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16版:特别报道

文章导航

万年村戏

策划/ 许新云 文字/吴璇 许新云 摄影/俞夏冰

戏眼

有一种心动,不在银幕,不在剧场,而在晚风里的戏台上。

10月11日晚,金华开发区首部原创文旅情景剧《活着的上山文化·汤溪传》巡演在湖海塘畔拉开帷幕。以“活着的上山文化”为核心,串联汤溪稻作文明、非遗民俗与历史人物故事,用村民自导自演的质朴演绎,让万年稻作文明化作可感的人间烟火。

为何一部剧能成为解读汤溪文明延绵万年的钥匙?记者通过蹲点台前幕后数月,循着《汤溪传》的创作轨迹,探寻“活着的上山文化”穿越时空、持续焕发活力的传承密码。

启幕·稻浪

2025年6月25日,农历六月初一。暑气渐浓,金华开发区汤溪镇下伊村的稻田里,一季稻正抽穗灌浆,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田埂边早已搭起了祭台,竹篮里码着新摘的稻穗、刚蒸的猪头、现做的糕点。被上山文化主要发现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称为“活着的上山文化”的保稻节祭祀仪式现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伊根粮换上浆洗得挺括的祭服,手拿祭词稿走到台前,声音洪亮地开口:“五谷尊神……今日下伊村民,恭诣神前,虔诚请卦,祈求福祉。”话音刚落,几名村民捧着陶制农具依次上前,轻轻放在祭台两侧;孩子们挎着小竹篮,把米糕分送给围观乡邻、游客,软糯的香气混着稻田的清新在风里散开。

晚上7时左右,夜幕刚压下天边的余晖,村文化礼堂里已是人声鼎沸,前排的村民搬着小板凳紧紧挨着,后排的人索性踮起脚尖,眼睛直勾勾盯着戏台方向,就盼着《汤溪传》开演的那一声锣响。

随着舞台聚光灯亮起,率先登场的“考古学教授”与学生小伊穿过金黄的稻谷,走向上山文化的考古发掘地,瞬间将观众带入了汤溪文明的起源时刻。90多分钟的表演,既有先民们开垦耕种、培育稻种的艰辛场景,也有保稻节等民俗活动的生动还原,更有达摩祖师、元代画家黄公望、淑妃银娘、全国劳模陈双田等与汤溪相关的历史人物故事穿插其中,串联起从汤溪远古到近代的文化变迁。

舞台不大,却凝聚着精华。戏台上,演员们纷纷亮出绝活,个个光彩照人;戏台下,乡亲们或坐或立,还有人拍摄短视频,或用手机直播,让现场的热闹劲儿持续“溢出”。谁都没想到,这“自家人演自家事”的“村戏”,能这么让人走心。

第一幕·稻农

这部充满了浓郁乡土味道的“村戏”,何以一登台、一开口,就让人瞬间上头?

演员,是各行各业的“新农人”。没有科班出身的明星大腕,《汤溪传》的演员名单里,满是乡亲们熟悉的“老熟人”——乡村运营师贡铖晟,戴上金边眼镜、捧起考古手册,就成了戏中的考古学教授;村会计范建通化身八旬老翁黄公望;开茶馆的苏锦谊,脚穿一双素面布鞋,颈间一串挂珠,活脱脱一副达摩的模样;村嫂文艺团成员伊爱芳,扎起蓝布头巾、端上陶制祭盘,便成了保稻节上虔诚的祭祀女眷。台下观众看着熟悉的面孔,亲切感油然而生,戏还没开演,心就先热了起来。

表演,是田间地头的“生活”。“村戏”的主角是村民,要自己演,更要演自己。演员弯腰是割稻的架势,抬手是祈福的姿态,连道具都是农家旧物件,一亮相就让观众觉得“不是在演戏”。77岁的王伟国是《汤溪传》剧组中最年长的演职人员,当他扛锄头走上舞台,自然地攥着毛巾擦擦汗,又拿起草帽慢悠悠扇风时,台下观众一眼就认出,这就是“赤脚书记陈双田”又下田来了……这些藏在细节里的“生活惯性”,让台下观众忍不住拍手。

台词,是满含乡音的“家常话”。没有文绉绉的书面语,《汤溪传》的台词从开场时的招呼到角色间的对话,每一句都像是从村民嘴边“溜”出来的日常,满是烟火气的直白与实在。有的张嘴就是“一牛敢推九扇磨,哪有需求哪有我”“陈伯伯,我家里有白米饭吃了!”演员们不时蹦出的汤溪俚语,顺着乡音飘到台下,勾得观众也忍不住跟着默念。

第二幕·稻魂

筹备《汤溪传》时,曾有不少人担忧:一部由村民自导自演、满是乡土味的“村戏”,真有人愿意静下心来,听完一段台词、看懂一折故事吗?

“村戏”首演和巡演座无虚席,给出了最有力的回答。

《汤溪传》的火爆,在于找准了“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点,让“活着的上山文化”以更鲜活、更可感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也走进人们心里。

“汤溪作为上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域,承载着万年稻作文明积淀,这份文化宝藏不应被埋没,更该被看见、被记住、被传承。”汤溪镇党委书记杨建文的话,道出了打造这部剧的初心,也点出《汤溪传》的核心——它不只是一场戏,更是一把解锁上山文化的“钥匙”。

金西这片土地,历史的印记从未褪色:上山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这里是世界稻作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保稻节、城隍庙摆胜、银娘祭月等民俗活动,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传承,一次次唤起村民们的集体文化记忆;黄公望在此隐居创作、达摩在此留下传说,更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深厚的人文底蕴。

《汤溪传》就是把这些散落在田间地头、藏在老人记忆里的“文化碎片”,用戏剧的方式串联起来。从史前稻壳到当代稻香,从九峰山雪霁到城隍庙烟火,一字一句都是汤溪的“前世今生”,让观众在看戏的同时,更读懂这片土地的文明密码。

这把“钥匙”,藏在每一段剧情、每一句台词里:剧中重现的“保稻节”,不是凭空虚构的仪式,伊根粮手持稻穗念出的祭词,是下伊村祖辈传下的“活化石”;淑妃银娘省亲,喊出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对千年农耕文明延续、百姓生活安稳的永恒期盼;黄公望凝视九峰山时轻语的“人间笔力,画不尽山河魂魄”,是对稻作之乡人文气韵的由衷赞叹。一句句、一幕幕,让“万年稻作文明”不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文字,而是看得见、听得到的生活场景。

第三幕·稻香

《汤溪传》将传统文化与当下文化需求同频共振。

“它就像一粒文化的种子,落在汤溪的土壤里,生根发芽后,又随着巡演的脚步,将文化的养分带到更多地方。”在金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宣传部部长贡慧平看来,如今的人们,渴望从快节奏的生活里找到 “根”,渴望从碎片化的信息里看到 “真”,而《汤溪传》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载体:它不是生硬的“文化说教”,而是用故事打动人心;不是遥远的“历史展览”,而是用乡音拉近距离。

《汤溪传》带来的,还有乡村振兴新思路。首演结束后,贡铖晟拉着寺平村里的木雕师傅,照着《汤溪传》里的场景修复银娘闺房,他还在琢磨着把村口的小溪岸变成“大碗茶市集”,游客歇脚时,村民会捧着茶碗讲银娘的传说。道士葛洪扮演者、粥铺老板金国拥琢磨起了研发养生粥,巡演到哪儿,就把这粥的故事讲到哪儿;村会计范建通则筹备起了讲述烂菘菜的“村戏”,希望通过“村戏”让更多人知道厚大高脚白和窖藏烂菘菜。

一台热闹的“村戏”,就是一张鲜活的旅游名片,能吸引游客专程前来,进而带动周边民宿预订、餐饮消费、土特产热销,最终形成“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的良性循环,让文化魅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活力。国庆中秋假期,汤溪镇推出中秋主题活动,从日间的热闹巡游到夜幕下的祭月祈福、《汤溪传》巡演,一系列活动串联起古村记忆与团圆意蕴,让村民与游客沉浸式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

当湖海塘公园的演出灯光落下,《汤溪传》的故事并未结束。当越来越多的村民拿起“剧本”、站上“戏台”,当更多“村字号”文艺活动扎根田野,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文化表达,终将成为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