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奋起突围 主城崛起
记者 吴瑜涛 通讯员 马晓芬 吴铮誉
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全市第2,高新技术投资、工业投资、制造业投资增幅均列全市第1;市场经营主体突破7万户,新设企业数增幅全市第2;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省级民生实事完成率全市第3……今年以来,婺城区锚定“港”“廊”“链”主战场,聚焦“抢机遇、抓项目、助企业、提消费”,交出奋起突围、赶超崛起的半年答卷。
婺城区是金华主城区,但“主城不主”——去年婺城区占金华市区经济总量的比重为32.2%,比5年前下降5个百分点,占全市经济比重仅为6%。针对经济总量小、产业能级低、空间布局散等困局,今年初,婺城区吹响“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强链兴业、赶超进位,扭转困境、突围崛起”的号角。
“市委八届八次全会凝聚起全市上下大力弘扬‘六干’作风、竞相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婺城认真贯彻市委全会部署,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区,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全力跑好下半场,推动平台能级、现代产业、城市品质、城乡融合、作风状态等‘五大崛起’,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婺城新篇章。”婺城区委相关负责人说。
创新:聚焦主城之新
在婺城区委书记帅朝晖看来,婺城有着独特“双螺旋基因”,是古与新的融合。古,指婺城作为千年州府之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新,指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区,将山水人文资源的优势转化为集聚人才的独特禀赋,以人的创造力解开婺城创新驱动的密码。
今年8月,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与婺城区、浙师大等分别签订合作协议,标志着科大讯飞在金华的信创及人工智能产业启动。科大讯飞将聚焦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打造,加速落地合作项目,促进科技成果产业转化,同时精准对接婺城产业发展需求,助力导入优质企业、项目及人才,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集群,共同推动婺城产业经济提质增效。
这是婺城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区的缩影。婺城实施“大平台+大项目”战略组合拳,以婺城智能制造产业园、飞扬智能制造平台、师大创新城、长湖湾低空经济产业园四大工业平台为基础,推动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五金工具、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产业高质量发展。
走入浙江蓝晶芯微电子有限公司投资近亿元刚投用的新厂房,千级无尘车间内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仅需70余名工人辅助操作,即可实现年产8亿只石英晶体的生产能力。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蓝晶芯微电子深耕石英晶体元器件领域,产品应用于消费类电子、汽车电子及工业电子等领域,与华为、美的、零跑等头部企业深度合作。
像蓝晶芯微电子一样,在数实融合浪潮下,婺城企业释放出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的旺盛需求,通过加大投资、强化研发,为产业升级注入持久动力。全区已累计建成40余家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未来工厂,智能化转型梯队日益壮大,产业“含新量”持续提升。
大唐金华天然气发电项目是省“千项万亿”工程、市“十四五”重点能源建设工程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浙江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电源支撑点,实现年发电小时数约2000小时,年发电量约30亿千瓦时,预计年产值20亿元。今年三季度以来,项目部调配1000余名作业人员,抢抓施工黄金期,通过优化施工组织、强化过程管控、严格质量验收等举措,确保节点施工稳步推进。
在飞扬智能制造平台,总投资10.2亿元的鑫科盟项目正在紧张施工,预计今年12月投产,年产260万件新能源轻量化汽车配件,将填补区域产能缺口、延伸产业链;浙师大金华科创园今年上半年开园,成立金华浙江大学校友科创中心,挂牌“浙中数港”,中国-莫桑比克智慧农业“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顺利落户园区……从平台到产业再到项目,婺城正在构建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四梁八柱,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聚焦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不断提升创新生命力、创新竞争力、创新驱动力。
崛起:打造品质城市
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区、加快推动主城崛起,是婺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体两面”:创新是主城崛起的引擎,带来产业升级、人口集聚,为城市能级跃升提供底层动力;主城崛起是创新的土壤,为创新要素集聚提供支撑体系,城市能级越高越能催生创新。两者战略互嵌、动态共生。
在婺城的城市发展蓝图中,位于人民西路以南、金华江以北,面积4.4平方公里的长湖湾片区正迅速崛起。该区域以长湖湾公园为中心,通过景观通廊将滨江风光带、南北绿轴带以及铁路公园文化带紧密相连,结合周边的居住、商业开发以及老印染厂的改造,打造集休闲、运动、购物、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活力中心,成为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实现能级跃升的核心区域。眼下,长湖湾公园、中轴公园、婺城总部经济中心等一批关乎民生改善、功能完善、品质提升的重点项目正加速推进。
城市活力是城市品质的重要内涵。刚刚过去的“婺必有V”音乐季点燃城市的激情。这场融合音乐表演、创意市集与文化消费的盛宴,以覆盖全域、贯穿整个夏季的活动矩阵奏响夏日经济的强劲乐章,成为婺城一张闪亮的新名片,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据统计,活动期间共吸引客流超90万人次,带动周边酒店、餐饮、零售消费增长超1500万元。仅七夕当天,西市街商圈便吸引人流达6.5万人次,带动周边酒店、餐饮和零售消费增长超过300万元。
西市街商圈汇聚了金华第一百货、银泰百货等9大商业综合体,以及3000余家各类商家,商业业态丰富多样。随着三江六岸景观带夜间亮化工程的推进,西市街商圈和婺州古城区块等地的夜间经济空间与业态逐渐集聚,共同构建了婺城夜间经济发展新格局。
与此同时,婺州古城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引入诸多新兴业态,将南北两侧的将军路紧密相连,有效带动石榴巷、旌孝街以及酒坊巷北段的商业繁荣。通过局部更新,商圈品质得以提升,婺州古城的整体布局得以扩展,有力推动了婺州古城IP飞跃式发展。
不久前开业的罗店镇开罗吉市,巧妙融合金华本土文化、罗店地域特色和金华山文化,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中古主题街区,吸引众多市民游客打卡。
一场场持续引流、多点绽放的消费“热浪”,不仅点燃消费热情,更展现出婺城蓬勃的活力与无限可能。坚持完善城市功能和提升城市品位并举,婺城正以长湖湾城市更新为核心,打造更有美誉度的现代都市,以婺文化传承复兴为抓手,打造更有生命力的千年州府,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打造更有吸引力的营商环境,以法治婺城平安婺城建设为载体,打造更有安全感的宜居家园,真正把城市品质提上去、让城市形象美起来。
融合:缩小“三大差距”
婺城既是金华市区主城区,也有箬阳、沙畈等偏远地区,如何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是婺城奋进突围征程中的“必答题”。
为此,婺城坚持围绕“富民”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进一步放大独具禀赋的乡村优势、优质资源的集聚优势、仙山婺水的生态优势,加快补齐城乡二元结构短板、公共服务优质均衡短板,深化从“生态美”向“共同富”转化的婺城实践,推动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取得突破性成果。
国庆中秋假期,婺城区长山乡的“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一派热闹景象,一场名为“狂欢动物城”的欢乐派对吸引了一众游客。
这个以金华两头乌为核心IP运营的主题乐园,抢抓消费新风口,通过智慧养殖、文化创意和旅游观光深度融合,形成“一产筑基、二产增值、三产引流”的良性循环,让金华两头乌这块“土特产”金字招牌焕新颜。更重要的是,牧场产生显著溢出效应,已为周边三镇九村引流超百万人次,带动当地民宿、农家乐行业发展,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1500人次,促进区域增收超亿元。
白龙桥镇新昌桥村离牧场不远,该村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新昌桥村依托亲水景观、美食街和水上乐园,发展餐饮、民宿、农产品销售等乡村经济。日均游客逾千人次,单日营业额峰值达5万元,村庄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从一只猪、一杯茶、一粒米,到一枚蛋、一头牛,婺城拥有各具特色、闻名遐迩的“土特产”:金华火腿、金华两头乌、婺禾富硒米、箬阳龙珍……这些耳熟能详的农特产品构成了婺城近年来打造的特色农业品牌“婺城拾珍”。
白沙溪上游的金兰水库,是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得益于水库优质的水源,琅琊镇打造“三十六堰优选”农产品品牌,山后金村更成为远近闻名的冷水茭白特色村,产出的茭白曾被央视称为“水中人参”;富硒是土地给予婺城最慷慨的馈赠,蒋堂镇前源村深耕在“硒”望的土地上,续写着悠久的稻米史,从原本的经济薄弱村转变到如今“靠田吃田”的农业特色村;安地镇岩头村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大力开展艺术乡建,引进文艺创客入驻联合打造文创产业平台,带动村民共同参与培育文旅共富经济,探索形成文艺、文创、文旅“三文”共创共享,创客创业与村民创富、传统文化与时尚消费共融共赢的乡村发展新形态……如今,“婺城拾珍”特色农业品牌成功打造2条10亿元农业全产业链、3个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3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随着乡村的烟火气与生命力日益旺盛,越来越多年轻人将目光投向这片土地。
今年3月,婺城区雅畈镇汪家村的一片废弃采石场焕新蝶变,在95后农创客傅统的打理下,以其原始自然风貌命名为“乱石咖啡”,开业以来已吸引市内外游客近4万人次;90后青年何崟淏在琅琊镇上盛村盘活110亩闲置用地打造“苟富贵”露营基地爆火出圈,带动村集体增收80万元,何崟淏获村民认可以“新村民”身份进入村两委班子,实现从“新农人”到“兴农人”再到“治村人”的成长……一批批“新农人”“青创客”用创新思维打破传统乡村的发展边界,以蓬勃朝气点燃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让古老的乡村焕发出现代化的生机与活力。
“跑好下半场,核心还是要坚持‘干’字当头。”婺城区委相关负责人说,婺城坚持一月一例会、层层抓落实的“三张清单”工作推进机制,聚焦经济增量、项目要素、创新赋能、消费提振、稳拓调优、共富民生等六个方面攻坚突破,坚决打赢经济翻身仗,确保“十四五”圆满收官,让“主城崛起”从愿景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