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胡公文化:千年思想的时代回响
记者 郑宇恒
打开《文化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浙江的溯源与实践》第二集《文以载道》,当镜头掠过永康方岩的青绿群山,定格在香火绵延的胡公祠前,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悄然展开。
在底蕴深厚的金华文化画卷中,发源于永康的胡公文化是一颗璀璨明珠。北宋名臣胡则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担当,赢得千百年来广大百姓的敬仰。从浙中方岩到海外侨民聚居地,从宋代“浙水之东、祠宇相望”到当代的“政德楷模、信众万千”,胡公文化已超越地域与时空的限制,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今,胡公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更是持续释放其滋养人心、净化风尚、助推时代发展的古老而清新的力量。
历史深处的精神标杆
公元963年,胡则出生于永康库川,因家贫,自幼苦读,方岩山顶的广慈寺,留下了他潜心攻读经史典籍的身影。
26岁那年,胡则作《别方岩》诗,赴京应试,翌年(公元989年)金榜题名,成为永康历史上第一个进士,也是宋代开八婺科第先河之人。从此,胡则开始长达近50年的为官生涯,历经太宗、真宗、仁宗三朝,足迹遍及如今19个省域,始终未改忠心爱国、以民为本的初心。
《宋史·胡则传》与范仲淹所撰《兵部侍郎致仕胡公墓志铭》等史籍,勾勒出胡则的生平与形象。
胡则34岁任职宪州,正逢西夏骚扰边境,朝廷令胡则牵头筹备五路大军三十日的粮草。胡则敏锐预见到,这场战役并不会很快结束,于是他大胆建议增加军备。
担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有外国商船因巨风船损资绝,向宋官府求助遭冷遇。胡则力排众议,自身作保贷官钱三百万。后来,这些外商如期返回,并偿还了十倍于借款的货物。朝廷得知后,真宗嘉奖胡则睦邻怀远、敢于担当。
在其他史记与民间传说中,展现胡则为民爱国情怀与担当的事迹数不胜数。
公元1026年,胡则首次出任杭州知州,正值杭城水患重危,不少百姓流离失所。胡则到任即马上勘察,寻治水良策,平定水患,百姓铭感其德,将其宅邸十五奎巷称作“安澜”,在西湖上龙井建生祠。《咸淳・临安志》记载:神,姓胡名则,婺之永康人,守杭有惠政,在郡时独无潮患。
68岁的胡则升任计相,总揽全国财赋大权,恰逢“大盐荒”。胡则缜密调研,提出革新盐政,把“官产官销”改成“官管商销”,允许商人参与盐业,连夜写下《通商五利之法》上奏。新法被批准试行后,市场得以兴旺,朝廷增加收入。
公元1033年,江南大旱,粮食无收,民生凋敝。工部侍郎胡则呈上奏章请求朝廷免除历史遗留的当地百姓身丁钱,却遭众朝臣反对。他的据理力争与耿耿忠心,最终感动了仁宗皇帝,特旨永免胡则家乡婺州、衢州一带的身丁钱。百姓非常感动,纷纷在方岩等地设立胡公祠庙。
胡则77岁在杭州离世,北宋名臣范仲淹赞评:“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
此后,朝廷的封赏与百姓的信仰从未间断,宋高宗赐庙额“赫灵”;明太祖敕诰“正直忠良”;清代,胡公庙逾三千座,呈现“村墟里社,必为祈报之所”的盛况。
“其实胡公不是佛,也不是神,而是人。他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清官,他为人民办了很多好事,人民纪念他罢了。”毛泽东主席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评价,道出了胡公文化的核心价值,使其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2003年6月1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到永康方岩胡公祠考察。祠外照壁上,“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赫然在目,这里纪念的是北宋清官胡则。
凝视着这八个字,习近平说:“我在宁德当书记的时候,向干部们提出来的号召就是‘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我把它作为我的座右铭。”
文化基因的当代解码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胡则回乡丁母忧,他深知平民子弟读书之难,在方岩山建“读书堂”,不论贫富,有教无类,惠及乡里。此后,胡氏一门进士及第者54人,库川村在明清两代出秀才、贡生、举人近200人,可见文脉之绵长。
2016年,在胡公建“读书堂”1008年之际,胡公书院复立,时任永康市政府党组成员胡联章为胡公书院院长(至今)。“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胡公文字只有7首诗,4篇文章,但在他人的历史文集中,有不少关于胡公的记述。胡公书院是对‘读书堂’的传承,我们肩负组织重托、历史使命,理当千方百计挖掘、整理并弘扬胡公文化,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从2016年起,胡公书院团队开展“寻访胡公路 致力新时代”循迹溯源行动,足迹遍及浙江、江苏、福建、北京、海南各地。
前8年间的30次寻访活动浓缩为《寻踪胡公》一书,于今年5月出版,田野调查笔记与文物照片相互印证,是胡则“当官为民”精神谱系的重要载体。
在浦江,百姓亲切称呼胡则为“胡爷爷”,他为民请命奏免身丁钱的故事至今流传;在海南,团队翻阅了重刊的《琼州府志》,找到胡则睦邻怀远的史实,于天涯海角的涛声中,感悟其以国为重、放眼世界的博大胸怀;在国家图书馆,《皇宋放商盐颂并序》拓片证实胡则是盐法改革的呼吁者、主导者……
“按目前所掌握的信息,胡公一生未曾著书立传。在永康市委市政府重视下,我们通过寻脉、立言、传声,助力胡公文化从古代走到当代,从古籍映照现实,这也是我们的机缘与荣幸。”多年来,胡联章与同仁整理编著出版《胡公传奇》《大宋胡公》《胡则集》《寻踪胡公》《胡公故事》等胡公文化著作,总字数逾150万字,精心提炼、归纳26则《胡公故事》,正计划以汉英对照、图文并茂的绘本形式出品,力求雅俗共赏、老少皆宜、中外融通,更有效地传播胡公文化。
如今,方岩胡公祠已成为“浙江省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吸引许多组织、人员参观研学;杭州老龙井胡公陵园增建胡公文化碑亭与浮雕壁,成为西湖文化圈中独具特色的廉洁文化教育景点;胡公出生地胡库下村入选省历史文化名村和省级重点村,修旧如旧的古建筑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传送着“耕读传家”的清风。
坐落于永康南溪湾的胡公书院(建筑),也正在有序建设中。书院内有胡公文化研学中心、胡公书堂、胡公文化展示中心诸区,融传统精粹于科技,汇精神沐浴于游观,旨在成为胡公文化枢轴、政德教育基地、文旅融合标杆。
同时,胡公书院的《胡公故事》讲座持续举办,自2017年起,截至今年9月,已举行190场。作为主讲人,胡联章倾情投入,以简洁通俗的语言,辅以丰富的图片、视频,向听众生动展示胡公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古今融合的传承之路
永康方岩庙会开始于宋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胡公信仰最集中的体现,因参与者众多、内容丰富、持续时间长、影响面广,被称作江南庙会之最。
近年来,庙会坚持传统的核心仪式“迎案”,还融入更丰富的元素,逐渐从单纯的祭祀活动,发展为集表演、武术、手工技艺等于一体的民间传统盛会。比如2024年方岩庙会就创新推出“宋韵奇妙游”非遗文创市集,人们在非遗手工坊、古风游戏中沉浸式体验宋代的市井气息。
被称为“胡公花”的方岩纸花,也是一代人记忆中的亮色。因山上供奉着胡则,“胡公花”被赋予吉祥的含义,几乎每一位上方岩的人都会购买几朵回家。
曾经,卖花女们在山脚街上聚成花市,成为“花的走廊”,随着纸花式微,岩上村的白珑珑成为最后一个卖花女,她将手艺传给儿子程子君后,便不再做纸花。
今年4月,程子君被评为方岩纸花制作技艺永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参考塑料花的形态,创新纸花形态,为“胡公花”注入新生力量。
胡公文化与文艺作品相碰撞,打通了新的传承渠道。
新编历史婺剧《清正胡公》讲述了胡则顶住压力上书,奏请永免衢、婺两地百姓身丁钱的故事;婺剧《盐榷风云》以胡则改革盐法的事迹为内容,讴歌了他为国改革、为民担当、公而忘我、甘愿牺牲的崇高官德。“我在戏里看到了正与邪、公与私的较量,看到了胡公忠心为国、赤诚为民的使命担当。”一位戏迷在看完演出后,如是感慨。
短电影《睦邻怀远》将胡则于琼州救助外商、睦邻怀远的事迹搬上银幕,2024年获第21届世界民族电影节文化传承提名奖。日后,将会有更多的胡公故事陆续通过影片、视频形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