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土地资源 助力共同富裕
武义让下山搬迁土地迸发活力
本报消息(记者 巩长青)“毛豆刚收割完,我们用小型农机设备进行土地翻整后,就可以播种萝卜了。”昨日,浙江富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林寿说,现在脚下翻耕的土地,曾是武义县大溪口乡内圩自然村村民的宅基地,在下山搬迁后,对这里进行土地平整,连同之前村民的农耕田,实现小田变大田,机械化设备可以进驻,这是他选择大溪口的重要原因。
对于山区群众而言,下山搬迁意味着告别狭窄的生存空间;对于土地来说,搬迁则开启重获新生的可能。大溪口乡是该县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在这里每一个自然村完成搬迁后,便迅速启动土地平整与生态修复,施工机械穿梭在废弃的宅基地间,填补坑洼地块,将原本零散、破碎的土地整合连片,同时改良土壤肥力、修建灌溉沟渠,让闲置地具备农业生产条件,更好地招引农业企业入驻。
内圩自然村这片20余亩的土地,曾是村民散落的宅基地,搬迁完成后仅数月,便完成从杂乱地块到规整农田的转变。通过引入浙江富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这里不仅种上高产毛豆,还制定长远产业规划,前3年以粮食种植为主,3年后转型中药材种植,提升土地经济效益。
武义县全域办负责人蓝建表示,在该县30余年的下山脱贫与土地综合整治进程中,“搬得出”只是第一步,让下山后腾出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创造价值,才是实现生态保护与群众共富的关键。
截至目前,武义县累计搬迁502个自然村、18975户、56730人。自2020年以来,通过土地整治集聚搬迁,有74个自然村1946户5291人一步到位变成市民,在县城和中心镇安居乐业。柳城畲族镇、新宅镇、大溪口乡、三港乡等乡镇,通过土地平整与农业招商,已让数百亩搬迁后的土地重新投入生产,涵盖粮食作物、特色果蔬、中药材等多个品类。这些土地不仅为村集体经济增收提供新路径,还吸纳周边村民就业,让他们在家门口就实现种地有收、务工有钱。
如果说搬迁后的闲置土地可以“就地生金”,那么建设用地指标的“飞地”流动,则是武义县打破区域发展壁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创新之举。在下山搬迁过程中,武义县通过对废弃宅基地、低效建设用地的复垦整理,将腾挪出的建设用地指标纳入县域统筹,通过“飞地”模式,调配至县城及重点产业园区等发展需求迫切的区域,实现“山区腾空间、城区扩容量”的双向共赢。
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武义县通过土地整治集聚搬迁,已从南部山区腾挪建设用地指标730亩。这些指标被用于县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园区扩容、民生项目落地等领域,不仅破解南部山区“有空间无需求”与县城“有需求无空间”的矛盾,更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山区通过指标流转获得资金收益,反哺当地的生态保护与农业产业升级;县城及重点区域则借助新增空间,推动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进程,进而为山区群众提供更多就业与发展机会。”蓝建表示,以大溪口乡为例,通过腾挪217亩建设用地指标,不仅获得用于搬迁群众奖补、土地整治的资金,还为该县发展贡献了空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