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更智慧 青年“归乡”来
记者 倪国栋
在金东区广袤的田野上,一群90后、00后正在用无人机“种地”,用数据“施肥”,用全新方式改写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耕,“低空+AI”正在重新塑造乡村面貌和引力。
只闻旋翼响,不见农人忙——在岭下镇八仙积道共富带,千亩麦浪随风翻涌,90后无人机飞手李海洋熟练操作手中的控制屏,半人多高的无人机腾空而起,短短几分钟就巡查完下方的稻田,是人工效率的10倍以上。
李海洋操作的飞马V500固定翼飞机,单次载重量可达50公斤,每天可完成9万亩飞行作业,可执行植保、测量等多种任务。通过机载高精度传感器和高清摄像头,无人机500米飞行高度时的识别精度可优于8厘米,这犹如给农业生产安装上一双“鹰眼”。农户可通过无人机实时精准捕捉作物生长信息,并根据AI算法开出的“电子诊单”秒变田间调查专家,进行高效管田——农田湿度温度一手掌握,为后续耕种提供科学依据;及时获取秋粮成熟进度或受灾区域。更方便的是,综合全区农业产业数据形成“一张图”后,区级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可实时监测农业作业区各类数据,实现“空中飞一飞、农田管得好”。
“现在无人机测绘需求很大,我们只要不下雨就会开展飞行任务,我很热爱这份与农田打交道的工作。”李海洋告诉记者。大学期间就热爱无人机的他,目前在金东当飞手一年多,是一支无人机飞行大队的大队长,他们的足迹已遍布金东乡村。
农田更智慧,青年“归乡”来。如今,金东区迎来越来越多的“李海洋”,这源于脚下这片农田中掀起的“低空+AI”革新浪潮。
今年5月,全省首个“低空+AI”农事服务中心在金东启用。该服务中心坐落于岭下镇八仙积道共富带内,将无人机与人工智能结合,正是该服务中心的“核心技术”与“核心服务”。
如今的金东,从开展松材线虫病普查,到进行全河段常态化巡查,再到提供农田墒情、苗情、虫情、灾情监测……都已纳入“无人机+人工智能”自动化管理范畴。无人机获取的海量信息,经由“低空+AI”农事服务中心自研自创的52项AI模型能力进行高效计算分析,可为全区农业低空生产、监测、服务、运输、农村治理及农文旅六大应用场景提供深度服务。
“低空+AI”重塑农业生产智慧蓝图。农事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叶顺兴介绍,该平台不仅自主研发多个核心算法,还集成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的50余个专业模型,计划今年底建成包含超百个模型的农业AI算法库,打造全国一流的智慧农业算法平台。
“低空+人才”,引“青”逐梦新业态。依托“低空+AI”农事服务中心开展的各项服务中,无人机不仅是工具,更成了连接城乡、唤人“归乡”的钥匙。
“我们今年已完成服务项目20多个,研发专业AI模型50多个,由我们打造的‘低空农业AI数据生产管理系统’还在首届智慧农业创新大赛中获得第四名。”叶顺兴说。一系列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政府与企业对人才的大力度招引,以及金东发展新业态的好土壤。据介绍,“低空+AI”农事服务中心去年新招收青年职工30多人,其中不乏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这些青年才俊扎根金东,以田野为成长舞台,助推金东农业生产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智慧农业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