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2版:要闻

文脉传承铸华章 资政育人启新程

——市文史研究馆开馆一周年综述

记者 叶永永 通讯员 李赞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自去年9月28日正式向公众敞开大门,金华市文史研究馆(简称“文史馆”)已走过一周年历程。这座坐落于婺城区宾虹路1181号的文化殿堂,不仅是一座静态的陈列场所,更是一个活跃的文化磁场、一个开放的学术平台、一个高效的资政智库。

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市政协的大力支持下,文史馆紧紧围绕“存史资政、以文化人、统战联谊”的核心职能,守正创新,锐意进取,以其丰硕的成果和广泛的社会影响,生动诠释了新时代文史工作的使命与担当,成为助力金华文化强市建设和浙江中西部文化中心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立足根本

打造研究展示“核心引擎”

文史馆从开馆之初,就确立了以“金华学派”为主轴的研究与展示体系,精心策划并布置了“浙学大宗金华学派—金华学派历史文化主题展”。

展厅入口处的丽泽书院场景与吕祖谦铜像,瞬间将观众带入历史语境,而借助现代科技实现的与“吕祖谦”对话,则让古老的智慧焕发出新的生机。这一基础性陈列,为公众深入了解金华地域文化的精髓与灵魂,提供最全面、最权威的窗口,也为后续一系列围绕金华学派的深入研究与活动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开馆一年来,文史资料的征集、编撰与出版工作步入快车道。高质量完成省政协《浙江文明印记》(金华部分)编撰任务,成功争取增加“万佛塔”等金华元素;《金华红色文化名片》《探访金华书院》《探访金华古井》《谢灵运与金华》《英士大学在金华》《金华古码头》等一系列本土文史项目扎实推进,成效显著。

此外,与永康市政协联动开展的“深化胡凤丹父子与《金华丛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文物征集、故居修复、专著整理等工作也已全面铺开,并创新利用AI技术制作完成《一生的书缘:胡凤丹父子与金华丛书》纪录片。

这些扎实的研究工作,如同涓涓细流,不断汇入金华文史浩瀚江河,为文化传承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与支撑。

创新引领

构筑开放共享“文化会客厅”

文史馆始终秉持开放、共享、活力的理念,遵循“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工作日天天开放”的运营基调,致力于成为市民触手可及的“文化客厅”。

一年来,一楼临展厅化身为流动的艺术长廊,精彩展览接连不断:“春意盎然—2025年金华市政协系统迎春精品书画展”“木里春秋—黄小明东阳木雕艺术展”“婺瓷新语—陈新华婺州窑精品展”“国色天香—诸葛栋美术精品展”……这些主题鲜明、品质上乘的展览,不仅展示了金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活力,更吸引了43个团队、超过4.6万人次观众到场参观,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同时,文史馆积极创新学习与交流平台。依托馆内资源创新开设的“丽泽讲堂”,已成功举办“金华学派与地域人文精神”“婺州窑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中医药文化传承及当代价值”等多场专题讲座,为我市政协委员、文史爱好者和广大市民提供了与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的高端平台;“政协委员学习驿站”则为委员读书学习、交流思考提供了温馨舒适的空间;“书香政协”系列文史资料通过公众号持续推送,“金华书院”“八婺百工”等40余篇专题文章,打破了时空限制,拓宽了文化传播的辐射面。

凝心汇智

共绘金华文脉新图景

自开馆以来,文史馆始终将团结联谊作为工作开展的重要纽带,通过汇聚各方智慧、联动各界力量,成功构建起一个开放、协同、活力的文史工作共同体,为传承婺州文脉、服务地方发展注入源源不断动能。

人才是文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文史馆广泛聘任了一批在文史研究、文脉传承、文艺创作等领域的领军人才和资深专家为馆员、研究员。文史馆定期举办读书会、专题调研等活动,在深化学术交流的同时,也成为馆员们思想碰撞、情感联谊的温馨家园。

打破地域壁垒,形成工作合力,是文史馆推动团结联谊的又一着力点。文史馆积极发挥龙头作用,主动指导永康市文史馆建设,大力推动婺城、兰溪、武义等地文史馆的筹建工作,并前瞻性地谋划成立金华市文史研究馆联盟,构建起上下联动、资源共享、协同共进的全市文史工作新格局,凝聚起守护与传承地域文脉的强大合力。

展望未来,征程壮阔。站在周年的新起点上,金华市文史研究馆正蓄势待发,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丰硕的成果,在传承历史文脉、服务地方发展、滋养社会民心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高水平建设浙江中西部文化中心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