2018年的3000群增至3万群,带动3000余户蜂农户均年增收超5万元。2025年8月,全国首个国家级生态药蜜文化园开园,进一步推动“药材+蜂蜜”的融合发展,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成果。
展望未来:绘就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新图景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磐安中医药康养产业已构建起一产稳基、二产增值、三产赋能的全产业链体系。2024年,全县中医药健康全产业链产值突破百亿大关,标志着产业发展迈入全新阶段;2025年上半年,这一产值攀升至69.7亿元,延续高质量增长态势。如今,随着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省首个以中药材为主导的国家级产业园)、精准医学产业园等平台的推进,磐安正以“百亿级”为新起点,向着链条更完善、能级更高阶、辐射更广泛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目标稳步迈进,持续巩固浙中地区中医药产业核心地位。
未来,磐安将从三方面持续发力:一是深化全域GAP建设,扩大GAP基地覆盖范围,推动“磐五味”全品类通过道地药材认证,建立“优质优价”机制;二是加快中药制造高端化,重点培育大晟药业、济佰川等龙头企业,推动冬虫夏草深加工、灵芝提取物等项目落地,打造“浙中中药制造高地”;三是拓展“中药材+”场景,在一线城市布局药膳旗舰店,推进中医药与养老、体育、教育的融合,让中医药融入日常生活。
“中药材是磐安的最大优势,中医药健康是‘一县一业’的核心。”张红林介绍,磐安将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更宏阔的视野传播中医药文化,以更务实的举措推动产业创新,让千年药乡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书写更加辉煌的答卷。
药香氤氲处,发展正当时。这座镶嵌在浙中群山间的“药乡”,正以中医药为笔,在新时代的画卷上,描绘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