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山一水中看见西联
巩长青
假期里的武义县西联乡,牛头山苍翠欲滴,青林水库碧波荡漾,山涧漂流的尖叫声与农家乐的欢笑声交织成最生动的乡村乐章。作为武义南部山区偏远乡镇之一,西联乡正以“一山一水”为底色,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中,走出一条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特色之路。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西联乡实现住宿业营业额1246.3万元,同比增长15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9%,辖域内5个行政村中,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30万元村有3个,50万元以上2个。
接二连三 青山绿水火出圈
当绿水青山遇见研学热潮,偏远乡村的夏日限定便有了新的打开方式。今年的暑假,西联乡仅研学团就接待了1200余人次,这其中不仅有小学生还有高校学子,西联乡的山水资源和植物资源被充分发掘。
“这条线路完全超出了我们的期待!”茭道小学带队教师宋远程说。
“摘箬叶、包粽子、看木偶戏……每个项目都好玩到不想走!”武义小学生孙锦正说。
学子好评的背后,是西联乡对“生态+文化”的深度融合。这场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乡村研学游,不仅让学子在自然课堂中收获成长,更通过“研学+”模式为乡村产业注入新活力。
今年年初,西联乡便联合多部门打造了一条具有西联特色的研学路线,它以生态为底色,串联起该乡特色点位如宣莲发源地、箬叶基地、下山脱贫纪念馆、牛头山植物标本馆等,形成集采摘、手作、科普、非遗体验为一体的沉浸式研学体验闭环。
“我们希望研学不仅是游玩,更是文化的播种。”西联乡相关负责人表示,西联乡不仅山水秀丽,更是武义木偶戏的起源地之一,将非遗融入到研学课程当中,让课程有“面子”更有“里子”。
研学热带动产业热,乡村资源正加速转化为“热经济”。荷田旁的冷饮摊前好不热闹,壶源村的村民清晨便开始忙碌。今年刚刚引入的农创客潘亮波熟练地引导学生观察荷花的叶、根、花,讲解宣莲种植历史。在他看来,随着研学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回家讲宣莲故事,宣莲文化的知晓度不断提升,宣莲产品量也会随之增长。
“宣平馄饨、麦饼、粽子,我们要准备最新鲜的!”壶源村党支部书记祝献云说,这么多客流为村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研学团的到来,让这些学子对西联有了更深刻的印象,而这份印象转变为了实实在在的亲子游路线,落地到了西联。
“牛头山植物标本馆今年是接待游客最多的一年。”该馆负责人朱淑贞谈及今年的旅游热度语气里满是欣喜,她说,因为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其家中民宿已经无法容纳,便将客流分享给了村里的其他农家乐,大家共同做好这块“共富蛋糕”。
游客的青睐,既源于自然禀赋,更得益于设施升级。
“今年夏季的游客量比去年多了两倍!”武义牛头山景区副总经理何四花表示,年初,牛头山景区升级完成,新开放的索道、改造后的护栏桥、扩容的停车场,重新打造的亲子玩水区域,以及巨大的优惠力度彻底点燃了夏日旅游市场。
据了解,今年以来牛头山风景区已接待游客130万人次,特别是牛头山漂流更是场场爆满,景区住宿业收入同比增长100%,最多一天接待游客4000多人次,漂流项目单季就新增100余个就业岗位。
引客来只是第一步,留住客才是真功夫。西联乡正着力将“一日游”拓展为“两日游”,从牛头山下来,可漫步西联的美丽河湖,看溪水潺潺、莲花绽放;可走进植物标本馆,参与研学活动,探寻高山植物的奥秘;傍晚时分,还可到善缘农家乐品尝土菜,或在章溪的露营基地仰望星空……
而这份热度并非偶然,是西联乡对农文旅融合的持续深耕。早在去年,西联乡便接连举办河涧婺剧文化旅游周、牛头山文化旅游周等多个具有影响力的活动,通过婺剧表演、非遗展示、共富集市、山水体验等内容,让西联的名号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一村一品 找准特色发力点
2025年时间过半,答卷亮眼。这个仅辖5个行政村的乡镇,不仅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节节高,更在农文旅融合、特色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升级上交出了亮眼成绩单。
每个村庄都有独特的基因,西联乡的秘诀在于对“一村一品”潜力的挖掘。章溪村是全乡最远的一个村,曾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从事武装革命斗争的重要根据地。目前,章溪村正加紧打造民宿露营基地项目,新建民宿和3000平方米露营草坪,如今这里引进国内具有成功开设民宿经验的团队,将原先“网红”野生露营基地打造成与当代年轻人审美相一致的露营打卡地。
在河洋村,“一杯豆浆”打开了产业新局。温州人林上贴在品尝过这里清甜的水后,就再也不想离开了,在该村成立了武义豆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当地的水和武义的豆子加工豆浆,如今当地村民不仅可以到工厂上班,还可以将田间的豆子销售给豆语公司。
走进昔日的“下山脱贫”集聚村马口村,“哒哒”的缝纫机踏板声不绝于耳。随着来料加工规模不断扩大,虹吸效应也正在显现。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他们带着从大城市学到的管理经验,回来把来料加工行业做得红红火火,实现村里低收入农户、残疾人、低保户、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从寥寥无几到全村养蚕,从仅售蚕茧到出售周边……河涧村则在广袤的田野里,用蚕桑园铺就了村民致富路。河涧村还形成了“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修建桑叶基地、注册“桑韵河涧”商标,还推广反季桑果采摘园、学生养蚕套餐、桑叶菜、桑叶茶、桑叶鸡等延伸产品,进一步丰富蚕桑产业链条。
上月底,壶源村沿线的香菇棚开始了菌棒培育,新建的大棚让食用菌产业规模再扩;而壶源村不仅有香菇、宣莲,现在箬竹种苗培育基地已经初见规模,西联乡广袤森林里有大量的箬竹资源,曾是村民就地致富的好出路,但由于村民年龄结构改变,上山采摘已经不符合实际,为此西联乡打破野生箬叶资源的局限性,开始探索规模化人工种植。目前,箬叶种苗培育基地共有8个大棚,里面种植着从浙南、湘西、闽北等地精选的12个品种。基地已利用箬叶根须自培种苗,成活率达75%,一亩育苗基地的产出就能满足田间100多亩的种植需求。
“西联有着丰富的农特产品,我们正筹划设计具有统一标识的包装,让这些农产品带着大山的味道走得更远。”西联乡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西联乡梳理了具有西联特色的农特产品清单,一共有17种之多,下一步该乡计划统一标识,把好质量关,通过山海协作、百镇共建等平台销售得更远。
特色产业之外,西联乡更在突破产业“边界”谋新篇。值得一提的是,西联乡牛头山水厂项目在上月中旬完成土地摘牌,作为该乡首个一类工业用地项目,它不仅填补了当地工业空白,更将优质水资源转化为绿色优势。
真心实意 持续缩小“三大差距”
“交通一直是我们的短板,现在终于要迎来突破了!”谈及基础设施建设,西联乡党员干部的话语里满是期待。他介绍,该乡仅用10个工作日便高效完成义龙庆高速西联段政策处理工作,村民在一个月之内就完成了迁坟事宜,这份速度背后,是当地群众对交通发展的迫切期盼。尽管目前刚完成交地,全线通车仍需时日,但“5分钟直达高速出口”的蓝图已让乡亲们干劲十足。未来,这条高速将彻底扭转山区“偏远”的区位劣势,为游客涌入、农产品外销打通“快速通道”。
路通了,乡貌也要美起来,让“颜值”配得上“实力”。在补齐交通短板的同时,西联乡的乡貌提升也同步推进,荷田栈道改造升级,让沿线景观与山水风光无缝融合;风情一条街优化、莲花广场建设等项目,将为前来度假的游客打造集购物与休闲于一体的好去处,不仅通得了路,更留得住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缩小三大差距”的实践中,西联乡巧借“朋友圈”凝聚合力,让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在西联乡河洋村有这样一座桥,每天茶余饭后村民都爱在这里拉拉家常,吹吹河风,它的名字叫“双西共富桥”,这座由永康市西城街道出资建设的廊桥,见证了两地共同建设的多个共富项目。西城街道是西联乡“百镇共建”强基行动的共建单位,在双方的深入合作下,实现了“双西”合璧“1+1>2”的效用。
在西联乡的发展过程中,不能不提浙江省民政厅,双方自2001年结对以来,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互动。此前,在省民政厅的牵线下,浙江光信公益基金会捐赠39.2万元,为该乡15户困难家庭实施了“善居工程”,今年夏天顺利完成验收,这一项目不仅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更是双方合作的生动见证。
结对帮扶,既要“输血”更要“造血”,既要“扶智”更要“扶心”。值得一提的是,省民政厅还指派年轻干部到西联乡挂职锻炼,及时引进各种社会组织到西联乡进行服务。今年夏天,西联乡社会活动很多,在得知西联小学留守儿童暑假活动不够丰富,便与浙江大学沟通,10余名浙大学生来到西联乡为当地留守小学生开展夏令营,让他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暑假……
“我们在西联服务特别重视一老一小一弱。”在西联乡挂职的省民政厅工作人员胡棋昱说,省民政厅在聚焦具体帮扶个体之外,今年还吸引金华市网商协会、餐饮业和烹饪协会及多地社工服务中心等8家社会组织参与西联乡的发展中来,为其出谋划策,进一步发挥社会力量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有效作用。
在西联乡,一山一水不仅是风景,更是“两山”转化的生动注脚。从农文旅融合的“火”,到特色产业的“强”,再到基础设施的“进”,这个偏远山区乡镇正以“慢不得”的紧迫感、“干实事”的责任感,将绿水青山一步步变为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