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磨掉漆的方凳 三代人的毫米必争
策划:许新云 文字:俞萍 胡晨歆 摄影:姜岚 俞萍 老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94岁的老厂长朱洪法微微颤抖着双手,从信封里抽出一张泛黄的纸张,上面工整的字迹清晰可辨——那是1965年浙江汤溪齿轮机床厂第一套班子的名册。这张薄薄的纸,将大家的思绪带回到那个艰苦奋斗的创业岁月。
一份花名册 刻着创业的韧劲
朱洪法还记得,当年300多人奔赴金西创建老汤齿,“电力不足,我们就自己架线;没有宿舍,车间就是我们的家;领导开会得一大早出发,徒步两个小时到市区”。就这样,老汤齿人愣是只用了3个月时间便将185台设备安装到位,建成一条条生产线。
站在空荡荡的老厂房里,老汤齿团委书记张适秋还是一下就找到了自己第一天报到上班时的工位。“就是这里。”他指着一处积满灰尘的空地说。1971年3月,他通过招工来到老汤齿,在金工车间的一台3米龙刨前开启了3年的学徒生涯。“上工第一天就是大夜班,当时用电紧缺,大型设备只能晚上开工。下班后,就在车间里找处空地睡下了。”
“后来,老汤齿建起了自己的宿舍,但是最豪华的双职工宿舍也只有28平方米,没有卫生间。”张适秋笑着回忆,“每天清晨,从厂长到普通工人,各家的男人都排着队倒痰盂。”
没有一个人搞特殊化,同吃同住上下同心,老汤齿人靠着这股韧劲,把工厂建成了华东地区精密机床配件维修中心,生产出精密机床配件、Q140变速箱、工业母机等产品,畅销国内外。
艰苦创业的精神,并不仅仅停留在建厂初期,更深深烙印在后来每一位老汤齿人的行动中。
王基高曾是老汤齿党委办公室宣传干事,通过编撰简报和厂报,他能接触到各个车间报送的信息。他说:“光是生产线上就有100多名大学本科生,他们热爱钻研技术,专注新产品研发,一天到晚都在新引进的设备上忙活。”更难得的是,出差归来的干部职工主动放弃加班补贴成为常态。“没有人要求,大家都是自愿的。大家劲往一处使,一心想着为厂里作贡献。”王基高说。
一张掉漆凳 托起创新的火种
1981年的夏天,对张适秋来说格外难忘。
“8月突然接到通知,9月就要参加浙江大学委培生的选拔考试。”他回忆道,“只有一个月时间,要复习数理化、语文、政治。”
那把宿舍里的方凳,成了他最亲密的战友。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他就坐在那把方凳上没日没夜地苦读,一个月下来,竟然把凳面的漆都磨掉了。最终,张适秋以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叩开浙大校门。
那张普通的方凳,见证了个人的奋斗,也是老汤齿精神的一个缩影。朴实无华,却承载着梦想的重量。
大学毕业后,张适秋回到老汤齿担任厂长。在他的带领下,老汤齿在全市率先推行内部承包制,实施以经济责任承包为基础的“QPES质量否决制”。
当时,随着市场经济改革,“军转民”的政策下达到每家“三线工厂”,老汤齿也开始抓生产、搞技改、找市场,以应对市场经济的大潮。转型之中,全厂职工热情高涨——比贡献、比水平、比能力、比真才实学。
周新良1989年3月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老汤齿。他回忆,当时的厂长邵树有和他挤在一个小房间里,谈工作、谈生活、谈未来。“在汤齿,任何一个工人有好的想法,都可以直接找厂长谈。”
在这个厂子里,精益求精是生存的本能,毫米必争是共通的语言。这种由高度共识凝聚而成的力量,在老汤齿的一批批职工之间薪火相传。师傅拔尖、技术过硬、工艺高超、产品创新——这些鲜明的标签,定义着繁盛时期的老汤齿。
记者手记
一团火:精神照亮未来
历史物件会褪色,但奋斗的底色历久弥新。如今,老厂区的机器早已停止轰鸣,那把被磨掉漆的方凳不知所终,泛黄的名册也最终被小心翼翼地收回珍藏,但老汤齿“和衷共济、求实创新”的精神,却如同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散,在新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从睡车间的创业者,到磨掉方凳漆的求学者,再到攻坚毫米级精度的智能车工程师——汤齿的“和衷共济、求实创新”,早已化作产业基因。当老汤齿人看着新一辈在屏幕前调试代码时,那台3米龙刨的轰鸣,正以另一种频率在新时代共振。
老汤齿人邵威的儿子此前在英国攻读嵌入式软件自动化相关专业,今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回国后已进入长江汽车实习,即将投身智能驾驶研发。这是汤齿精神在新一代人身上的延续。“父亲常说,老汤齿人最宝贵的就是那股子精益求精的认真劲。现在我走上工作岗位,总会想起父亲说的毫米必争。”小邵说。
正如一名老工人所说:“机器会老化,厂房会破旧,但精神永远不会生锈。”在新时代的工业浪潮中,老汤齿的传承者们,正带着这种精神走进新能源汽车的实验室、智能制造的工厂、人工智能的研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