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2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全民阅读时间

明月楼石柱上的 篆书文字写了什么?

范黎航

明月楼坐落于府城隍庙后的原金华北城墙之上,与八咏楼、清风楼并称金华三大楼,旧时是金华城内一处地势较高的建筑,成为历代文人游览吟唱之地。楼前有四根石柱,四周都刻着篆文,字迹古朴端雅,金石味十足。因为篆书的识读相对困难,知道其中内容的人不多。

明月楼的前世今生

“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这是唐代诗人严维《送人入金华》中的诗句,其中巧妙包含了金华三大楼。

据《光绪金华县志》记载,明月楼最早建于北宋宣和年间,位于赤松门东北角的城墙之上。因楼址地势较高,又南临婺江,登楼可北望芙蓉峰,南眺双溪水,成为一处观景胜地,文人墨客为其留下不少诗文。

宋人邵自元和邵唐都曾为明月楼写过记,只是文章已失传。今天尚能读到的,有南宋林公度、金华四先生之一王柏、元代的黄溍等人写的诗。

“芙蓉峰前旧时月,夜夜长照溪上流。”

“宣和栋宇镇东城,平野苍然一眺明。”

“一簇楼台表郡城,月于此处最光明。”

到了乾隆初年,明月楼被移建于府城隍庙后北城墙上,即现在所在位置,后经嘉庆六年重修及道光三年知县黄金声重建,又于咸丰十一年毁于太平军,现存建筑为光绪十五年金华知府继良和金华知县曹砺成重建。

楼下现存有曹砺成题写的楹联:“更楼上一层,望羊石仙踪,龙湫胜迹;当月明千里,访邵太常记,梁学士碑。”

羊石即黄初平叱石成羊处,龙湫即双龙洞。邵太常记是指宋人写的《明月楼记》,梁学士碑则指清代著名书法家梁同书书写的《捐修金华府城记》,该碑原本在明月楼内,因为梁书法知名,被过度传拓,据说民国时已剥蚀不堪,现已无存,只有拓片传世。

明月楼四周利用红砂石柱作支撑,构筑一圈檐廊,其中前檐四根石柱的四周皆有苍老的篆文。

每根石柱上署有不同的年月和作者落款,一根石柱就是一篇短文,四根石柱构成了四篇不同时期的题记。题记也称题名记,即古人用于纪念登览岁月和同游姓名的文字,刻于石碑或石壁较多。

石柱上题记的阅读顺序,以南面作为正面起首,按照南西北东顺时针方向,到东面结束。如果将石柱四面展开,置于一个平面上,则将会得到排列极其规整的文字,意味着在书写文字时作者经过了精心筹划,确保题记字数都是12的倍数。

那么,这些石柱上所刻的篆书题记到底写了什么内容呢?

明月楼上的集会

按照时间先后,四篇题记内容依次如下。

题记一,位于右边第一柱。道光壬寅年(1842)夏天,重修明月楼工程竣工,五月十四日,王家齐召集诸君,在楼上望远览胜、饮酒作赋,并“仿古人诗牌例”,在诸壁间置板题诗,参加人员有王家齐、卢大幸、吴廷康、于金枝、王迹、潘丙埙、福基等7人,其中叶景康从期而未至,王家齐记,吴廷康篆。

题记二,位于右边第二柱。“明月楼依山城而筑,坠势高旷,足以尽览溪山之胜”,道光壬寅年夏天王家齐重修。重阳日当天,朱荣偕友人到明月楼登高游玩,恰逢有人在此为吴廷康饯行,于是众人在楼上畅谈览胜一整日,参加人员有朱荣、张承恩、钱庆均、吴廷康、沈子烜、王玉文、张锦观、姚子鹏、方福钟等9人,朱荣记,吴廷康篆。

题记三,位于左边第一柱。咸丰十年(1860)夏,安徽歙县人程兆纶任金华知府,同人在郡斋聚会。恰逢吴廷康重来金华,闲暇时,于八月十四日与同人登楼览胜,因见楹柱适宜刻字,于是以为纪念,与会者有吴廷康、曹念生、陈松山、周希逸、胡萍香、淩水珊、王莲舫、王梦杲、程水樵、王均、程新甫等11人,曹念生题记,吴廷康书丹。

题记四,位于左边第二柱。光绪乙酉年(1885)八月,金华知府陈文录任期将满,阅视城垣发现还有多段未修,遂请绅士黄南屏等人,利用赈济余款作为修城费用,逢吉兴工。明月楼坐落于府城隍庙后面的城墙之上,因兵燹被毁,今商议一并重修。楼前原有四根前檐石柱,只余其三,石柱上均有吴廷康所书篆文,于是对石柱进行补缺,并刻以文字予以说明,胡凤丹记,宗荆学篆。

前三篇题记是在明月楼登览游玩集会的纪念文字,篆书者都是吴廷康。第一次是明月楼重修竣工之后的集会,席间吟诗作赋,仿照古人在墙壁间置板题诗,像是一次雅集;第二次集会是为吴廷康饯行,题记人朱荣与篆书人吴廷康共同留有另一件作品,《皇清赐谥烈愍明督师太子少保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未孩朱公之遗像碑》,即朱大典遗像碑,该碑立于八咏楼碑廊;第三次集会几乎是一次同乡会,席中除三人外,剩余八人全部来自安徽歙县。

第四篇题记不同于其他,是重修明月楼前檐石柱的文字说明。明月楼因太平军被毁,前檐四柱剩下三柱,现存右边二根石柱上方均有明显断裂痕迹,估计就是当时战乱所造成。重修人仿照前三柱的样式,使后修石柱与前者浑然一体,难怪有人会误以为四柱篆文都是吴廷康所书。

发起首次集会的王家齐

金华人王家齐重修明月楼这件事不见县志记载。王家齐是清末明月楼首次集会的发起人,也是第一篇题记的撰写者,可以说,如果没有他可能就没有这些篆书题记。

王家齐,字兰汀,官广东淡水石桥场盐大使。王家齐是诗人,父子三代皆会诗。清代潘衍桐编的《两浙輶轩录续录》收录有王氏父子三人部分诗作。书中介绍,王家齐“幼随父梦庚任,性聪慧嗜学,精熟史事,尤谙唐代掌故,新旧二书皆所谙习”。《光绪金华县志》载,其父撰《冰壶山馆诗钞》一百三十二卷,共有诗8861首。

王家齐有金石癖,对金石颇有研究。晚清汪瑔《旅谭》,说其“好藏金石文字,所蓄古砖百数十方,皆拓其铭识,考订之”。《两浙輶轩录续录》载其写有《郎官石柱题名考》《御史台题名考》。《光绪金华县志》载其著有《金华金石志目录》一卷、《金华金石志》二卷。县志所辑录的金石,有一些就是参考他写的金石志目录。

他著述颇丰,有《松石斋诗集》《金华金石志》等。清林庆铨《楹联述录》说其“博极群籍,著书满家”,“其未梓者《汉书年表地理志》以及《三国史评解》,均被仆人窃去,惜夫”。其著作传世甚少,《金华丛书》中未有任何收录,著作几近散逸。

王家齐于道光二十三年刻《冰壶山馆丛书》9种,汇辑金华先贤著述,为先贤著作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后来胡凤丹编《金华丛书》,至少早了20年。明月楼题记中的第四篇恰好是胡凤丹所题,王首题、胡接续,冥冥中似有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