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年轻人在村里开了一所“自然学校”
记者 胡晨歆
最近一段时间,李华栋一直在忙碌,和团队人员一起策划课程,招募同事、老师,和村里沟通学校运营,带游客参观讲解……
李华栋是90后,去年结束上海的工作,回到家乡永康,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众筹了一所青年夜校。今年3月,这名热爱“诗与远方”的青年又在唐先镇秀岩村开办了一所“自然学校”,传播自然教育理念。
办一所很“新”的学校
秀岩自然学校在村里的一处灰色三层建筑内,由闲置40多年的格山沿小学改建而成。
“目前学校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11月可以正式开学。这里将为儿童与成人提供一个探索户外、亲近自然的平台。”李华栋说,城市居民因为工作和生活缺少进入大自然的机会,“自然缺失症”人群已经从儿童扩展到了成人,他创办自然学校的初衷就是让更多人通过自然教育活动,深入大自然,亲身感受自然的魅力,丰富知识视野,“让身体回归自然以完善人格”。
自然教育是指通过亲近和体验自然的方式,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欣赏自然,激发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热情,增强保护自然的能力,从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自然教育的模式需要打破传统灌输式教育,转向参与式体验。”李华栋介绍,围绕“体验至上”的自然教育理念,秀岩自然学校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精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课程与空间体系。其开设的课程涵盖项目制探索、动手实验、自然讲解以及深度观察等形式,为青少年提供有趣、有温度、有意义的校外课堂,成人则以体验式课程为主,比如采摘石栎树的果实制作择子豆腐,采集自然之声作曲。
根据课程设置,学校还打造了自然餐厅、自然图书馆、木工坊、小剧场等空间。“在自然餐厅,大家可以辨认、烹饪当季生态食材;自然图书馆里有300多册自然科普读物,将定期举办读书会;木工坊欢迎有创造力的学员,亲手制造家具甚至是一艘船。”李华栋说。
自然学校教室的构造也打破传统,摒弃了所有固定的课桌椅,取而代之的是可以随意组合的坐垫与蒲团,每间教室都有一整面落地窗,将窗外绵延的青山与绿意毫无保留地迎入室内。
把村庄运营起来
除了是秀岩自然学校的主理人,李华栋还是秀岩青年入乡实践站点的负责人,今年他带领团队“丘山山”接管了秀岩村的整村运营。
“丘山山”取自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李华栋内心向往与事业初心的真实写照。团队成员均是久居城市的年轻人,向往乡村沃土。“我们想如果有机会来服务一个村,这具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李华栋说,他们正以“自然、年轻、品质、先锋”为理念,通过系统性运营,让这个传统村落焕发出新的活力。
除了延续以往的优质葡萄评比、“村BA”篮球联赛等传统项目之外,李华栋与团队创新提出“自然生活季”的概念,开展了五指岩生姜评比、千人泼水派对、鹅大队探险乐园纳凉季等新潮活动,促进了当地葡萄、生姜等农产品的销售,为乡村建设注入新活力。
此外,李华栋非常重视农户参与,在他看来,乡村振兴,主体还是村民的参与和共享。此前在自然学校举办的《100个秀岩》群像展中,团队花费半个月时间,寻找了100位秀岩村新老村民和游客,通过拍摄照片记录下他们眼中秀岩村“最美的地方”,让更多人能够透过镜头,了解秀岩、理解秀岩、爱上秀岩。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村民逐渐熟悉了我们,他们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李华栋说,不少村民和来村里旅居的小伙伴一同做手工、策划推广特色活动,读书会上,村民也会诉说自己生长和生活在这里的感受。“我们发出自然学校员工的招聘启事后,收到了500多份简历,其中不乏想回乡创业的村民。”
对李华栋来说,运营村庄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责任。接下来,他将带领团队积极招引契合村庄产业发展导向的项目,让村子里的业态能够更好地连接起来,帮助村民积极利用闲置资产投身乡村旅游产业,让秀岩村村民致富增收;同时为入驻秀岩村创业、就业的青年提供更好的服务,让更多年轻人“入乡”逐梦。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