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义乌试点到金华全域推广
农村供水“县级统管”管出汩汩好水
记者 吴晓
清晨,义乌市上溪镇白岩村村民蒋秀珍打开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汩汩涌出。她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的水清甜透亮,水质稳定,泡茶更香了。”这一变化,得益于村里供水站新安装的陶瓷膜处理设备,出水浊度从0.42NTU降至0.03NTU,提升超过10倍。
白岩村饮用水的改善是义乌市近年来推进农村饮用水提质升级行动的成果。作为资源型缺水城市,义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过去不少山村依赖天然水源,如今率先实现农村供水数字化接入率、膜处理工艺覆盖率、水质监测覆盖率三个100%。
在提质升级行动规划引领下,义乌着力构建“三网融合”供水工程体系。一方面,扩建上溪、卫星等五大城镇水厂,提升城乡同质供水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城市管网延伸和单村水站整合,将全市单村联村水站从35座优化至29座,并同步完成302个村的村内管网改造。针对保留的点片状供水站,义乌创新采用陶瓷膜工艺,进一步优化水质。
在上溪镇余岭供水站,技术人员介绍:“这个站点原水存在季节性藻类问题,新增气浮预处理和膜处理设施后,出水水质显著提高。”据统计,目前,义乌全市29座水站已完成技术升级。
长效管理机制是保障供水质量的关键。义乌建立政府、部门、统管单位、镇街、村五方责任体系,全市推行专业统管模式,由水务集团统一负责运营管护,组建专业队伍开展日常巡查、维护检测和应急抢修。
资金保障方面,义乌明确单村供水站提升市财政补助90%,平面管网及“一户一表”改造按市、镇街、村6∶3∶1比例分担。近两年投资超过4000万元,完成29个水站改造。资金到位,技术跟上,各村不再为饮水发愁。
在义乌市城乡供水管理平台上,屏幕实时显示各水厂水站运行数据。所有水站均配备高清摄像头、AI识别和在线监测设备,水量、水质、水压数据实时回传至农村供水数字化平台。工作人员介绍说:“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我们实现了从取水、制水到输水全过程智能监控,异常情况可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置,如同为农村供水装上‘智慧大脑’。”
义乌试点的成功为金华全市推广“县级统管”模式提供了经验。据了解,目前,金华已落实9家县级统管单位,专管人员234人、协管人员286人,构建“专业统管+属地协管”责任体系。金东区、兰溪等地依托规模水厂设立服务网点,打造农村供水1—2小时服务圈,24小时热线即时响应诉求。
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正以省级“浙水好喝”系统为基础,实现省、市、县三级平台贯通,全市千人以上水厂水质水量实时监测全覆盖,单村水站覆盖率达71%。下一步将出台《县域农村供水管理规范》团体标准,推动统管机制标准化、数字化。
从义乌试点到金华全域,从“有水喝”到“喝好水”,农村供水“县级统管”机制正惠及更多村民。截至目前,我市农村自来水水质达标率保持在98%以上,一股股“幸福水”正润泽广大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