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埠:撑船摇橹摆渡人
记者 孙媛媛/文 陈业/摄(除署名外)
婺城航运枢纽交通桥横跨衢江,方便了洋埠居民跨江出行
洋埠拱门
洋埠老街
自衢州市常山港、江山港合流而下,浩浩汤汤的衢江水流经金华和兰溪。途中,衢江在金华开发区洋埠镇短暂歇脚。小镇位于衢江南岸,是一个地势低平的冲积平原。
作为衢江上货船的重要停泊点之一,自古以来,洋埠镇的航运、市集和商贸十分发达。过去,由于此地南北通衢,从外地来的“洋货”都在这里聚集,久而久之,原先的“杨埠”就改名为现在的“洋埠”。
这一带的码头、渡口究竟从何时兴起,至今已无据可查。行走在沿江的村庄、老街,从老居民述说的一个个故事里,尚可拼凑出过去的模样。
让宅埠头的撑船往事
让我们从洋埠下游的让宅埠头讲起。
早年,让宅埠头是罗埠、汤溪等地百姓过江的主要渡口,也是衢江上往来货船的重要停靠点。让宅村依江而建,过去,村里有很多人以撑船为生,有的撑渡船,有的撑远航的货船。
如今穿过村子来到江边,一眼望去,是宽阔平静的江面和平整洁净的游步道,全然不见曾经埠头的痕迹。
对于让宅村村民胡双林来说,埠头已深深刻在脑海里,不管江边景物如何变化,他总能准确指认出具体位置。从埠头街延伸向江边有个观景平台,胡双林伸手向上游一指,不远处就是他再熟悉不过的让宅古埠。
1957年,胡双林出生在一个撑船世家,祖祖辈辈都以撑船为生。他家的老房子就造在埠头边,他的父亲是村里口碑很好的“船老大”,撑了一辈子货船。他的母亲早年间和父亲一起撑货船,20世纪80年代后在家门口撑渡船。家中兄妹7人都学过撑船手艺,他是长子,撑过10年货船。
衢江,撑船,是刻在胡双林身体里的基因,讲起埠头曾经热闹的场景,仿佛就在昨日。江对岸的游埠古镇是这一带的商旅重镇和交通枢纽。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和七月廿二是游埠集会,汤溪、塔石等乡镇的百姓大多选择到离游埠最近的让宅坐船。
过去,沿江而居的村民习惯把汤溪及更南向乡镇的居民叫作“山里人”。“他们山里人一到集会,就一窝蜂似的过来坐船,我们这里的埠头很‘兴’。”胡双林说的方言“兴”,就是人多热闹的意思。山里人去游埠买小猪带回家饲养,也把山里的农产品拿到集市上销售。临走了,还会到游埠酱油坊带些榨酱油剩下的豆瓣渣,用来喂猪。
村里的5只渡船归大队所有,胡双林的母亲每撑5天休息1天,撑船一年能挣1800工分。每逢集会、过年,渡船忙个不停,凌晨4时就人声鼎沸,渡船来来回回十三四个小时不曾停歇。渡船上挨肩擦背,热闹极了。
胡双林曾替母亲撑渡船,他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期,每渡5分钱,本村人和青阳洪村人不收费,“最多的一天收了136元”。
洋埠段江面宽约470米,渡船来回一趟10分钟。遇上洪水期,摆渡的路线就得改道。“洪水期的水流比平常急得多,落差也大,若是和平常一样笔直过江,渡船就容易被打翻,很危险。”胡双林清楚江水的脾气,“每逢洪水期,就要顺着水流的方向斜30度角撑船,回程时要沿江边逆着水流的方向拉纤,把船拉到离洋港村较近的位置,再顺流摆渡回让宅,来回需要1个小时。”
拉纤,胡双林是在行的。11米长的渡船,他一个人赤脚拉不在话下。他的拉纤技术是跟着父亲胡登福学的。胡登福是村里撑船的一把好手,上到开化,下到杭州,在衢江和富春江一带非常有名,不知有多少吨煤炭、钢铁、粮食、瓷器经他的手往来于江面。
父亲对胡双林管教很严。“他常说做事就要做好、做完整,每个细节都要做到位。”胡双林说,船上需要注意的细节很多,光桅杆、纤绳上用麻绳打结的方式就有三四十种,应对不同的场景和需求。撑船人还很爱干净,七八个平方米的船屋要收拾得清爽整洁,夹板上都用桐油抹得锃光发亮。
时至今日,衢江上建起航运枢纽交通桥,让宅的渡船已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渡船的情怀深埋在胡双林心中。他空闲时总爱去江边游步道走一走,平静的江面承载着许许多多过去的回忆。
洋埠老街故事多
有码头就有船只停靠,往来的船只带来商业的繁荣。洋埠老街就是最好的见证。
在20世纪70年代通公路之前,衢江水运发达,洋埠码头在衢江上极为重要,再往下游10公里内几乎没有上规模的码头。因而船员们都习惯在洋埠码头停靠,下了船到老街上买米、吃饭,稍作休息。这里应船员的生活所需,逐渐形成米行、柴行、炭行。
当年的洋埠码头有多热闹?住在老街上的80岁老人许家骏记忆犹新。他说,过去,从江山、开化、兰溪来的船都停在这里,每到下午两三点,就陆陆续续有船只停靠,少说有四五十艘货船。村里还有20多户渔民,捕鱼的小船也停在这里。每到下午,洋埠码头的溪滩边,大大小小的船只停得满满当当。
船员下船后,便在老街上采购物品,顺便听戏、喝酒、吃茶,放松放松。他们坐在一起拉家常、交流信息,过一夜后再出发。许家骏生于1946年,在他的印象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街的商业氛围很兴盛。
“洋埠老街以前叫溪边沿,后来改名为中街,过了中街的十字口分别叫上街、下街和米行街。”许家骏对老街曾经的店铺如数家珍。当时洋埠镇上有20多家茶馆,主要集中在上街。酒厂、酱油厂、糕点房则在下街。中街上的店就更丰富了,有两家金货店,经营金线、丝线和胭脂、水粉等化妆品,还有茶馆、酒馆、饭店和面店等。
老街上还散落着布店、铁店、理发店、馒头店、家具厂、棺材店等,共计五六十家。商贾云集的洋埠老街不仅满足了船员的生活需求,还是南山一带百姓的购物首选地,吸引了莘畈、塔石、汤溪等地很多人前来进货、采购。
除了店铺外,许家骏记得儿时衢江边还有一个戏院,专门唱婺剧,很受船员欢迎。后来江水上涨,戏院移到老街上。常在戏院演出的是洋埠镇五航婺剧团,“有三四十个演员,可惜后来解散了”。
撑船、拉纤、箍桶、锯木板……许家骏在老街上干了一辈子活,对这里充满感情。在他眼里,过去要住在老街上,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街上住的都是有钱人。”他说,洋埠镇曾有两个大户人家经营撑船生意,一户姓潘,一户姓罗,两家人实力雄厚,各有多艘八仓船,一艘船光拉纤就同时需要7个人。
过去,越是大户人家,住得离衢江越近,像许家骏这样的“穷人家”,很是羡慕。然而时间总是奇妙,如今许家骏正是住在他年少时最向往的地段,中街90号,离衢江最近的位置。
1961年,16岁的许家骏在跟着爷爷撑了3年货船后,决定学一门手艺。他进了洋埠元木厂学箍桶,一直干到退休。1987年,厂子并到罗埠镇,许家骏就和另一个叫吴基顺的村民一人出一万元买下旧厂,住了下来,也就是现在所在的位置。
“我人缘还算好,当时钱是和朋友借的。”这一住就是近40年,许家骏完成了儿时梦想,曾经老街的热闹却只能留在回忆里。去年,老街上最年长的杨金发去世了,时年97岁,如今住在老街上的老人更少了,许家骏成了洋埠老街辉煌时期为数不多的见证者。
在城镇发展变革中,老街上的百年老店逐渐消失,如徐恒茂糕点、隆泰酱油厂、金隆兴鞋厂,有的迁移了,有的关门了,朝阳照相馆是老街上唯一一家时不时营业的百年老店。照相馆是老板冯寿荣的爷爷冯福海在1911年创办的。冯寿荣曾拍过好多码头、老街的照片,但由于以前没有塑封技术,照片未得到较好的保管都发霉了。讲起码头历史无法留存在相片中,冯寿荣深深地叹了口气。
最后的摆渡人
洋埠老街上,有做货船生意的,也有经营渔船的,唯独没有撑渡船的船户。这是因为衢江上有个撑船规矩,面对面的两个码头,不能同时做渡船生意,要按照一南一北的顺序。让宅埠头的渡船是让宅村出的,两公里之外的洋埠段,就由洋埠对面的洋港村出渡船。
张益仪是洋港渡口到洋埠渡口上最后一名摆渡人。2018年5月12日早上5点多,他如往常一样出了家门,来到衢江边先检查一遍渡船,随后迎接乘客上船。这一趟船,多是到洋埠镇卖菜的老人。张益仪习惯性地接过老人身上重重的菜篮,再伸手扶一把,将他们稳稳地接到船上。
“站好了,开船咯——”天刚亮,这天的第一趟渡船就在马达声中慢慢驶向对岸。可载110人的渡船,只载了五六十人。这一年,渡口不远处的婺城航运枢纽交通桥已经通行,分流了大部分渡船乘客。公路愈发便捷,渡船停摆近在眼前。
这一天,张益仪在摆渡了两三趟之后就结束了自己长达17年的摆渡生活。从洋港到洋埠,从27岁到44岁,张益仪的青春岁月全在这衢江上度过。“撑船安全是第一,小心驶得万年船。摆渡人要懂得观天象、水流和风速,急不得。”撑船17年,张益仪没出过一起事故,还救起两个落水的孩子。
张益仪的撑船手艺是和父亲张国儒学的。“我爸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撑渡船,2001年,我们父子俩承包了洋港村的渡船。”那一年,张益仪的儿子出生,在初为人父的喜悦和整年无休的撑船生活中,他同时懂得了做父亲的辛劳。
从洋港到洋埠,一个来回约950米,15分钟,一天最多时要往返40余趟。常常是天未亮就出门,回到家天色已暗。张益仪就住在渡口边,“他们来找我很方便,谁晚上有个急事要到对岸去,我再晚都会起来撑船”。
老话说,撑船、打铁、磨豆腐,三样活最辛苦。这在张益仪看来,一点不假。平常没得休息不说,大伙儿正月放假走亲戚,是张益仪和父亲最忙碌的时候。“洋港和洋埠离得近,虽然一个属于兰溪,一个属于金华开发区,但两地之间往来很频繁,口音也接近,婚嫁的也多。”张益仪的母亲就是洋埠人,他小时候常去洋埠外婆家玩耍,长大后,他两个哥哥娶的媳妇也都是洋埠人。
“听我爸说,过去洋埠老街上都是茶馆和戏院。”张益仪记得父亲曾说过,以前洋港村人喜欢乘船去洋埠喝茶,“虽然我们是游埠镇人,但到游埠要走两三里路,洋埠就在对岸,坐船很快就到,而且本村人不收费,以前喝茶也仅几分钱”。
在张益仪的童年记忆里,儿时最期盼的就是随父亲的渡船到洋埠老街吃碗土馄饨,再挤到茶馆里看电影,当时放《霍元甲》可谓万人空巷。夏天,父亲就把渡船停在河中间,睡在船上既没蚊子又凉快。
上世纪70年代的木船、90年代的平板船以及2005年后使用的渡船,现在都停靠在衢江边。船上锈迹斑驳印刻过往岁月,不远处就是杭金衢高速衢江大桥。桥上车辆疾驰,时代变化,似乎就在这一静一动之间。
如今江面拓宽,衢江上不再有渡船,往来的大多是1000吨级的船只。不再摆渡后,张益仪成为婺城区交投航运开发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就在洋港锚泊服务区工作,负责停泊船只的管理服务。
“我们服务区为船只提供免费靠泊,船户扫码就可以投放油污水、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还提供加水、充电服务。”见证航运的飞速变化,年过半百的张益仪,言语里满是自豪。
2017年,居民靠摆渡过江 张建斌/摄
2017年,张益仪在父亲的目视中摆渡到洋埠 张建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