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19版:生态环保

从共享到共治

义乌全民志愿行动绘就生态文明新图景

通讯员 李崇荣 摄

通讯员 李崇荣 摄

记者 钱旭升 文/摄

从一江碧水到生态农业、从“童趣丝路”到红色研学、从“无废商圈”到田园森活、从绿色工厂到低碳发展、从地质奇观到古镇风貌……义乌,这座以“世界小商品之都”而闻名遐迩的城市,正在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上全速前行。近年来,义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功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实现生态环保领域国家级荣誉“大满贯”,连续9年夺得“五水共治”大禹鼎,生态环境满意度逐年提升。

在这幅生机盎然的生态文明新画卷背后,离不开广大生态环境志愿者的辛勤付出与汗水。从守护排污口的“二维码管家”,到巡查河道的“洋河长”;从田间地头宣传秸秆禁烧的“宣传员”,到社区调解油烟治理的“调解员”……金华市生态环境局义乌分局通过搭建多种形式的平台,串联起社会各界的爱心与责任,培育出多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伍,与大家并肩守护身边的绿水青山。他们用脚步丈量生态责任,用行动激活全民参与的澎湃动能,让绿色成为“世界小商品之都”鲜明、持久的底色。

党员志愿服务队

环保铁军勇担当 绿色先锋促转型

在深入贯彻落实义乌市委“四比四拼”大提升活动中,金华市生态环境局义乌分局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实施“绿色先锋 生态助企”专项行动,全体党员干部组成助企服务队,深入开展“三服务”助企走访活动。通过“义码通”平台收集解决环保难题,形成独具特色的“党建+生态治理”的义乌实践样本。

“环保红管家”助企帮扶机制是党员志愿服务队的一大创新。对重点企业实施党员点对点帮扶,全体干部下沉生产车间、项目现场,创新实施“诊断式”帮扶机制。通过精准投送“环保大礼包”,开展环评审批、污染治理等专项辅导。建立“一企一档”问题台账,创新运用“十问十答”互动机制,实现环保诉求即时响应、专业指导现场到位。同时,组建一支专业的环保监督员队伍,对企业环保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常态化监督。

党员志愿服务队还建立“走访—整改—回访”全周期服务体系,扎实开展问题整改“回头看”。通过设立企业环保服务日、组建专家顾问团等创新举措,将阶段攻坚转化为常态服务,确保企业诉求全面销号,形成多个“三服务”经典案例,助力企业绿色转型驶入快车道。

生态义警协会

警民协同护生态 共建共治显成效

8月13日,义乌市生态义警协会揭牌暨浙里安·生态义警授旗仪式在义乌市生态义警协会举行。这支守护绿水青山的新生力量亮相,标志着义乌在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协同社会治理方面迈出坚实的一步。

义乌市生态义警协会是一支以守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使命的公益性志愿队伍,首批招募191名志愿者。通过“生态警长+生态义警+生态警务联盟”机制,在公安等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常态化开展巡河护水、山林巡查、野生动植物保护、环保知识宣传等活动。这支队伍同时也是重要的环保监督力量,助力推动义乌市林区、水域和森林公园等重点区域生态警务实战化运作。

生态义警协会的成立,有效弥补专业执法力量的时空局限,成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生态治理新格局的关键一环。这一创新实践表明,生态义警不仅是生态保护的有力补充,更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的有效抓手。通过警民协同,义乌正逐步建立起全覆盖的生态保护网络,全面提升全社会环保意识和行动自觉性。

企业志愿者 “许小可”搭平台 智慧监管促双赢

“扫一扫这个二维码,企业排污口的基本信息、监测要求、管理规范全清楚了,就像给排污口办了张身份证。”在浙江五鑫科技有限公司厂区内,“许小可”助企服务志愿者吴静远拿着手机,向企业负责人演示排污口二维码的使用方法。这场看似简单的扫码指导,背后是义乌探索环境管理新模式的重要实践,而志愿者则是这场改革落地的“关键推手”。

9月23日,义乌召开“许小可”试点工作部署会,金华市生态环境局义乌分局为参会的20家试点企事业单位送上一份实用的排污许可“大礼包”,内含排污许可应知应会手册、排污口二维码标识牌、电子证照操作指南等资料。现场还迎来20名来自义乌环保产业协会的“许小可”助企服务志愿者,他们将一对一结对帮扶企业,实现精准服务。

浙江五鑫科技有限公司是首批受益企业之一,志愿者不仅协助该企业完成排污口二维码标识牌的标准化张贴,还手把手指导工作人员如何通过“浙里办”查询、使用排污许可电子证照。“以前办理排污许可证要跑窗口、交材料,审批周期长达20天,现在全程网办5天就能拿证,志愿者还上门教操作,非常省心。”企业负责人的话,道出志愿者服务的核心价值——将数字化改革的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的获得感。

作为生态环境部与浙江省排污许可制度改革试点,义乌以电子证照为核心载体,积极探索“全程网办、一码监管、数字赋能”的新型环境管理路径,既为企业减负,又充分发挥本地环保产业协会的力量,为污染防治筑起智慧防线。接下来,义乌将把电子证照从20家试点推广至该市248家排污单位,实现全覆盖。

“许小可”助企服务志愿者的作用不仅限于助企,更延伸至监管协同。在一次对浙江姗娥针织有限公司的检查中,执法人员通过无人机扫描志愿者前期协助张贴的二维码,实时比对企业排污许可要求,原本需要翻阅大量纸质资料的检查,半小时内便完成了。“志愿者帮助企业规范标识,我们执法时就能精准高效,这是‘服务+监管’的双赢。”金华市生态环境局义乌分局二中队副中队长李昂俊说。

城市社区志愿服务 多元协作破难题 国际融合促和谐

在义乌,志愿服务呈现多元化、国际化的特点。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被称为“联合国社区”,居住着来自74个国家的1300余名外籍居民。多元文化在此交融的同时,餐饮油烟扰民、垃圾分类习惯差异等治理难题也随之而来。如何推动中外居民协同共治、破解生态环境治理困局成为社区发展的重要课题。

7月,鸡鸣山社区创新成立生态环保国际志愿服务队,发动中外居民共同参与环境监督与问题整改,并建立巡查整改机制,精准聚焦环境治理痛点。这支队伍作为社区环保监督员的重要力量,在环境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生态环保国际志愿服务队全面参与“国际环保议事会”,与社工、本地居民共商共治。议事会上,大家不仅分享各国的特色环保理念,更聚焦社区痛点——临街餐饮油烟污染及垃圾分类提升。针对共识性问题,社区联合相关单位为外籍志愿者和商户代表定制专项培训,详细讲解净化设备规范使用、日常维护与高效清洁方法,并用多国语言向商户有效传达整改要求。

生态环保国际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深入一线,开展环保巡查督导。针对油烟污染,志愿队伍重点走访餐饮店,协助并督导商户彻底清洗油烟机滤网。针对垃圾分类常态化,志愿队伍在投放点进行精准引导,用多种语言指导外籍居民、商户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同时,积极巡查公共区域,及时发现混投、错投等问题。“以前看到有人乱倒垃圾,我不敢说,现在作为志愿者,我会用中文和英文提醒他们。”一名来自也门的志愿者说。

从“国际环保议事会”上的理念碰撞,到油烟机旁的动手清洗;从政策解读到垃圾分类桶边的指导……鸡鸣山社区形成的“聚焦痛点+培训赋能+督导整改”闭环模式,为社区环境治理提供了有益经验。这支“中外混搭”的志愿队伍,不仅化解文化差异带来的治理难题,更让“生态共治”成为社区的“共同语言”。

乡村志愿服务 秸秆禁烧筑防线 生态文旅促振兴

在义乌,生态环境志愿者的身影不仅活跃在企业和社区,更遍布田间地头、河道两岸、山林之间,形成一支覆盖全域的“全民军团”。去年下半年,义乌各镇街党员干部带动30余万名群团骨干组成秸秆禁烧志愿者队,通过强化宣传教育、加大巡查力度等方式,多措并举稳步推进秸秆禁烧工作。

行动中,江东街道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检查,重点针对责任落实、值班值守、宣传工作、灭火器材、火点处置、违规处罚、秸秆综合利用七方面开展咬尾检查,构筑起秸秆禁烧防火墙。此外,充分发挥“技防+人防+物防”综合机制,确保全方位、立体式推进秸秆禁烧巡查工作。

在福田街道下西陶村,志愿者创新推出秸秆换肥模式,村民将秸秆交给回收点就能兑换有机肥料,从源头消除焚烧隐患。同时,无人机巡查、高空“智慧眼”监测与地面宣传队形成“天罗地网”,确保“不着一把火、不冒一股烟”。这些志愿者同时担任乡村环保监督员,确保各项环保措施落实到位。

乡村志愿者还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工作。佛堂镇钟村、城西街道分水塘村、后宅街道李祖村等地的志愿者,通过参与截污纳管、河道清淤等治理工作,助力乡村水质提升,发展“生态+文旅”产业。分水塘村依托红色资源,实施生态景观工程,去年接待游客超18万人次,志愿者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宣传和引导作用。李祖村以创客文化与生态田园为双引擎,志愿者协助打造创客空间,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

从“许小可”助企服务志愿者的数字化探索,到国际志愿服务队的跨文化协作;从党员志愿者的助企担当,到全域志愿力量的全民参与,义乌生态环境志愿者用行动诠释共建共治共享的深刻内涵。他们不仅是生态治理的受益人,更是参与者、建设者,他们用每一次扫码指导、每一次巡河护水、每一次宣传讲解,编织起一张覆盖义乌的绿色防护网。

在“美丽中国我先行”——义乌市践行“两山”理念20周年系列活动的推动下,义乌持续加大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力度,组建多层次环保监督员队伍,形成强大的环保合力。从城市到乡村、从企业到社区,他们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着义乌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篇章。义乌的实践表明,当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全民自觉行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便能在不知不觉中落地生根,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