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11版:人文

一纸千钧破铁幕

——寻访石西民与《新华日报》的重庆记忆

指导单位: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中共金华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金华市新闻工作者协会 金华市新闻传媒中心 协办单位: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红旗出版社 各县市区融媒体中心

《新华日报》总馆旧址

《新华日报》营业部

印有周恩来题词的《新华日报》

《新华日报》创刊三周年之际,石西民与同事在报馆前留影

扫码看视频

记者 季俊磊 贾振海 浦江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贾婉婷 赵一凡 文/摄

1941年1月18日清晨,山城重庆尚在薄雾中沉睡,民生路240号的《新华日报》营业部门前,已有报童抱着一摞摞报纸,大声呼喊:“看报看报,热乎的《新华日报》!”

街角茶馆里,人们放下茶碗围拢过来。有人接过报纸,目光触及第三版上的苍劲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这一天,《新华日报》没有刊登国民党所谓的“发言人谈话”,却以一场沉默的抗争,在国统区万马齐喑的舆论铁幕上,撕开了一道透射真理之光的裂口。

今年9月,金华市青年记者采访小组前往重庆,寻访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遇见那位追求真理的金华红色新闻人——石西民。

山城深处的“新华军”

重庆市渝中区化龙桥虎头岩村,山势起伏,竹林掩映。记者沿山而行,只见5栋小楼静立于绿荫深处,院墙上“新华日报”4个大字苍劲有力,仿佛无声宣告着一种不屈的信念。

这里是《新华日报》总馆旧址,该报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共中央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唯一的一张日报。从1938年迁至重庆,到1947年被迫停刊,这座看似寻常的院落,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一场场关于真相与谎言、光明与黑暗的较量,在此悄然展开。

5栋竹木、土木结构的楼房,沿山势自下而上依次为医务室、职工服务区、排字房、记者办公室、铸字房、印刷编排室,最高处是社长室、总编室和会客室。在陈列馆中,还有一处已封闭的防空洞,该洞为躲避日军轰炸而挖建,当年的《新华日报》就是在这里编印的。

“毛泽东曾将《新华日报》誉为‘新华军’,与八路军、新四军并列。在这支笔尖上的军队中,有一位来自浦江的新闻战士石西民。他以笔为枪,以墨为弹,在封锁与审查的夹缝中书写了忠诚与担当。”重庆市红岩博物馆讲解员吴铭指着展板上的一幕幕,讲起了石西民的办报往事。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武汉成为战时中心。年仅25岁的石西民受命参与《新华日报》的筹建。从此,他的人生与这份报纸的命运紧紧交织。

1938年,报馆迁往重庆。“在蒋介石的大本营办革命报纸,有如踏虎尾,捋虎须,工作条件十分险恶……出门就干采访,回报社就当编辑,写通讯,撰评论……什么都写。”这是友人赵超构回忆里的石西民。

1941年1月17日,重庆的冬夜格外寒冷,“皖南事变”的消息如惊雷炸响。1月6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皖南部队9000余人,在遵照国民党军事当局命令向北转移途中,突遭国民党军8万余人的伏击和围攻。经七昼夜浴血奋战,除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在与国民党军谈判时被扣押。1月17日,国民党当局发布通令,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撤销其番号,将叶挺“交军法审判”,并严令全国报刊必须刊载其“发言人谈话”。

消息传到《新华日报》编辑部,总编辑章汉夫、编辑部主任石西民紧急会商。他们知道,这不仅是军事上的围剿,更是一场舆论上的绞杀。周恩来在红岩八路军办事处彻夜未眠,他果断指示:《新华日报》绝不能刊登不实言论,必须揭露真相。

然而,国民党新闻检查制度严密如铁。十几名检查官驻守报馆,逐字逐句审查稿件,所有提及“皖南”“新四军”的内容,一律扣押。石西民在回忆录中写道:“那晚,编辑部灯火通明,我们写稿、改稿、藏稿,与检查官周旋,与时间赛跑。”

深夜,周恩来亲笔写下两幅题词:

“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字字泣血,句句千钧。

记者在重庆市红岩博物馆见到了当年发行的《新华日报》。吴铭介绍,当年为了顺利让题词见报,章汉夫与石西民等人定下“瞒天过海”之计。他们将题词拆开,只将“江南一叶,同室操戈”八字拿给检查官过目,谎称是“普通悼词”。检查官文化水平有限,未解其深意,见无“皖南事变”字样,便签字放行。

检查官一走,石西民立即指挥排字工人在防空洞内秘密排版,浇铸铅版。凌晨4时,第一批报纸运出,石西民亲自坐镇发行组,确保报纸第一时间送达报童手中。清晨6时,报童在重庆街头挥舞着报纸。人们争相传阅,街头巷尾议论纷纷。一张报纸,一夜间点燃了国统区沉寂已久的民意之火。

战地记者的“烽火真言”

石西民不仅是编辑部的“大脑”,更是奔赴前线的“眼睛”。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一次次踏上战地采访之路,在新闻报国的探索中,成长为“党的著名报刊活动家和宣传、文化工作方面的杰出组织者”。

在前往重庆采访前,记者先去了一趟浦江县杭坪镇石宅村,那里是石西民的老家。在石西民故居中,300多件藏品和手稿浓缩了这位红色新闻人坚定而丰富的革命历程和新闻实践。

1928年,石西民在上海读高中,16岁加入反帝大同盟。1929年,石西民先是加入共青团,不久后转为中共正式党员。此后石西民主要活跃在上海,从事革命宣传活动。在党的领导下,石西民走上了向往已久的新闻道路。

1938年,武汉失守,长江以南沦陷。国民党宣传机器大肆鼓吹“新四军游而不击”,试图抹黑这支在敌后坚持抗战的人民武装。石西民主动请缨,化装成商人,穿越封锁线,跋涉千里,抵达苏南抗日根据地。在那里,他亲眼目睹了新四军战士在稻田、芦苇荡中与日寇周旋的艰苦场景。

他采访陈毅将军,写下《陈毅将军访问记》;他跟随部队行军,记录下《一年来的新四军》。这些通讯以真实、细腻的笔触,还原了敌后抗战的全貌。“他们吃的是糙米野菜,穿的是补丁摞补丁的军装,但眼神里却燃烧着不灭的火焰。”石西民在文中写道,“他们不是‘游而不击’,而是以游击之术,牵制强敌,保卫百姓。”

在他的战地通讯里,人们读到了新四军的诞生、发展和壮大,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读到了游击战争的重要意义,也读到了抗战的希望。那时的他还很年轻,已和范长江、孟秋江、陆诒一起被大后方读者誉为四大名记者。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殷俊评价:“石西民的战地通讯,重塑了公众对敌后抗战的认知,使新四军的形象从‘神秘’走向‘真实’,从‘边缘’走向‘主流’。”

“在石西民等人的推动下,《新华日报》还成了团结文化界、工商界、民主党派的重要平台,他们以报纸为纽带,搭建起一条无形的统一战线。”殷俊介绍,1941年“七七事变”四周年,石西民策划发起“保卫大后方”签名运动,短短数日便征集到上千名文化名流、工商巨子的签名支持,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黄炎培、张澜……这些名字出现在《新华日报》版面上。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重庆制造震惊中外的“较场口血案”,石西民又与刘火子、浦熙修、高集、毕群5人挺身而出,代表重庆各报进步记者42人起草《致国民党中央社公开信》,指责该社歪曲真相,并呼吁保护人权、维护民主,体现了一个坚持真理、热爱真理的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石西民在回忆录中写道:“报纸不仅是党的喉舌,更是人民的喉舌。我们要让所有爱国者的声音,都能在这里响起。”

在红岩博物馆《新华日报》历史展览馆里,记者看到被墨水涂抹、被剪刀剪得像蜂窝的送检版样,还有“皖南事变”、拒检运动、重庆谈判、较场口血案、南京谈判等内容……《新华日报》几乎没有停止过同国民党新闻检查的斗争。

待他年胜利重逢时

“皖南事变”后,国共关系急剧恶化。国民党对《新华日报》的打压变本加厉。检查、扣押、恐吓、殴打记者……手段无所不用其极。1941年3月,中共中央三次急电红岩村,要求南方局部分人员撤离。石西民在撤离名单之中,但他选择了留下。

“大家都怀着一个信念:坚决完成任务。”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不是不怕死,而是怕任务完不成。”在最危险的日子里,他和编辑部同事像战士一样坚守岗位。他们住集体宿舍,吃大锅饭,日夜轮班。石西民常对年轻记者说:“新闻工作不是写写稿子那么简单,它是政治斗争的一部分。我们要有勇气,更要有智慧。”

1943年,石西民任《新华日报》采访部主任。他更加注重记者队伍的建设,强调“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他常说:“记者的脚板要沾泥,笔尖才有温度。”

在紧急疏散的那些日子里,编辑部离别场景令人动容。石西民回忆:“那天晚上,我们编完最后一期报纸,几位同志要转移了。谁也不说,但大家都心照不宣。走的和留的,默默对视,眼中含泪。”当时,一名年轻记者提笔写下“待他年胜利重逢时,试比谁英杰”,石西民接过纸条,轻轻折好,放入衣袋。

1947年2月,国民党当局强行封闭《新华日报》重庆总馆。报馆门前,工人们含泪拆下“新华日报”牌匾,用油布包裹秘密转移。1949年4月24日,南京解放后的第二天,石西民被党组织派往南京筹办《新华日报》。这位从浦江走出的红色报人,完成了他从战地记者到中国红色新闻重要领导人的征程。

石西民晚年在回忆录《报人生活杂忆》中写道:“我始终记得那段在虎头岩的日子。”回忆录中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对战友的怀念、对事业的执着、对真理的坚守。1949年后,石西民曾两次回乡,1987年,他将自己一生的珍贵藏书捐赠给了浦江图书馆。

采访当天,一名年轻的新闻系学生站在《新华日报》总馆旧址防空洞前。她轻轻抚摸着洞壁上斑驳的铅字印痕,听讲解员讲述着石西民和同事的事迹,低声问道:“他们不怕吗?”

“怕,但使命更重要。”讲解员答。姑娘点点头,从包里取出笔记本,郑重写下:“待他年胜利重逢时,试比谁英杰!”

这句话,穿越近八十年时光,依然滚烫。

记者手记

在历史回响中寻找新闻初心

重庆《新华日报》总馆和营业部旧址门前,青苔爬上斑驳的墙角,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走进陈列室,一张泛黄的照片让我们久久驻足——年轻的石西民不是将军,却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冲锋陷阵;他不持刀枪,却用一篇篇新闻撕开黑暗的天幕。

那一刻我们愈加坚定:新闻从来不只是记录,更是担当。

现在,AI、新媒体铺天盖地,我们更加清醒:技术可以迭代,形式可以创新,但新闻的本质不能变——它必须扎根人民,必须捍卫真实,必须敢于发声。

“报纸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通过采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新闻人需要用一生践行的誓言。

行走在新时代的征程,我们这一代新闻人该如何践行这个誓言?答案在每一个愿意为真实执笔的人心中。新闻或许会老去,但新闻人的初心永不褪色。只要我们记得为什么出发,那支笔就永远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