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健康金华

今天是世界精神卫生日

金华市第二医院时刻守护您的心理健康

记者 朱静怡/文 陈业/摄

当焦虑抑郁悄然成为时代的“流行病”,当深夜的辗转反侧成为常态,我们终于意识到:健全的心灵,是托举幸福生活的基石。若将健康比作一个前行的“1”,那么心理健康便是其后所有的“0”——它赋予数字以倍增的价值,让生命不仅存在,更能鲜活地绽放。在压力成为常态的今天,寻求“心安”不再是矫情,而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健康“刚需”。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在金华市第二医院有这样一群“点灯人”,他们以专业为火,以仁爱为光,致力于驱散心灵的迷雾,让每一位市民的内心世界都能被看见、被理解、被治愈。

从“心”出发,破译成长密码

周一上午,金华市第二医院心理科主任赵俊雄的门诊外坐满了候诊的患者,其中还有不少由家长陪伴的青少年儿童。

女孩洋洋(化名)刚上四年级,新学期开学没多久父母就发现不对劲。每天只要一去学校,洋洋就闹肚子疼,严重的时候还伴随头疼。父母带着她辗转多家医院检查,结果显示其身体各项指标均正常,但她还是频频说自己肚子疼。在老师的建议下,父母带着洋洋来到金华市第二医院心理科专家门诊。赵俊雄通过临床访谈与评估,诊断洋洋为“适应性障碍伴焦虑情绪”,在充分评估病情并与家属沟通后,启动心理干预方案。

“我觉得家长太惯着孩子了。”

“我们小时候哪有这么多事,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娇气?”

“这些都是家长常见的错误认知,事实当然不是这样。”赵俊雄解答,当孩子面临环境变化、学业压力或社交不确定性时,大脑的“警报系统”就会被激活,产生躯体化症状。比如:情绪紧张会导致胃肠紊乱,诱发腹痛、恶心,长期焦虑会引发头痛、头晕,有的还会出现失眠、多梦等症状。这些往往是心理压力与情绪困扰的“信号灯”,但很多家长误以为是孩子矫情或逃避学习,未能及时识别其背后的心理需求。专家建议,当孩子反复出现无明确器质性原因的躯体不适,或出现情绪持续低落、兴趣减退、社交回避、学业成绩骤变等情况时,应警惕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而不能简单归咎于意志力或态度问题。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呈现明显轻症化和低龄化趋势,厌学、抑郁、焦虑、电子产品过度使用等现象不断困扰青少年和家庭。作为医院的特色发展专科及金华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心理科将儿少心理作为亚专科建设的重点之一。目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中心已成为小休养员们的心理家园。这里的休养时光轻松快乐,他们在音乐、美术、体育运动、户外探险中治愈心灵。

心理健康问题贯穿各年龄段,为了更好地帮助广大患者,医院与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开展深度合作,入选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联盟医院,全方位构建完善的精神心理疾病诊疗体系,全面提升我市精神心理疾病诊疗水平。

科室持续深化以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儿少心理、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为重点的亚专科建设与规范化诊疗,不断创新服务模式,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心理危机干预、团体心理辅导、穴位刺激调控法、生物反馈治疗及经颅磁刺激等特色诊疗技术,为不同需求的来访者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解决方案。

“躯体会生病,心灵也会‘感冒’,大家不要回避心理健康问题,尽早重视,及时治疗。”赵俊雄给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人开出了“处方”,建议大家多运动,例如慢跑、快走、瑜伽,或是外出旅游散心,和三两好友聊聊天,在积极的社交活动中增强心灵“免疫力”。

解码睡眠,重塑健康节律

“明明很困却怎么也睡不着,而且越刷手机越难入睡,最近有好多次都是熬到快天亮才勉强入睡。”28岁的市民小惠(化名)由于长时间工作压力较大,两个月前向公司提出辞职,给自己一段休整期,调整好状态后再重回职场。没想到,这段时间由于作息混乱、昼夜颠倒,她把睡眠“弄丢了”。长时间的失眠让她身心俱疲、焦虑烦躁,还频繁地感冒。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她立刻来到金华市第二医院睡眠门诊就诊。

前不久,市民方先生也因睡眠问题来院就诊,只不过他不是因为睡不着,而是因为“睡不好”。体形偏胖的他晚上鼾声如雷,时不时会突然停顿,过一会儿又重新响起,这让枕边的妻子难以忍受,坚持要陪他来医院看看。

良好的睡眠塑造健康的身心,睡眠不足则会严重影响白天的精力、工作效率、情绪平衡能力,甚至身体健康。人生1/3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然而“睡不着、睡不好、睡不醒”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的普遍难题。

金华市第二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杨淼介绍,失眠、睡眠呼吸暂停、不宁腿综合征等睡眠障碍发病率持续攀升,重点人群包括高压职场人士、老年人,以及面临学业压力的青少年等。流行病调查研究显示,目前中国居民失眠率高达15%~20%,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患病率为3%~7%。OSA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患有OSA者在睡眠中的呼吸会反复短暂性暂停,导致睡眠质量下降。长此以往,患者可能会感觉更为疲劳,还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长期睡眠困难不仅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的元凶,更是抑郁、焦虑、心血管疾病等多种心身问题的重要诱因。

“睡眠既是一个单独的疾病,也可能是情绪问题的症状。出现睡眠问题,关键是要明确诊断,排除器质性问题。”杨淼说。

50多岁的吴女士这两年吃尽了失眠的苦。为了让自己能早点入睡,她尝试了各种网上能搜索到的方法,包括练瑜伽、做养生操、泡脚、冥想,然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时间长了甚至开始惧怕夜晚。在医生建议下,吴女士住进金华市第二医院睡眠医学中心病房,在助眠药物、认知治疗、物理治疗和中医外治手法的帮助下,现在终于能睡个好觉了。

睡眠医学作为一个跨学科医学领域,近年来发展迅速,早在2018年金华市第二医院就成立了全市首家睡眠医学中心,并加入浙江大学医学院精神卫生中心睡眠医学专科联盟。

针对复杂的睡眠障碍,睡眠医学中心展现了其专业优势,着重解决失眠障碍、精神障碍相关失眠(抑郁症、焦虑症、PTSD伴发的睡眠障碍)以及昼夜节律失调等方面的问题。中心采用多学科协作模式,整合多领域专家资源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评估与诊疗。先进的多导睡眠监测系统,会精确记录和分析整夜睡眠中的脑电、眼电、肌电、呼吸、血氧等参数,为诊断提供“金标准”。医生会结合心理评估,探寻潜在的情绪因素,融合认知行为治疗、经颅磁刺激、生物反馈、药物治疗以及生活方式干预等综合手段,旨在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睡眠习惯,帮助患者重获安稳睡眠。

织密“心网”,延伸服务触角

10月9日上午,在世界精神卫生日来临之际,一场由金华市第二医院主办的大型公益义诊活动在西市街商圈举行。来自精神科、心理科、神经内科、老年科、营养科的资深专家,现场为市民解答失眠、焦虑、抑郁、情绪压力、亲子关系、老年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现场不仅有专业的心理健康量表筛查,可以帮助大家快速了解自身情绪状态,还有中医康复治疗师提供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中医系统诊查,市民可以现场体验针灸、埋针、火罐等特色中医疗法。

“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是‘人人享有’的关键。”金华市第二医院副院长罗晓东介绍,从人才培养、专科建设,到全市心理服务网格化铺开;从积极开展心理顾问培训,到探索教师到医院跟岗培训;从完成每年10万人次老年人认知能力筛查,到提升各县(市、区)精防人员的专业能力……近年来,医院主动将服务延伸至院外,构建覆盖全市的立体防护网络。

今年以来,连续数场以“心‘灵’悦动·与情绪同行”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走进金华多家校园,金华市第二医院专家带来了趣味课堂、心理游园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青少年释放情绪,有效提升了他们的心理韧性和适应能力。今年金华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心理咨询的宣传教育,上半年已举办210场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覆盖70余所学校,将专业的心理支持送到学生身边。同时,医护人员前往莘畈、蒋堂、安地等乡镇,为困境儿童开展心理服务;面向基层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和学校心理老师,开展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的识别与处置等培训。

医院依托精神卫生“百千万”基层行动,在“3·21”世界睡眠日、“3·30”世界双相情感障碍日、“6·28”国际癫痫关爱日等重要节日积极开展义诊,将心理健康知识下沉到社区、乡村;深入到农村、学校、社区、部队和企事业单位等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体检和咨询活动,积极提高广大民众的心理健康水平。金华市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顺利接入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12356”,今年1—9月接听电话超过3000次。目前咨询员队伍仍在不断壮大,确保任何时刻都能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通过线上平台的进一步完善,目前市民可以在手机上进行心理体检。无论是企事业单位、机关公务员的团体测评,还是个人自测,都能通过“金华心晴”平台便捷完成。上半年,平台心理体检人数已超6000人,每位参与者都得到了个性化的体检分析报告,贴心且实用。

今年8月30日,金华市第二医院新大楼正式启用,标志着医院基础设施和医疗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这不是一次“搬家”,而是一次服务阵地的前移,一次关系的重塑。诊疗环境更好,就医体验更优,人文服务更是亮点满满。在一楼的走廊里,医院打造了“心晴街道”场景化情绪疗愈空间,打破了传统医院文化的单向输出模式,让患者在漫步、互动与分享中获得情感共鸣与心理支持,将人文关怀与心理健康服务深度融合,展现了医院在服务模式与文化创新上的前瞻性与温度。

“迈向‘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的目标,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医院正以坚定的使命感、专业的诊疗能力和不断创新的服务模式,在浙中大地构筑起一座坚实而温暖的心灵港湾。”金华市第二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叶素红表示,“在世界精神卫生日之际,我们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心理健康,消除歧视与偏见,让科学的心理保健意识深入人心,让专业的心理支持触手可及,共同守护人人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