榉溪:乡村儒学活态传承样本
记者 孙媛媛
9月28日,孔子诞辰2576周年,磐安举行婺州孔子文化周活动。国内研究儒学、民俗学、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学者来到盘峰乡榉溪村,他们中有的是第一次来榉溪,有的见证了榉溪30年的发展,他们无一不在赞叹,这座深藏于大山中的村庄,走出了一条活态传承的乡村文化复兴之路。
30年了,依旧给人悠远的情感
9月28日上午,孔氏家庙,鼓乐齐鸣。奏编钟、跳六佾舞、献帛、行礼、赞颂……婺州南宗祭孔典礼庄重而肃穆。王旭烽的眼里是藏不住的惊喜和欣慰,她是浙江农林大学非遗研究院名誉院长、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
“这次榉溪之行,让我想起将近30年前,第一次到榉溪时的场景。”1996年,王旭烽到榉溪参加作家采风活动。在村民的陪同下,一行人来到山中的一座石桥边,她带了手风琴,一边拉一边唱,歌声和着流水声在山谷里回荡。有人在岸边品尝甜甜的米酒,有人就顺势躺在溪边的草坪上,舒适怡然。那天虽是秋日,却让她有了《论语》中“暮春者,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愉悦感。
王旭烽说,这次来之前,她特别害怕当年的感觉被破坏了。“好在,我今天看到的房子就是当年的,特别是孔氏家庙,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依旧给我一种慎终追远的情感,这是多么宝贵。祭孔典礼朴素而高贵,文化的血脉完完全全保留了下来。”
这条文化的血脉,在大盘山中已延续近900年。南宋建炎年间,孔子第47代孙孔若钧和儿子孔端躬一行扈跸高宗南渡,行至榉溪,孔若钧一病不起,孔端躬为父守孝并在此定居。自此以后,大盘山里便有了琅琅书声,孔氏族人扎根榉溪,繁衍发展出孔子“婺州南宗”一脉。南宋宝祐二年(1254),宋理宗敕建孔氏家庙。
“特别值得深思的是,他们携来的不仅是族谱宗器,更有儒家经典。这种文化自觉印证了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精神境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梁涛认为,在近900年的山居岁月里,榉溪孔氏将曲阜的礼乐文明与浙东的耕读文化相融合,形成了“诗书传家远,耕读继世长”的家风。“即便远离政治经济中心,仍以文化传承为己任,这种文化使命的自觉,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儒家文化已成为生活方式
小小的榉溪村,保留了770多年的孔氏家庙,生长着近900岁的红豆杉“太公树”,十八明堂古建筑群错落有致,宗族祭祀和民间信仰建筑群星星点点分布在村子的各个角落。
正月初一的早上,村民起来要吃一碗长寿面,即青菜面,寓意长长久久、清清爽爽;孔子诞辰日,村民悉数回村祭祖,三年一小祭,五年一大祭;重阳节裹碱水粽,第一个煮好的碱水粽要送到舅舅家……
对于这样的文化传承,山东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张士闪评价“何其可贵”。他说,文化传承有4种形式,文字、口头、物质和身体。“随着榉溪村的父老乡亲一起参加仪式的时候,身体传承带来的震撼是文字、口头和物质所不能取代的。我们全身心地融入以榉溪村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感受到这是一种全方位的立体的传承。”
张士闪说,中华文化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有伟大的礼制、礼乐、礼仪,还有生活化的一部分,正如榉溪村百姓的衣食住行、岁时节日、人生礼仪和各种各样的祭祀仪式。如果没有来自生活日常的支撑,伟大的文明难以持久。“在榉溪,俗有礼的精神,礼有俗的风韵。在榉溪村村民的只言片语、日常耕作、大街上的闲谈以及节庆的聚会里,在礼与俗的交融中,我看到了乡村里的中国。”
张士闪感慨,现代社会,人们仿佛卡着点去赶往人生的下一个目标,“但当我在榉溪看到祭孔礼仪,是那样的缓慢从容,人与人之间的笑容是那样的真挚明媚,我恍然觉得,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走进榉溪,不仅要感受村子的温情,还要发掘这里的智慧、放大这里的光亮”。
实现文化意义上的乡村振兴
张士闪第一次到榉溪,就称榉溪是乡村儒学活态传承的当代样本,他说以后还要带着学生再来榉溪。2016年中秋节,来自台州的乡建工作者卢震也是第一次到榉溪,来了后,他同样喜爱这里的儒家文化传承,他选择留下来,这一待就是9年。
这9年,卢震很忙碌,他和伙伴们在榉溪恢复南宋时期的杏坛书院,遍访村里老人收集了28个榉溪故事,又以其为主角举办“一个人的村庄”图文展。他们还整理出榉溪的礼器、礼仪,使之亮相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和山东孔子博物馆。越来越多的榉溪故事被看见,越来越多婺州南宗人出现在大众视野中。
“榉溪婺州南宗孔氏一脉分布在以浙中山区为主的11个县市,92个村落,这92个村落70%以上在县与县交界的崇山峻岭中。这就是榉溪绵延近900年耕读传家的真实性。”说这段话的时候,卢震是动容的,田野调查、补充资料、送书,这92个村落,他和伙伴们走了整整3遍,于去年出版的《孔子婺州南宗传家》完整记录了这些脉络和故事。
在一批批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榉溪的儒家文化成为可触可感可翻阅可实践的内容,也有了更多的可借鉴性和可推广性。费孝通外孙、费孝通研究中心主任张喆认为,榉溪样本告诉我们,儒学可以依托家庙、家谱、乡约等传统载体,与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相融合,仁爱、诚信、互助等儒家理念,完全可以转化为乡村振兴中的道德资源与社会凝聚力。榉溪村的实践正是把独特的美延续下来,同时与现代价值美美与共,从而实现文化意义上的乡村振兴。
孔子文化周活动仍在继续,榉溪村的礼乐之声并未远去,论语广场上,写有“全球人居环境村落范例”的巨石,在述说着更多未来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