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12版:英士大学在金华

英士大学在金华|春风化雨润无声⑦

胡不归:史学名师 曾为胡适写传记

胡不归

胡适为中国公学新校舍举行破土典礼

《金华三洞题名考》

中国公学校门

记者 金璐

[在英士大学教师的灿烂群星中,有一位史学名师,他博闻强识、涉猎甚广,不仅是海内外最早写《胡适之先生传》的人,还研究了三国、《浮生六记》、畲族文化、安徽古代的职官和选举等等,皆有著述,并为金华的古建筑、婺剧、双龙洞摩崖石刻等留下了珍贵资料。他就是胡不归。

胡不归之名,源自《诗经》中“式微式微,胡不归”,非常风雅,让人一见难忘。这其实是他的字,大名为胡传楷。著名学者梁实秋在回忆文章中记录了胡适与胡不归的第一次互动:

胡适在中国公学的校长室里,总是挤满来求墨宝的学生,胡适总是来者不拒,有一次写好一幅字,抬起头来问:“你叫什么名字?”那位学生回答说:“胡不归。”胡适说:“好名字,好名字!你一定是徽州人吧?”他说是。胡适乐了:“姓胡的一定是我们徽州人。”

胡不归的确是徽州人,但他也是金华人,在金华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他出身安徽绩溪胡氏家族,是胡适的族侄,童年随父徙居金华,家里开一间名为“胡万山”的商号。他与生物学家胡步蟾、水稻专家周拾禄都是金华长山小学最早一批学生。]

胡适的“小老乡”及传记作者

胡不归与胡适的师生缘分,始于1928年4月胡适就任中国公学校长,胡不归转学到此。

此前,胡不归从浙江省立第七中学(今金华一中)毕业后,去上海继续求学,先后在吴淞国立政治大学和东吴大学法律学院读书,之后他转入中国公学文理学院文史学系史学组,著名历史学家罗尔纲是他的同班同学。

在中国公学,胡不归与胡适有了较多交往,不但聆听胡适讲授的近代文化课,还经常去胡适家中拜访,请教学术问题;由于他勤学好问,刻苦努力,又有扎实的旧学根底,胡适曾请他帮忙标点和校对《楞伽宗考》,并将自己的书房对他开放,任他查阅资料。胡不归对胡适的学术人格极其仰慕,萌发为胡适写传的设想。他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就开始搜集材料并着手编写《胡适著作索引》,但由于工作繁忙,进展不快,直到胡适50岁生日即将到来之际,在胡适诸弟子的倡议与敦促下,他终于在1941年11月完成《胡适之先生传》,于当年12月作为“寿仪”出版印刷。

这本《胡适之先生传》是胡适传记的开山之作,全面完整记录了胡适早年的生活及其历代家史,不但有开创之功,还记录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胡不归在传记里详细描写了胡适家中处处是书:“书桌边有二三个书架,书房外五大间,陈列的中西文书籍有五十多书架。卧室、餐室、会客室、客房、厕所和洗浴间,也都有……马桶边放着几本书,一扎纸,一支铅笔。”

书中又写了胡适勤奋的习惯:“他有一个大长处,就是在车上能看书,出门之前能看书,应酬回家便能看书和著作,门口汽车响了,知道他已回家,哪知他已在书房写文章了。有几次,他叫我吃饭后不要马上就工,但他自己却在书房里著书……有一次,我发现他的厕所里有一部稿子,书名《一日一首诗》,我翻了翻,有陆放翁等的绝句。原来是他每日上厕时选的一册诗选,并有注释。他的利用光阴,也是他的习惯。”

关于胡适与人交往的态度,胡不归认为他“处处宽厚,处处肯体谅人”。他还转述林语堂的话说,胡适“在女子前献殷诚,入其室,必致候夫人,这是许多学者所不会而是适之先生的特长。见女生衣薄,必下讲台关课室窗户,这是先生的温柔处”。

书中还提到,胡适不肯受人请托帮忙找工作。比如胡适二哥的儿子、嫡亲侄子胡思猷大学毕业时,想请胡适帮忙谋职,他问他侄子:“你有什么著作没有?”“没有。”他侄子答。“你有什么专门研究吗?”他又问。“没有,大学初毕业的人,哪里谈得到什么专门研究!”他侄子很生气地回答。“那么我不能替你找事!假若你有著作,或有什么专门研究的话,我可以向人介绍:‘这里有一个人才,他是有著作,有专门学问,你们那边需要这类人才吗?’现在你既没有这些成绩,我不能对人家说:‘他是我的侄子,你们必须要给他安插一个位子!思猷,我不能为你破例的!’”然而,书中又说,对于那些真肯努力的人,胡适不待请托,常会自动替人帮忙,如胡愈之、钱宾四、沈从文,听说都是这样被胡适提拔起来的。

在这本传记的序言末尾,胡不归落款中有“于金华”字样,由此可见,此书很可能是在金华完成的。对于自己的作品,胡不归并不自矜,他在书的序言中说:“这册传记和年表不过作为将来写作正式传记年谱时的一种底稿材料而已。”但后世对于这本传记评价颇高,历史学家郭存孝在《胡适、罗尔纲和他们的朋友》中评价说:“作者运用融会贯通的技法并注入师生之情的笔触写成此传,文字清新,流畅易读,尽管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传记,然而亦是不可多得之简传。特别是其中凝结了作者的智慧,运用了作者亲身经历的事例进行生动的描绘,既突出细微的、不凡的师生情谊,更彰显胡适的高尚品格和做人风范。”

《胡适之先生传》出版时,胡适远在美国,加上战事激烈,邮路受阻,他直至1943年10月29日才看到,在当天日记中写道:“他(胡不归)出这书,为我做‘五十岁生日’,其意可感。”并对该书的下卷“五十岁年表”非常赞赏,认为“其中有我的著作分年月日表,很有用”。次日的日记上写着:“10月30日,写长信给胡传楷,讨论他的《胡适之先生传》。”可惜这封信已遗失,不知讨论了哪些内容。

据安徽绩溪名人馆介绍,《胡适之先生传》目前仅存一部,被武汉图书馆收藏。2002年,安徽教育出版社以《胡适传记三种》重刊了这部胡适传记。

涉猎学术领域广博的学者

胡不归一生从事教育和文史研究工作。胡不归女婿陈开明曾撰文介绍,胡不归从中国公学毕业后,到皖南省立四中任教,之后又先后担任安徽《皖报》社编辑,安徽通志馆采编,严州中学、金华农校国文历史教员;此后,又先后担任浙江省史料征集委员会采辑股长、浙江省通志馆采辑股长、西湖博物馆文史部主任、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国文讲师。抗日战争胜利后,应台北师范学院、台湾大学邀请,赴两校讲学,并任国文教授。后应英士大学之邀,回到金华任英士大学国文教授。1949年下半年,英士大学解散后,他在省立金华中学、金华二中、金华市中学任国文、历史教员,1957年因脑出血病逝于金华。

一直以来,无论境遇如何,胡不归都没有停止过自己的研究。1948年12月12日,词学专家夏承焘在他的日记里,就曾记录“得胡不归英士大学函,属寄放翁字影片”,可见,在英士大学任教期间,胡不归仍然在研究陆游的诗词和书法,在金华找不到相关资料,特地写信请夏承焘为他寄照片。

胡不归精史学、工诗文、喜书法,曾经涉猎过的学术领域颇多。他是安徽人,因此研究了安徽历史,写出了《安徽通志稿职官考》(10卷)、《安徽通志稿选举考》(5卷)、《安徽通志稿选举表》、《安徽通志稿艺文考补充材料》;他研究了中国科举考试,写出了《中国科举舞弊考》;他研究三国,写出《三国志人名引得》;他研究《浮生六记》,为沈复作了《民国三十四年版沈复年谱》;他研究民国名人,于是写下了《民国名人卒年表》;他研究人口迁徙,发表了《安徽宣城的广东村和洪杨乱后宣城的人口》一文,分析了宣城县太平天国战争前后人口的变动及战后移民情况;他在研究华南社会及族群文化时,也涉及畲族的研究,写下《畲民见闻记》,直到现在仍然被研究民族文化的学者所引用,为新中国成立后畲族的研究奠定了学术基础;他写诗,于是留下了《胡不归诗稿》、《牵牛花》(新诗集),还在胡适参与主编的《新月》杂志上发表《不要害怕》《重奏》《礼品》《重来南京》《不知一阵什么风》等五首白话诗。

胡不归这种在学术上的做法,其实很像他的老师胡适。胡不归在《胡适之先生传》中说,胡适许多著作只有上半部,这除了因忙于与人交际、时间不够用之外,最主要是兴趣太广和对于著作的极其慎重不肯草率从事。这句话,评价他本人,也是合适的。

守护金华文脉的“考据者”

前不久,《金华日报》一篇名为《“双龙洞”壁刻字谁人所书?》的文章,在金华人的朋友圈里刷屏。文章探究了金华双龙洞口的三个大字题写者究竟是谁的问题。作者冯根胜说,这三个字很多人都说系唐人手笔,甚至连《金华市志》里都这样说,然而,经过他查阅资料、实地考证、走访知情人士,发现是20世纪30年代一个名叫“曾养甫”的人所书。最终一锤定音的资料,是胡不归的《金华三洞题名考》,其中明明白白写着“双龙洞”三字为“曾任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氏新镌于洞口右壁”。冯根胜查阅历史资料得知,曾养甫是1935年离开浙江的,而胡不归的文章作于1937年。他写道:胡不归文中说的“新镌”是准确的。

金华山摩崖石刻颇多,胡不归在《金华三洞题名考》中一一考证,详述其年代、书者与文字内容。他不仅记录石刻位置与保存状况,还结合地方文献与口述史料,辨析真伪,纠正旧志之误,为后人研究金华古代交通、宗教与文人活动提供了坚实依据。他的考证严谨而细致,往往以一手资料为据,辅以实地踏勘,故结论经得起时间检验。正因如此,胡不归虽未完成鸿篇巨制,但其零金碎玉般的考据文章,却在历史地理、文献辨伪与地方文化研究中留下宝贵财富。

此外,胡不归还先后撰写了《金华三洞文征》《金华洞天山水游人年谱》等著述,仔细深入研究了金华双龙洞的演变历史,使人们对金华山的历史文化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在纷繁乱世中坚守考据之责,不求闻达,唯求真实,靠的是一种深沉的文化自觉。今日我们重读其文,犹能感受到那份静水流深的学术力量。

如今,金华人看到的万佛塔,是重建的。据胡不归的女婿陈开明介绍,胡不归保存了一张金华万佛塔的旧照片,当年金华考古发掘塔下寺、万佛塔遗址时,他与家人就将万佛塔的原照献给了政府,使金华人民看到了古代万佛塔的原貌,为进一步研究金华塔下寺、万佛塔的历史提供了一份珍贵的资料。

天宁寺的历史价值确认,也与胡不归有关。原先,人们并不知道这座历史建筑究竟是哪个年代建的。1954年7月,著名建筑学家陈从周教授到金华考察,就是在胡不归的陪伴下来到天宁寺大殿,完成了调查工作,并撰写了《金华天宁寺元代正殿》,发表在《文物参考资料》上,天宁寺大殿从此名扬天下。陈从周在《古建之美》一书中写道,他仍然记得,那一天,在胡不归先生引导下,在一场滂沱大雨中完成了调查。天宁寺曾为英士大学校舍,也许胡不归正是在该校任教期间,发现了其价值。

胡不归在研究历史的同时,还深入研究金华婺剧历史。1955年,他参加金华婺剧研究与改革工作,任浙江省婺剧改进委员会委员,他亲自动笔,把婺剧徽戏《两狼山》中的一段杨家将故事改编为《雁门摘印》剧本,被浙江省文化局列为推广剧目。

时至今日,当金华人漫步于万佛塔下,欣赏着天宁寺元代大殿的古朴雄姿,聆听着婺剧《雁门摘印》的经典唱段,或是在双龙洞口驻足品读摩崖石刻时,都不应忘记,这些文化瑰宝的背后,曾有一位名叫胡不归的学者,以其坚守,为这片土地留住了历史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