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院士为我市产业发展开良方
记者 陈月丹
我市“一家三站”(院士之家、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博士创新站)决策咨询工作又获重要成果。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极端条件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汪卫华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森林食物资源挖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蒋剑春先后在我市开展调研,分别为我市非晶钎焊材料产业和黄精产业把脉建言。
汪卫华是金华职业技术大学院士工作站建站院士,从2019年起就结合我市钎焊材料产业、永磁模不导磁层制造等地方产业开展了非晶钎焊带材、激光增材制造大块非晶合金等研发工作。
非晶钎焊材料是新一代高性能连接材料,因其独特的微观结构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高温部件、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精密医疗设备等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国家战略性领域。汪卫华介绍,作为全国钎焊材料重要生产基地,金华手握国内36%的市场份额,拥有得天独厚的产业基础。近年来,金华产学研协同创新已初见成效,以金钟焊材、双环钎焊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工艺上取得突破,金职大工作站等平台也初步贯通了研发与转化链条。
“建议金华实施一系列措施,放大产业基础与区位优势,引领非晶钎焊材料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汪卫华院士的建议涉及加强平台筑基与项目攻坚,培育科技创新团队、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创新、人才产业深度融合等多方面。
作为林产化学工程专家,蒋剑春院士给我市开出的“方子”聚焦黄精产业。
黄精的国内市场综合产值已突破200亿元,且呈持续攀升态势。近年来,我市依托“浙八味”道地药材产业根基已成为全国黄精产业核心集聚区,义乌三溪堂、森山健康科技等龙头企业在标准制定、全链运营上领先,磐安作为“黄精之乡”提供资源与场景支撑,产学研协同模式初见成效,具备抢占全国领先地位的产业基础。
今年4月,我省启动浙江院士之家专项行动。推进过程中,金华市科协联合蒋剑春院士、浙江农林大学斯金平教授团队针对我市乃至全国的黄精种植基地、加工企业开展了专题调研,完成了黄精产业人才图谱与调研报告,并就合力推动黄精产业发展形成专业建议。
蒋剑春认为,黄精产业发展面临野生资源枯竭、部分领域产能过剩与优质原料供不应求并存、高端产品研发滞后、中试转化衔接不畅等挑战,金华黄精产业后续应积极从资源规模优势向道地品质与创新价值胜势转化。
“建议将黄精林下种植纳入木本粮油与大食物安全战略,融入健康规划,构建创新体系,以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农民参与为机制将黄精产业列为共富抓手。”蒋剑春建议我市引导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合作,加强黄精食品化、生活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并大力弘扬黄精文化促进市场建设,通过开设高校黄精产业定向班、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打造研学基地与体验园等模式,推动黄精产业高质量发展。
“两位院士先后为我市地方产业开展深入调研并把脉开方,对我市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具有很强指导意义。”市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家三站”平台建设是我市人才培育工作的重要抓手,至今已建成院士工作站14家、专家工作站153家、博士创新站184家,院士专家通过精准高效的决策咨询服务不断将智力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成为助力我市地方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