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青年”苏锦谊:把达摩的故事讲给后人听
记者 胡雅心/文 姜岚/摄
“是记者同志吗?欢迎欢迎。”近日,在金华开发区汤溪镇十景茶轩门口,苏锦谊一身利落的武僧服,脚穿一双素面布鞋,束腿紧扎,颈间挂一串挂珠,手握一串持珠,活脱脱一副达摩的模样。“今天镇文旅办邀请我拍宣传片,所以我又把行头换上了。”他说。自从参演了原创舞台剧《汤溪传》,他就成了达摩的代言人。
苏锦谊是个标准的“斜杠青年”(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他当过兵,平日积极参与汤溪镇的应急救援、森林消防、防汛等工作,目前担任工程维修连民兵连长和森防队长。上过几年武校的他还创办了自己的武术俱乐部,也在其他机构任教。今年,他多了一个新身份——十景茶轩主理人。而《汤溪传》的参演经历,为他的人生轨迹又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年5月,接到参演邀请时,苏锦谊既意外又激动。导演组看中了他的武术功底,希望由他出演达摩这一角色。苏锦谊是汤溪镇西宅口村人,成长于九峰山脚下,少年时常登九峰山、观达摩洞,听着“一苇渡江”“九年面壁”的传奇长大,对这位禅宗初祖圆寂于九峰山的典故更是耳濡目染。“能演他,是缘分,更是责任,我一定要去试试。”苏锦谊说。
不过欣喜之余,苏锦谊也有顾虑:武术是老本行,可舞台剧表演却是彻头彻尾的零基础。“但我这人有股倔劲,可能也是因为部队的锤炼,不管行不行,先把态度摆出来,必须把事做好。”他暗下决心。
为了贴近角色,苏锦谊先从“形”上下功夫。导演组研究了大量的达摩画像和生平经历,决定塑造沉静威严的得道高僧形象。除了服饰上的讲究,原本计划使用光头头套,可试戴后视觉效果失真,苏锦谊二话不说就把头发理得极短。“要演就得演得像,这点牺牲算什么?”
神韵的塑造才是真正的考验。“一出场就得有禅宗初祖的震撼力,步伐要如履平地,眼神要通透,得让人看出他内功深厚。”在导演的指导下,苏锦谊从眼神到步态,从手势到身形,一点点抠细节。没有表演经验,就潜心学习;不懂舞台调度,就牢记每一处走位;和对手戏演员搭戏,也都积极配合。
剧里有段关键戏份,达摩在九峰山传法时,当地瘴疠蔓延,百姓向他求助。达摩遂带领当地百姓练习自己所创的白鹤拳。苏锦谊要和两名樵夫演员配合,在舞台上展现这套拳法。“拳法得刚劲有力,透着达摩的高深功夫,但动作又不能过于复杂,得让没有武术基础的搭档跟得上。”苏锦谊以少林十三式为基础,将武术招式与养生理念融合在一起,编排设计了一套简洁又不失气势的拳法。
排练期间,恰逢苏锦谊的新店十景茶轩试营业,那段时间,他的生活就像上了发条:白天直奔排练场排练,汗水浸透武僧服是家常便饭;晚上赶回茶轩盯装修进度,挑选产品,谋划推广事宜。“两边都不能落下,茶轩是生计,演戏是责任。”虽然辛苦,但他乐在其中。
首演当晚,聚光灯下的苏锦谊踏出第一步时,忽然觉得与九峰山的达摩洞有了奇妙的联结。“表演到最后,我觉得自己不是在演戏,像是真的在替老祖宗把故事讲给后人听。”演出结束后,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观众的这份认可,让他心里甜滋滋的。
首演结束后,苏锦谊也回归了日常生活,但达摩的角色早已在他心里扎了根,跳出舞台融入生活:“以前觉得文化是老古董,现在才明白,它就藏在九峰山的石头上、城隍庙的香火里,藏在我们开口说的故事里。”
他心里早有了盘算:“接下来的巡演,我得把达摩的戏份演得更扎实,把那套拳法再提升一下,帮着把整出剧磨得更像样。以后见到游客,就多跟他们念叨汤溪的老故事。毕竟咱汤溪的故事,得有人演,更得有人传。”
【旁白】
武僧的禅意与民兵连长的干练、武术教练的刚劲与茶轩主理人的温和,在苏锦谊的身上形成了一股奇妙的混搭感。这种特质,或许正是传统文化活化最需要的催化剂,既懂年轻人的表达,又有扎根本土的土壤。保护文化不光是专家的事,每个人都能出份力。汤溪文化能一直有活力,就是因为有很多像苏锦谊这样的“斜杠青年”,用自己的办法,把老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