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覆盖主要粮食产区的现代化灌排工程网络
我市灌区现代化改造保障粮食生产
本报消息(记者 吴晓)面对今年持续高温少雨天气,我市各大灌区科学调度、精准放水,全力保障秋粮生产。
在源口水库南干渠沿线的大田乡宏阁村,种粮大户尤志福告诉记者,今年南干渠进行了渠系改造,水流到田里特别顺畅,入秋后持续高温那几天,他种的晚稻刚好处在灌浆期,多亏了源口水库及时开闸放水,今年的收成没有受影响。
源口水库管理处主任梅伟平介绍,通过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源口水库不仅完成了78处渠系建筑物和50处用水设施的改造,还建成了智慧水利平台。“通过精准调控闸门开度,确保水流按计划输送,实现放水全程数字化管理,渠首放水从源头流到农田比过去快1小时。”
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我市持续加大灌区建设投入力度,累计实施8处大中型灌区改造项目,总投资11.4亿元,项目实施改善灌溉面积68.1万亩,每年粮食增产2028.81万公斤。通过工程改造与技术创新,我市灌区节水能力显著增强,数据显示,全市年节水量达3157.1万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已从“十三五”末的0.583提升至0.597。随着“十四五”收官,我市已构建起覆盖主要粮食产区的现代化灌排工程网络。以安地灌区为例,改造后渠道经过防渗处理,流量有较大提升,灌溉水到达干渠末端缩短2小时左右。经过近两年试运行,灌溉高峰期放水模式由“放2停2”优化为“放2停3”,减少放水3期,灌溉周期缩短6天,年节约灌溉水量约300万立方米。
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更使精准灌溉成为现实,安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信息化打造南方丘陵智慧灌区2.0版本,灌区信息化覆盖率95%以上。武义县源口水库灌区构建起集约化管理平台,推动实现灌区工程的集中控制与智能调度。
灌区改造的成效直接体现在粮食生产能力提升上。预计我市灌区每年可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33.7万公斤,新增节水能力137万立方米。每年节约的水资源为生态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空间。
除了节水增产的直接成效,灌区改造更推动了管理机制的创新升级。数个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通过分类制定水价、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探索出“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发展路径。同时,无人机巡渠、远程量测控水等技术的普及,也让灌区管理从“经验型”向“智慧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