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市江南街道“三维治理” 构建基层善治新生态
记者 胡凯迪 林烨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在永康市江南街道这块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老旧小区与新建楼盘交相辉映,传统市井与现代商圈融合共生,10余万名居民的期盼与诉求,构成了基层治理最鲜活的命题。作为城乡融合的典型区域,江南街道不同类型社区众多,也正面临着结构散、治理难点多、服务需求高的难题。
近年来,江南街道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自治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稳步推进党建引领三方协同(即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协同治理的新模式)。今年,江南街道跳出“一刀切”治理思维,将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以“三维治理”构建基层善治新生态。通过党建引领三方协同共治筑牢“治理根基”,以社区差异化治理破解“分类难题”,用强社公司创新激活“造血动能”,构建起“分类施策、多元协同、可持续发展”的基层治理体系。
如今,辖区内多个社区荣获浙江省红色根脉强基示范社区、浙江省五星级社区服务综合体等荣誉,治理效能正转化为居民的幸福感。
党建引领筑牢根基
织密体系 凝聚治理合力
“以前孩子放学没地方去,想看书不方便。现在家门口就有悦读吧,解决了父母的后顾之忧。”10月27日,家住永康市江南街道丽州一品小区的应女士看着小区悦读吧感慨道。除了日常供需外,小区还为业主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托育、阅读、健身等服务,增进邻里友谊,促进邻里和谐。
而在几年前,丽州一品小区还是另一副模样:监控无法使用、消防三期主机瘫痪、财务混乱不堪……为了破解小区治理难题,2021年5月,在金胜社区党总支牵头下,丽州一品首届业主委员会成立,党员比例达55.6%,探索建立了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等“3+X”服务机制,建立微信对接群,每月召开碰头会,制订工作计划,将奖罚制度写入物业服务合同。2022年,小区更换了物业公司,着手对居民反映的问题进行整改。如今,已招募永康农商银行、童行社等社会组织入驻,打造了“一品系列”服务品牌,营造小区祥和氛围。可以说,丽州一品小区是江南街道大力推进党建引领三方协同共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江南街道通过建强组织、完善机制、聚合力量,构建“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协同治理架构,设立实体化运作的“三方办”,整合社区、业委会、物业企业三方力量,实现“急事难事社区吹哨,部门快响直达”,破解“小马拉大车”“三方博弈”等治理顽疾,让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在江南街道金胜社区,51个小区全部建立党支部,“一肩挑”小区占比近80%,党员业委会成员占比75%,形成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的四级组织链条,这种“党组织建在小区上”的模式,打破了过去治理中的“断点”,完成了组织上的“纵向到底”。同时,江南街道还注重治理队伍的“横向到边”,组建起一支多层次、广覆盖的善治队伍,广泛吸纳业主、物业、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党员力量,系统集成红色物业、党员楼栋长、综合执法进小区、在职党员进社区等工作机制,整合内部“熟人资源”,协调外部“共建资源”,以党建引领健全治理体系,让更多力量往小区走、更多资源向小区投、更多服务在小区办的新格局,让服务力量全面覆盖,让党组织的旗帜在服务一线高高飘扬。
与此同时,江南街道还成立6个社区大党委,建立社区、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等联席会议机制,打破过去小区业委会和物业公司“二元结构”,构建小区党支部引领下的稳定“铁三角”。从小区停车规划到设施维护,从环境整治到矛盾调解,各类民生问题在这里得到高效回应。
差异化治理破难题
精准“画像” 满足多元需求
不同社区的家底不同、需求各异,治理不能用同一把“尺子”量到底。江南街道辖区内社区类型不一,其中融合型社区占比最高。融合型社区兼具老旧楼栋与新建楼房、本地居民与流动人口,需求呈现“多元化、多层次”特征,为此,江南街道精准“画像”,开展社区差异化治理实现“不同社区不同办法、一个问题一个对策”。
“自从物业来了,小区里干净多了,还能上门修家电,住着更舒心了。”千锦小区20多年的老住户徐雪环谈起小区的变化感触颇深。这个曾经以违建多、环境差、占道经营屡禁不止而“闻名”的“问题小区”,如今已悄然蜕变为管理有序、服务贴心的温馨家园。
作为西津桥社区典型的拆迁安置开放式小区,千锦小区常住人口近3000人,房屋性质多样、人员结构复杂、管理难度大,是社区治理中难啃的“硬骨头”。去年,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建立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协同治理机制,成功引入专业物业公司智慧悦豪,成为金华市首个尝试专业物业管理的开放式小区,迈出了从“社区直管”到“专业物业托底”的关键一步。
经过一年实践,千锦小区已逐步形成了一套特色鲜明的治理方法,实现了从“由社区管”到“居民自管”,再到“由物业管”的跨越。同时,小区巧妙运用“共享+”理念,通过联建共建、居民自治、资源引入,盘活居民的闲置店面房资源,设立一站式服务驿站,打造出“千锦议事会”“西津善铺”等深受欢迎的服务品牌。为确保治理取得实效,小区鼓励居民担任“民意收集传递员”“走访数据汇总员”“物业服务考核员”,全方位收集居民诉求,实现信息动态管理,最终形成服务管理的闭环操作。
不仅如此,物管会通过搭建“邻里议事会”“业主请上座”等议事平台,让居民的话有处说、建议有人听,真正引导居民参与到家园自治中。据统计,今年以来共收集社情民意260余件,矛盾化解率达95%,社区治理活力显著增强。
西津桥社区的千锦小区成功蜕变,为众多面临类似管理难题的开放式小区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样本。而在金胜社区内,一幅善治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金胜社区作为江南街道辖区内典型的融合型大社区,曾因治理难、需求杂被视为“烫手山芋”。
“有些开放式小区是老旧小区,物业摆烂问题严重,我们将小区党组织作用发挥写入小区议事规则中,而面对封闭式小区的账目不清,用规范化、数字化手段构建治理闭环。”金胜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姚勇说,不同社区、不同小区的困难点各不相同,差异化治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金胜社区丽州一品小区,各类财务经济公示在“阳光”下运行有致。据悉,丽州一品小区曾因物业粗放管理导致纠纷频发,街道指导小区成立业委会,通过公开竞聘引入优质物业,建立“社区党委牵头、业委会监督、物业执行”的三方联动机制,仅一年时间住户满意度提升至96%。
为破解丽州一品小区财务不清晰问题,江南街道与永康农商银行联合探索建立“业财代理”机制,居民通过手机就能实时查询小区公共收益、物业费收支等明细,每一笔钱的去向都“亮亮堂堂”。同时依托未来社区小程序,编制线上小区财务公开内容,向全体业主公开,并在2024年于全永康市推行该项模式,如今业财代理已进入2.0版本,除了可以看见小区财务收支情况外,还能审批、表决小区内一些重大事项。
“金水湾小区探索‘红色云治理’机制、龙域天城小区创新‘红色物业’机制,针对不同小区采用有针对性的治理模式。”姚勇说,金胜社区推行融合型大社区治理,按照“一小区一专员”配强小区管理队伍,积极探索业委会轮值、业财代理、业标街管、红色物业创建等机制,推动小区实现“阳光善治”,同时擦亮“邻里文化节”、“青苗学堂”等“家门口”系列服务品牌,打造“15分钟服务圈”,让居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从金胜社区聚焦“业财代理”精准化服务到西津桥社区“大物业”特色化治理,江南街道结合社区资源禀赋、人口结构与治理需求等问题,以差异化治理为抓手,破解基层治理“一刀切”难题。实现“一区一策”下的基层治理效能跃升,为后续构建全域覆盖、多元协同的基层治理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强社公司整合资源
创新载体 激活社区“造血”
10月26日,江南街道锦绣江南小区举办了一年一度的邻里节活动,一列列美食摊位吸引了众多居民。“社区已办了好几次邻里节,有美食有表演,丰富社区生活还增进了邻里情。”锦绣江南小区住户陈女士说。
今年以来,江南街道面对社区治理“资金短缺、资源分散、可持续性弱”的瓶颈,积极探索成立“强社公司”类实体运营载体,其中,金胜社区率先试点,通过“公益+市场”模式整合资源、盘活资产、提供服务,实现从“政府输血”到“社区造血”的转型,为基层治理注入长效动力。
“什么是强社公司?简单来说就是在党建引领下,由社区联合相关主体共同出资成立的社区服务企业。”金胜社区相关负责人潘丽珅说,强社公司是壮大社区集体经济、破解治理难题的创新尝试,其中邻里节便是探索强社公司运营载体下的模式之一。除此之外,金胜社区还联合打造主题集市,为社区服务“造血”;推出“家门口兴趣班”,实现居民普惠的“家门口”服务。可以说,实现社区自主“造血”,打造强社公司是一条有效之路。
在“百镇共建”框架下,强社公司还联动武义县柳城畲族镇打造“点豆成金”共富项目,在溪心菜场开设特色农副产品门店,通过“共享直播间”“线下专营店”相结合的方式,销售宣莲、咸菜等农特产品,既壮大了公司运营实力,又助力山区增收。这种“跨区域资源整合”模式,为强社公司拓展了发展空间。
“近期我们还将成立社区基金会,聚焦服务创收,实现公益造血。”潘丽珅说,该基金会将以纯公益的形式在辖区内开展募捐,用于敬老爱老、帮助青少年成长等社区服务,同时金胜社区借助公司运营的柳岸晓风综合体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已培育出文化服务、健康照护类社会组织6家,进一步丰富了社区服务供给。
正如金胜社区居民所说:“现在社区服务越来越全,不仅能解决生活难题,还有地方学技能、交朋友,这才是真正的‘幸福家园’。”
从老旧小区的“旧貌换新颜”到新建社区的“智慧高效管”,从三方协同的“合力破难题”到强社公司的“造血促长效”,永康市江南街道的基层治理实践,精准把握“分类施策、党建引领、市场赋能”的核心规律,破解县域城市基层治理的共性难题。这里的治理创新,没有宏大叙事的空泛,而是扎根于“邻里漏水”“停车难”等群众身边的小事,没有单一模式的局限,而是构建起“差异化、协同化、可持续”的三维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