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8版:英士大学在金华

英士大学在金华|桃李成林竞芬芳①

英大学子的烽火青春

金萧支队八大队老战士在浦江墩头(今属兰溪)战斗旧址追忆往昔

迎接城市知识青年加入金萧支队(本版图片选自《金华人民革命史画册》)

1949年,东磐支队在东阳马宅镇杨岩弄村成立

记者 季俊磊

编者按:

英士大学办学十年,虽时间短暂,但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在英士大学求学的学生超过2500人,经由英士大学校友会联系的1000多名校友中,具有教授、研究员或高级工程师职称的近400人。

金华的英大学子,也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书写了灿烂的人生。有的在新中国成立前投身革命,后来成长为建设新中国各条战线的业务骨干;有的精研学问,成为学术名家;有的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传薪火……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到“英士大学在金华”系列报道的最后一个篇章:桃李成林竞芬芳。

高高山哟,密密林哟;弯弯道路小茅蓬哟,高高山上,我们的家哟,密密树林我们要宿营;

月亮上来哟,同志们醒来哟,收拾营房要赶路哟;

月亮弯弯,照耀着队伍,弯弯道路同志们要当心!

月儿光光,照耀着村庄,村庄背后躲藏敌人,行军路上提高警惕!坚决杀敌消灭敌人;

月儿亮亮,照耀着战场,英勇的战士们,天已快亮!

这是当年金萧支队的革命歌曲《夜行军》,唱出了游击战士们风餐露宿、以林为家的革命志趣,唱出了对敌斗争,消灭敌人的坚强意志,唱出了战士们对“天已快亮”的殷切期盼和坚定信念。

在金华,一批批英士大学学生走出课堂,将书卷气化作斗争的勇气,以热血和信仰投身革命洪流。英士大学校友施姬周在回忆录里谈及:1949年1月至金华解放前夕,英士大学参加金萧支队的学生就有70余人。他们将个人命运融入解放伟业,用青春诠释了何为家国情怀。

施姬周:投笔从戎赴战场

“我打过游击,剿过悍匪,干过教育,虽然吃了不少苦,但庆幸能为国家、人民做一点事,我觉得吃再多苦都是值得的。”2021年,记者采访施姬周时,他还神采奕奕,向记者袒露年轻时的澎湃往事。

施姬周出生在东阳商户家庭,家中条件尚可,但他年幼时正值国家动乱之际,日寇到处杀人放火,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1946年,施姬周考入英士大学法学院政治系,后来还参加了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标志的“五二〇”运动。上了两年半大学后,他毅然选择参加革命。英士大学校友、浙江师范大学原校长蒋风曾这样评价施姬周:“他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

1948年春,施姬周先参加农工民主党,进而找到中共地下党。1948年9月底,他在金萧支队驻沪联络员钱煦春的介绍下加入金萧支队,被分配到八大队工作,后被江东县(富春江以东的桐庐、建德、浦江、兰溪地区)副县长金良昆留在武工队。

施姬周曾向记者详细描述过参加革命的艰苦生活:“一个晚上走十几公里路,轮流宿在山区小村的农户家里。当时浦西山区农民过得十分清苦,大多靠砍柴、背木头毛竹为生,吃的是玉米、番薯、芋丝,穿的是补丁加补丁的土布衣服,睡的是稻草、烂棉絮、旧蓑衣铺的床……我们跟着吃、跟着过。一两天后,我的内衣裤便长满了虱子,浑身发痒,打游击的环境艰苦,十天半个月不能换洗衣服也是常事。”

从小生活优渥的施姬周刚开始有些不习惯,但金良昆的一席话让他受益匪浅:革命无非就是敢于吃苦,以苦为乐,乐意与虱子和平相处,更要随时准备“人头落地”。在武工队的那一小段日子里,让他明白了为何革命。

1948年11月中旬,金萧支队八大队外线出击归来,施姬周前去报到。大队领导很看重他这个“半吊子秀才”,分配他任大队政治干事。与武工队不同的是,八大队有上百人,有时候会在白天行军,还常常利用休息时间对部队进行训练。

在浦江杭口坪据点突击敌人时,施姬周学会了用刺刀捅进敌人的胸膛;黑夜奔袭敌人在桐庐的灰岗据点,他和战友一起冒雨行军40多公里,跌得鼻青脸肿,最终全歼敌人一个中队;在参加破坏浦江县城到黄宅段敌人电信线路遭遇战时,他也能紧跟队伍一口气跑三四公里……因种种出色表现,他很快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12月中旬,中共金萧工委重建金义浦兰根据地,施姬周被任命为金义区委副书记兼区署秘书。他利用曾是英大学生的身份回校动员学生参军。截至新中国成立,施姬周发展了30余名地下党员,先后动员包括英士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金华中学、东阳中学等学校200余名学生参军。

1949年5月,中共金华县委县政府成立,施姬周被任命为芙塘区区长,后又被任命为磐安县大皿区区长。在辖区内,他积极发动群众,组织农会、民兵、妇女会,积极投入剿匪、反霸、减租、征粮和发展生产等新的任务中。

“我们兄妹的童年,父亲其实是缺席的。从我记事起,他似乎从未和我们真正生活在一起过。父亲一生饱受磨难,然一直保持初心,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施姬周的女儿施新说,父亲生前很少提及往事,在吃穿方面也没啥要求,但一听说早年的战友和故人生病或生活困难,立即慷慨解囊予以帮助。遇上全国各地发生地震、水灾等自然灾害,他更是积极捐款,从不缺位。尤其是对他曾经求学、生活、工作过的地方,总是怀有强烈的热爱,倾注了满满的情怀。

2004年,获悉磐安大皿教学条件落后,施姬周当即拿出10万元积蓄资助当地改善办学条件,并坚持每年捐出一两万元用于当地修桥铺路等公益事业。2013年,他一次性拿出自己省吃俭用攒的30万元给磐安县第二中学设立公益基金,资助家境困难的学子完成学业,前后为磐安的公益事业捐款60余万元。

吴畏:夫妻共赴革命路

在施姬周所著的《八十回眸》一书中,提到了一名与他并肩作战的游击队战友——东阳人吴畏。

东阳城内东街71号,这里曾是进步青年吴畏的家,也是当时东阳进步青年的聚会点,后来逐步成为革命同志来往的接待处,也是革命活动的联络站。

吴畏原名吴复元,1939年秋毕业于东阳初级中学,1944年春毕业于杭州安定中学,1945年秋入英士大学法学院学习。他的父亲吴品珍是本地著名律师,秉性刚直,不畏权势,曾掩护和营救共产党员。在父亲影响下,吴畏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

《金华党史通讯》的《英士大学爱国民主学生运动专辑》中,收录了吴畏的一篇回忆文章。“正当我们从收音机里听到淮海战役节节胜利的消息时,中共金义区委副书记施姬周同志奉上级党的指示,秘密来到英大开展‘建党动参’工作,发展我为中共地下党员,同时经他介绍入党的还有工学院同学楼金叠、经士宏,法学院同学温和、夏国栋。”吴畏在文章中写道,当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发动知识青年参加游击武装。

吴畏在假期常回东阳,请许多同学来家里聚会,交流在校参加民主活动的情况,议论对国民党统治的不满和社会不平现象,形成了一股团结的力量。吴畏的妻子黄建亚曾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家有相当多的进步书刊和理论书籍,如《资本论》《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等,文艺书刊有苏联十月革命时期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铁流》,还藏有延安解放社出版的毛泽东同志著作《论持久战》《改造我们的学习》等,有数百种之多。当时在东阳这个小小的县城里,革命书刊不可多得,这些书籍很受青年学生的欢迎,也是我们投身革命的启蒙读物。”

从1948年夏天起,吴畏家里建起4条与革命队伍相通的联络线,成为革命队伍的地下交通线。黄建亚的回忆录中写着:“这4条地下交通线汇集到我们家,形成了当地革命联络活动的一个枢纽。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1948年起,许多在我家待过的青年学生纷纷投身于浙东的革命武装队伍。”吴畏也参加了金萧支队八大队,黄建亚则继续在家负责联络工作。以家为据点,吴畏和黄建亚夫妻联系发动了30多名知识青年参加革命游击武装。吴畏在文章中写道:“其中,第二条地下交通线,经过东阳城内东街黄建亚家和岘南乡祥堂村楼良秀家两个秘密联络点,通向东磐游击队。楼金叠、胡伯熊、虞春帆、陈奕勤、徐亮瑞等一大批英大同学和数批来自宁波、金华的知识青年是通过这一条地下交通线进入东磐游击队的……”

1948年初,方福仁、陈伟卿到东磐地区开展革命活动时,曾找到吴畏共同研究争取杜锦堂的问题。杜锦堂是东阳南乡一个较有影响的人物,抗日战争时期与东阳地下党有密切联系。吴畏与方福仁等一起去后山店,通过吴畏在英士大学的同学杜林荣,结识了杜锦堂。经努力争取,杜锦堂表示等待时机起义。

1949年3月,吴畏去后山店找杜林荣,说解放大军渡江已迫在眉睫,杜锦堂已到可以起义的时候了,不要错过时机。当天深夜,杜林荣即去找杜锦堂。隔了一天,杜林荣即传来杜锦堂决定起义的意图,希望东磐大队组织接应。当晚,吴畏带领东磐大队的几位同志,深夜赶赴杜锦堂部队驻地,欢迎杜锦堂起义。4月17日,杜锦堂带领部队到达徐宅,与东磐大队会合(4月19日,中共浙东临工委宣布东磐大队升格为东磐支队)。

吴畏在文章中提到:“杜锦堂的起义,解放了东阳的半壁江山,为欢迎大军渡江谱写了一支小小的乐曲。”吴畏在杜锦堂起义后离开东磐回到义东地区,于1949年4月奉指示回到八大队,兰溪解放后进兰溪县城参加接管工作。黄建亚则留在金义区工作,后随金义区的工作队一起进义乌县城参加接管工作。

他们:精神不灭如星火

记者在施姬周、吴畏撰写的文章中,看见散落在字里行间的诸多名字:丁民、邵俊昌、朱因、汤船、吴桢、沈兆九、姜谟祥……想要深入寻访他们的革命事迹时,却发现很难找到相关资料。

2002年7月,《金华日报》曾发表金华市政协原主席丁民写的文章《难忘南湖边的路》。当年,丁民在老同学、老战友老梁的陪同下参观了南湖和南湖革命纪念馆,不由得回想起他在英士大学读书时,在地下党的领导下,看革命书籍,搞学生运动的时光。

丁民出生于江苏武进,1946年考入英大农学院农艺系,大三那年加入刚刚成立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社”,这是一个有纲领有组织的党的群众性外围组织,很快吸引和团结了一大批进步学生骨干。“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社”先是在农学院和工学院建立,之后在各学院设立分社,到金华解放,共有60多人参加。

“新青社在党支部领导下,对校内革命活动、迎接配合解放和带头参军等方面,都起到了骨干和先锋作用,大家都扎扎实实肩负起党赋予的地下斗争任务。”中共英大地下党支部书记吴仲沂在文章中写道。

丁民后成为金萧支队八大队随军工作队队员,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金华工作了一辈子,1990年12月离休后,依然心系事业、心系群众,积极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建言献策,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

英士大学法学院学生、东阳人郑鸣雄也走上了革命道路。在中共东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东磐风云录》中,有郑鸣雄一篇题为《我在北麓中学建立地下革命联络站的经历》的回忆文章。

1948年,郑鸣雄毕业前,施姬周、吴畏等人就和他商量,建议他毕业后回到东阳教书,为将来东磐游击根据地建设做铺垫。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通过熟人介绍,我到东阳巍山镇北麓中学教书。从此,我即在该校建立地下革命联络站……”郑鸣雄在巍山北麓中学任教期间,以教师身份为掩护,先后沟通路东路西和东磐等交通线,负责接送党政军人员,递送文件资料,发动和护送青年参加革命直至东阳解放。

也有人选择直接拿起武器,走向武装斗争的前线。英士大学工学院学生宋无畏,因组织领导学生运动被学校开除,但他并未退缩。他秘密返回家乡,与当地地下党取得联系,拟定暴动计划、组织兵员,执笔起草并散布《告象山民众书》等文告,在山林间开展武装斗争。在一次突袭国民党据点的战斗中,他为掩护战友不幸被捕,牺牲时年仅27岁。如今,在象山县墙头学校建成了红色记忆·宋无畏烈士事迹陈列室,宋无畏的事迹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

新中国成立后,不少曾参与革命的英士大学学生成为新中国建设的骨干,有的在地方担任要职,有的默默无闻地奉献一生。

他们也都没有忘记母校。1986年3月30日,金华英士大学校友会成立,施姬周、丁民、蒋风等人为主要负责人。在施姬周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到,他离休后还应聘到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帮助工作,主要负责英士大学相关研究,主编了《英士大学爱国民主学生运动专辑》,后又和英士大学校友会成员汇编《英大校友通讯录》。施姬周还参与成立金华市新四军研究会,参与编写了《金萧风雷》《路西记事》《金萧风云》等,对积累和抢救党史资料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1988年3月,英士大学杭州校友会成立,原英大工学院机械系主任董太和任理事长,吴畏、朱翔峰是副理事长,对英大校友的联络做了大量工作;同年12月,英士大学上海校友会成立……施姬周在回忆录中写道:“相继推动成立杭州、温州、上海和江苏、北京等地的英大校友会开展联谊活动,累计与1400多名国内外校友建立了联系,意外办了件大好事,深受广大校友的赞誉和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