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特刊

基层治理进阶发力扬起民生“幸福曲线”

——金华开发区苏孟乡和悦社区基层治理纪实

吴璇 文/摄

创新之城如何善治,是摆在金华开发区面前的一道崭新考题。随着城区人口不断增加,开发区城市能级跃升的结构性转变,呼唤着更加高质量的基层治理实践。

在苏孟乡和悦社区,基层治理的创新活力正在被激发。面对7个拆迁安置小区、5个商品房小区,约1.3万现有人口的多元化诉求,和悦社区以党建为引领,从“看得见、管得了、融得好”三大维度破题,探索“多方参与、多元共治”治理新路,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新鲜活力。

看得见

空间重构从零散化到系统化

社区公共空间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其治理效能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和悦社区成立初期,硬件基础薄弱成为摆在社区党委面前的一大难题。

“那时候仅有1处80平方米的临时办公点,无独立调解室、文化活动室等功能空间,社区想开展活动都要想办法去哪个小区‘蹭’场地。”和悦社区党委书记汪燕飞回忆道,为补齐“有需求无空间”的服务短板,近年来,社区以“服务集成、功能融合”为目标,整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矛调工作站、文化活动中心等资源,打造2000平方米的“一站式”融合服务平台——亲邻社,积极构建“1+3+N”睦邻空间矩阵。

汪燕飞介绍,“1”个主阵地,设置亲邻会客厅,作为居民议事、调解、文化交流的核心场所,配备沙发、茶几、投影仪等设施,营造“家庭式”交流氛围。“3”大功能区,设置矛盾调解区,创建“和姐调解室”“红烛说事厅”“法官工作室”等6个专项调解空间,满足不同类型纠纷的调解需求;设置便民服务区,整合社保、计生、户籍等12项高频事项,推行“一窗通办”,实现“进一扇门、办多样事”;设置文化滋养区,开设手工坊、图书角、健身室,定期举办非遗体验、健康讲座等活动,促进居民互动。“N”个特色空间,根据居民需求动态调整,如针对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增设“银龄课堂”,针对居民子女暑期托管需求开设“小候鸟驿站”等,真正实现“空间跟着需求走”。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是社区亲邻社最热闹的时候:孩子们参加舞蹈、编程、书法等兴趣课程,充实又快乐地度过空闲时光;家长们与智慧父母研修班的老师互动交流,围绕孩子成长困惑提问,分享教育心得;老人们则围坐在一起参加智能手机培训,跟着老师学习视频通话、线上挂号、扫码付款等实用技能。

亲邻社的建成,不仅解决社区服务空间不足的问题,更通过“物理空间融合”推动“心灵空间融合”。“以前和邻居碰面都不说话,现在在亲邻社一起做手工、学做饭,大家成了朋友。”居民叶秀婵说,她如今不仅是社区旗袍走秀社团的一员,还因为掌握藤编技艺,成为了社区老年学堂的藤编课老师。

管得了

矛盾调解从“灭火器”到“防火墙”

拆迁安置房+商品房的复合居住形态,拆迁村村民与商品房业主的不同生活理念,导致居民诉求纷繁复杂,矛盾纠纷千头万绪。

如何将基层矛盾化解在源头,打通法治的“最后一公里”,和悦社区有个“重要法宝”——“1+6”多元调解模式。

在亲邻社里,有一间调解工作室,这个只有几平方米的空间,却是辖区居民心里的“解忧站”。

办公桌上,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调解员卢哲豹多年以来参与的200多次调解情况。“调解像心理咨询,不仅要依法依规,也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谈起调解工作的诀窍,卢哲豹颇有心得。

为破解“社区单打独斗”的调解困局,近年来,和悦社区党委积极构建“1+6”团队调解模式,形成核心统筹+专业协同的调解网络。“1”指1个核心枢纽指——亲亲家矛调工作站,由社区党委书记任站长,统筹制定调解规则、分配调解任务、协调跨团队合作,并建立程序规范、群众满意度测评、矛盾化解率指标等调解质量评估体系,确保调解公平有效。“6”指6支专业调解队伍,其中,红烛格老先锋队由7名平均年龄65岁的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组成,擅长调解拆迁安置、老人赡养、房屋产权等复杂纠纷;和姐调解服务队由15名平均年龄42岁的女性居民党员、楼道长组成,聚焦婚姻家庭、婆媳关系、邻里摩擦等情感类矛盾;法官律师志愿服务队每周三固定坐班,提供法律咨询、合同审查、调解协议合法性审核等服务;家警服务队由社区民警与5名热心居民组成,负责处理噪音扰民、宠物伤人等治安隐患类矛盾;社会组织服务队引入3家专业机构,提供心理疏导、家庭关系辅导等服务;燕姐工作室以汪燕飞的名字命名,处理日常如婚姻、亲子等家庭关系困扰。

今年5月,金桂苑小区发生一起漏水事件,业主前往社区调解室寻求帮助。了解情况后,卢哲豹带领水电工、油漆工上门查看,分析漏水原因、商讨修补方案。在调解室内,红烛格老先锋队与和姐调解服务队相互配合,耐心倾听双方诉求,梳理矛盾焦点,结合漏水修补方案逐一化解分歧。3个小时后,涉事双方放下争执,主动握手,一致认可解决方案,当场签订调解协议,这场因漏水引发的矛盾以和谐方式圆满解决。

该矛调工作站自2019年5月成立以来,累计化解矛盾纠纷420余起,调解成功率99%,群众满意率100%,社区获评省民主法治社区。

融得好

安置小区从“物理聚合”到“化学融合”

“阿丽,今天来这么早啊!”“对的,吃完饭没什么事就早点来!”9月16日上午,和悦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瑜伽室内,拆迁村民赵双侠正与新居民陈丽聊得火热。

这一场景是和悦社区倾力推进融合型治理的一个缩影。作为大型安置融合型社区,“农村变社区,村民变市民”并非一蹴而就。如何让“村民”顺利过渡为“市民”,和悦社区积极推进本地化、专业化、项目化服务,力争探索出一条从“物理聚合”到“化学融合”的治理新路径。

不久前,该社区开展了一次山楂糕制作活动,吸引了20余名居民参加。活动中,既是居民又是社区生活技艺老师的程秋霞认真传授制作方法。“一开始,社区有生日派对都会喊我去参加,有一次社区搞活动少一个面点师,我就尝试着报了名。”让程秋霞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一次报名,让她多了一个“老师”的身份。

山楂糕、麻糍、西式糕点……程秋霞与居民一起体验手工面点的制作乐趣。“大家围在一起揉面团、聊家常,手里忙着活儿,心里也热乎乎。跟老邻居、新街坊聊聊天、搭把手,感觉距离一下就拉近了,就像热闹的‘大家庭’。”程秋霞说。

从“我要学”到“我要当老师”,这一转变来自社区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多元共治”支持网络,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生日派对、四点半课堂、悦悦果蜜、相亲配对、老年大学……一系列参与度高、互动性强、获得感足、口碑佳的活动促进居民从“物理聚合”向“情感认同”升华。

如今,和悦社区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愈发高涨,从“旁观者”变身“主人翁”的场景随处可见。数据显示,2024年抽样调查500户中,居民对“我是和悦人”的认同度从2019年的32%提升至89%,对“社区事务是否愿意发表意见”的肯定率从28%提升至76%。

从“形式市民化”到“实质市民化”,和悦社区正立足实践,以服务为纽带、以活动为载体、以共治为基础,运用“融合思维”推动实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响应”。

■调研手记

基层治理有温度

民生幸福有刻度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民生福祉的“晴雨表”。金华开发区苏孟乡和悦社区面对1.3万人口、12个不同类型小区的治理难题,以党建为引领,从“看得见”“管得了”“融得好”三方面破题,交出了一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优秀答卷,为创新之城善治提供了生动范本。

空间重构是治理的基础,和悦社区“1+3+N”空间矩阵颇具匠心。从仅有80平方米临时办公点,到建成2000平方米“一站式”亲邻社,不仅解决了“有需求无空间”的困境,更用“家庭式”氛围打破了邻里隔阂。孩子们在兴趣课上欢笑,家长们在研修班交流,老人们在银龄课堂学习,这样的场景让物理空间转化为情感联结的纽带,让居民从“陌生人”变成“一家人”,彰显了治理的温度。

矛盾化解是治理的关键,“1+6”多元调解模式堪称典范。面对拆迁户与商品房业主的理念差异,社区没有被动“灭火”,而是主动构建“防火墙”。从经验丰富的红烛格老先锋队,到擅长情感疏导的和姐调解服务队,再到专业的法官律师团队,不同力量各司其职又协同作战,实现了矛盾化解率99%、群众满意率100%的佳绩。卢哲豹笔记本上的200多次调解记录,正是治理者用心用情的最好见证,让法治的阳光照进每个角落。

居民融合是治理的目标,和悦社区实现从“物理聚合”到“化学融合”的跨越。从程秋霞“学员”变“老师”,到居民对“我是和悦人”的认同度从32%飙升至89%,背后是社区精心设计的生日派对、老年大学等活动,是对“村民变市民”转型需求的精准回应。当居民从治理“旁观者”变身“主人翁”,基层治理便有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民生幸福曲线也随之不断上扬。

记者离开和悦社区时,夕阳下的亲邻社内依旧热闹。这里的每一处空间、每一项服务、每一次调解,都书写着基层治理的温暖故事。和悦社区的经验,或许正是破解城市基层治理难题的钥匙——以民生需求为导向,让治理有温度,让幸福有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