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嗨哟 金西特色活动点亮国庆中秋双节
记者 胡雅心 文/摄
国庆长假期间,金华开发区金西区域以创新文旅活动和深厚文化底蕴为引擎,打造了一场场集文化体验、互动娱乐、消费提振于一体的假日盛宴,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假期选择,更成为金西区域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罗埠镇
9月30日至10月8日,金华开发区罗埠镇以“国庆盛景映两埠 文旅畅行绘新章”为主题,创新推出“5+3”模式秋季趣游嘉年华活动。这场集红色底蕴、文化魅力与互动乐趣的假日狂欢,不仅填满了游客的假期时光,更让罗埠镇的文旅名片愈发鲜亮。
多元活动聚人气
文旅融合显成效
10月1日早晨,老街被欢声笑语唤醒。花仙子巡游团队身着靓丽服饰穿梭街头,在老街口、兴隆广场、梧桐里等打卡点开展互动。团队带来的热门抖音舞蹈教学点燃了游客的热情,大人小孩纷纷加入,跟着节拍扭动,与孩子们的合影环节更是留下无数温馨瞬间,成为老街温暖的风景线。
花仙子巡游是热闹的序曲,荷花花艺展则是雅致的篇章。在小镇客厅,国家一级花艺师何小红坐镇授课,她从花材修剪的角度、花器搭配的窍门,到整体造型的设计思路,现场详细讲解了荷花插花的技巧。游客们发挥创意,将荷花、荷叶、莲蓬巧妙组合,制作出一个个独具匠心的插花作品。这些插花作品组成特色花展,成了老街旁的一道风景,平添了几分诗意和浪漫。
罗埠老街化身“农特产品集市”,罗埠镇各管理处纷纷来此设摊,菜籽油、水果莲蓬、梅干菜、土酱油……这些带着乡土气息的特色产品,整齐地摆放在摊位上。值得一提的是,“罗埠味道”系列的全新包装矩阵集中亮相市区万佛塔,带去了冻米糖系列、酱醋礼盒等30多个品类的产品,让城市居民也能购买到地道的罗埠土特产。
国庆假期,老街上还设置了各种打卡点,游客们积极参与“我与老街有个约”打卡活动,朋友圈、抖音、小红书等平台涌现大量罗埠老街美照,梧桐里咖啡杯瀑布花和锦鲤池成为热门打卡元素,打卡分享就能领取免费咖啡。
“这几天老街客流量明显增加,生意也忙了不少。”梧桐里咖啡馆工作人员章家慧笑着说。咖啡馆成了游客的“打卡必选项”,有人来品尝香醇的咖啡,角落里的钢琴也有大人小孩来弹奏,有人在锦鲤池边拍照留念,还有市区的游客参与店内的互动体验项目。
夜幕降临,镇政府门前的篮球场与羽毛球场热闹非凡。10月1日晚,南屿音乐乐队的精彩演出点燃全场,歌声与掌声交织成假日乐章。在彩虹小镇梦想泡泡日活动中,五彩泡泡随风飘散,专业小丑的泡泡秀表演与游客DIY创意泡泡造型,让亲子家庭尽享梦幻时光。
非遗展演焕生机
文化传承入人心
非遗文化与现代潮流的碰撞,是本次趣游活动最亮眼的“重头戏”。9月30日至10月3日,兴隆广场推出非遗文化沉浸体验活动,每日都有木偶戏、婺剧经典剧目上演,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赖秀青是第六批市级非遗“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这几天,她每天都会准时出现在罗埠老街,为大家带来《百寿图》《姐妹易嫁》《三请梨花》等经典婺剧选段,这些剧目表演短则十几分钟,长则40多分钟。表演时,赖秀青手指灵活操控着细线,在她的牵引下,木偶人仿佛有了生命,举手投足间惟妙惟肖,引得台下观众目不转睛。
赖秀青从事木偶戏表演已经20多年,如今她家共有60多个木偶。木偶由她的父亲亲手雕刻完成,木偶人的妆容、发冠、服饰等大多由赖秀青自己摸索制作。表演间隙,时不时有村民上前围观,好奇地打量这些木偶,赖秀青耐心讲解木偶戏的历史与制作工艺,让更多人了解这门传统技艺。
对面的小舞台上,婺剧的精彩也准时上演。几名戏曲演员身着华丽的戏服,头戴精致的头饰,一开口便惊艳全场。她们表演的经典婺剧选段《姐妹易嫁》,剧情生动有趣,唱腔婉转悠扬,一招一式都透着专业范儿。
“我们都是退休的戏曲爱好者,虽然年纪大了,但对婺剧的热爱一点没减。”“姐妹剧团”负责人黄美琴告诉记者。这支剧团有三四十人,成员都是志同道合的戏曲爱好者,大家经常自费到各地农村表演,深受当地群众喜爱。这次受罗埠镇政府邀请,黄美琴和部分演员从金华赶来,就是想把婺剧的经典选段带给当地村民,让更多人爱上这门传统艺术。
“戏曲很好看,我几乎每天都过来。”75岁的村民罗赛男告诉记者。表演时,常有路过的村民被吸引,驻足观看。“除了老年人,现在许多年轻人也爱上了我们的传统婺剧。”剧团演员余姐欣慰地说。
四天时间里,非遗展演累计吸引观众近千人,互动体验参与率超八成,传统技艺在与游客的亲密接触中“活”了起来,传统文化在欢声笑语中实现了传承。
三条特色游线 承包三种快乐
“趁着国庆长假带孩子走一走红色线路,让他实地感受革命历史。”来自市区的张女士牵着孩子的手,在下周村红色历史纪念馆的展品前驻足良久,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解。
今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红色罗埠历史展示馆完成了数字化升级改造。展馆通过引进智能中控系统,新增AI机器人讲解、AR游戏互动等人工智能场景,用科技赋能红色文化传播。游客们在实景参观体验中,通过与AI机器人对话、参与AR互动游戏,更直观地感受红色历史的温度,让红色教育变得生动有趣。
此次罗埠镇推出的“周末走两埠”主题专列,精心设计了红色、蓝色、绿色三条特色游线,承包了游客的快乐,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除红色游线外,蓝色游线中,游客乘坐固定翼飞机,从高空俯瞰罗埠镇的美景,独特的视角让大家直呼“过瘾”;绿色游线里,游客走进沙溪村、山下陈村的田间地头,采摘新鲜的蔬菜、水果,感受农耕的乐趣。
梧桐里咖啡馆对面的幸运大转盘吸引游客积极参与。转发活动链接集赞、现场打卡晒图,简单的参与方式让固定翼飞行体验、罗埠味道特色礼、咖啡兑换券等丰厚奖品陆续送出,不少游客拿着中奖券笑意盈盈地开启下一站体验。
活动期间,罗埠老街的特色小吃、梧桐里的咖啡饮品、罗埠味道特色礼等本土品牌受到广泛关注,带动了当地消费增长;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红色教育的深度融入,进一步提升了罗埠的文化辨识度与影响力。
汤溪镇
汤溪镇以千年文脉为纸、沉浸式文旅为笔,绘就一幅“古今交融”的活力长卷。“盛世华章 梦回姑蔑”主题活动在城隍庙街鸣锣开街,寺平古村以“银娘归乡”为引唤醒文化乡愁,为乡村振兴注入沉浸式文旅的动能。
庙街化身叙事舞台
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
10月1日,汤溪镇“盛世华章 梦回姑蔑”国庆主题活动在汤溪城隍庙及庙街盛大启幕,以“文化+旅游+消费”创新模式为引擎,深度融合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体验,并推出总额5万元的现金消费券等惠民举措,有效激活消费市场,助推假日经济升温,切实推动文旅惠民政策落地生根。
活动打破传统节庆形式,以沉浸式实景剧本游为载体,深度梳理并活化利用汤溪镇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活动依托明代汤溪首任知县宋约的事迹,串联汤溪历代名人故事,设置八大互动任务关卡,将中药文化、禅宗文化、民俗非遗等特色元素有机融入体验全程。值得关注的是,活动以“银票”形式向游客发放现金消费券,游客可在指定合作商户无门槛抵扣使用,切实做到以文旅产业激发消费活力,打好提振消费组合拳。
“大吉大利,庙街开街咯!”下午3时许,伴随着清脆响亮的鸣锣开道声,开街大典正式拉开帷幕。达摩祖师、葛洪、贯休、徐安贞、银娘淑妃、黄公望、陈双田、宋约等“历史名人NPC”,在银娘护卫队的护送下,从庙街门口缓步走向城隍庙,一场跨越时空的“幻境试炼之约”就此开启。大典结束后,各NPC回到专属点位,游客们领取集章卡,正式踏上充满趣味的试炼之旅,八大关卡前很快便排起了热闹的长队。
“这块应该拼在这里。”“反了反了,调整一下。”在汤吃汤玩共富工坊前,一名小朋友正在专注拼图,他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元代画家黄公望的画作《九峰雪霁图》拼图挑战,周边的热心群众时不时进行指导,帮他顺利完成了挑战。“惊险刺激,太有意思了。”其他群众也跃跃欲试,想要体验这份乐趣。大樟树下在进行你画我猜互动游戏,由银娘展开题目,题目均围绕汤溪本土元素设计。“汤溪名菜”话音刚落,猜题者脱口而出“烂菘菜”。比画者绞尽脑汁,尽量避开题目中的字词,抓住谜底的显著特点,有时候还连比带画。遇到“拉面”题目时,比画者则用两下拉面的动作生动示意,欢乐有趣的场景引得围观群众会心一笑。
除此之外,活动现场还有诸多精彩体验:小火车头打卡点旁,游客可与“徐安贞”展开对诗挑战,在诗词互动中感受文人雅趣;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梦回姑蔑”游园会热闹非凡,射箭、投壶、举石锁等传统游艺项目让游客玩得不亦乐乎……除了游园会需消耗一定数量“银票”入场,其余关卡免费畅玩,通关后可获得“银两”,既增加了游戏的策略性,也让“银票”消费券的使用更具趣味。每通过一关,游客还能打卡集章,为旅程留下专属纪念。
“这些活动太有意思了,仿佛穿越到古代在玩剧本杀。”家住金华市区的龚琛瑶这次假期带着两个儿子返回汤溪老家,一下就被活动吸引。母子三人一路过关斩将,成为首批集齐全部印章的游客。她的小儿子还穿上了合身的官袍,在“宋约”的带领以及护卫队的护送下,体验了一把庙街巡游的乐趣。“孩子觉得特别新奇有趣。”龚琛瑶笑着说,通过此次活动,孩子们不仅玩得开心,还了解到银娘、达摩祖师、城隍庙等家乡的传统文化元素,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随着夜幕降临,汤溪庙街的“烟火气”愈发浓厚。烧烤、炸串、果汁、关东煮等各色小吃摊位前香气四溢,游客们或逛街赏景,或品尝美食,或继续参与游戏,热闹不减白天。晚上6时30分,银娘踩街活动准时开启。各类“历史名人NPC”和银娘一起,在银娘护卫队的护卫下沿庙街浩浩荡荡行进,两条威武的布龙紧随其后。围观群众纷纷驻足观看,举起手机打卡拍照。现场氛围热烈,一直持续到晚间。
本次活动持续3天时间,街区人气爆棚,累计接待游客4万余人次,“银票”有效拉动消费氛围,助推街区商户整体营业额超30万元。同时,活动还联动九峰山、寺平古村等周边景区,推动资源互通与客源共享,进一步延伸文旅消费链条。
中秋盛会绘就古村新韵
“银娘归乡”唤醒文化记忆
10月6日,汤溪镇寺平村以“国庆续章·银娘归乡”为主题,打造了一场集传统民俗、文化演艺与情感共鸣于一体的中秋盛会。从日间的热闹巡游到午后的红歌竞技,再到夜幕下的祭月祈福,活动串联起古村文化记忆与中秋团圆意蕴,让村民与游客沉浸式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也为寺平村的文化传承写下生动注脚。
上午9时30分,“踩街巡游”准时开场。领队手持令旗走在最前,护村队的汉子们步伐沉稳,刀旗手的旌旗在风里猎猎作响,恍惚间竟像是看到了古村旧时迎亲的盛景。银娘的车驾顺着巡游路线缓缓前行。她身着华服、头戴凤冠,端坐于华盖之下,向路边群众轻轻颔首;身旁的侍女提着宫灯,将花生、栗子与福饼分到路边的孩童手中,现场欢声笑语不断,节日氛围愈发浓厚。
“这踩街的规矩是从祖辈传下来的,如今办起来,倒像是把古村的魂又唤回来了。”村民陈大爷激动地说。
除了经典的银娘踩街仪式,活动当天,寺平首届好声音红歌赛决赛在其顺堂热闹开赛。经过前期海选、复赛的层层选拔,10名来自周边村镇的选手脱颖而出,登上决赛舞台。比赛中,选手们演唱了《我的祖国》《我的中国心》《洪湖水浪打浪》等经典红歌,嘹亮的歌声、饱满的情感感染了现场每一位观众,台下掌声与喝彩声此起彼伏。最终,2号选手戴维平凭借一首《我的祖国》斩获冠军。
夜幕降临后,当天的重头戏“中秋祭月晚会”隆重开幕。游客中心的主舞台被月光笼罩,《金西威风鼓》激昂的鼓点一响,整个古村仿佛被唤醒,瞬间热闹了起来。随后,银娘身着祭月礼服缓步走上台,依次完成净手、上香、祈福等环节,侍女将月饼与瓜果摆上供桌时,全场观众纷纷屏息凝神,共同感受传统祭月仪式的庄重与肃穆。“九峰巍峨,文运隆昌”,随着祭文缓缓诵读,本次中秋祭月仪式正式进入高潮。祭月仪式后的“宴月”环节,广大村民游客免费领到了一块祭月后的福饼,一口咬下去,满是芝麻与桂花的香气,那是属于寺平古村独有的味道。
情景剧《活着的上山文化·汤溪传》也进行了巡演。灯光暗下,舞台背景率先浮现出“上山文明”的考古场景,先民们耕作、生活的身影在光影中缓缓晃动,仿佛将观众带回万年之前,直观感受这片土地最初的烟火气息。紧接着,达摩的僧服、贯休的笔墨等元素在舞台上依次呈现,禅意与诗意相互交织,生动诉说着汤溪地区与佛教文化的深厚渊源;随后,葛洪炼丹的青烟、黄公望泼墨的山水等场景缓缓展开,让观众深刻体会到,古村墙角的每一块砖、巷口的每一棵树,都藏着汤溪悠久的历史密码。《银娘省亲》篇章更是唤醒了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它不仅是“银娘”的一次“省亲之旅”,更是寺平古村对自身历史文化的回望与传承。当表演落幕,演员们集体谢幕时,台下的掌声久久不息,不少观众拿起手机记录下这难忘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