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3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7版:金东新闻

蒲塘村荒地变良田喜获丰收粮

本报消息(通讯员 楚千会)近几天,在金东区澧浦镇蒲塘村的稻田中,三台收割机开足马力,往返穿梭,齿轮转动间,一粒粒饱满的谷粒被收入囊中。“这稻穗沉甸甸的,压手。”蒲塘村村干部徐苏莲弯腰从田埂边掐下一株稻穗说。“谁能想到,前两年这里还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荒地,现在却能产出这么好的粮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让蒲塘村这片支离破碎的土地迎来新生。推土机轰隆作响,削高填低,碎田成方,修渠建闸,旱能灌、涝能排。如今,700多亩荒坡地变成“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第一次站在这片新田前,我心里还直打鼓。没想到收成比想象中好太多。”种粮大户陈建新站在田埂上,望着满载稻谷的运输车,难掩心中喜悦。回想起刚接手时的场景,他仍记忆犹新:“这是块山改田的土地,以前从没种过粮,土质不均匀,耕作难度极大,要是没有镇村的全力支持,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好收成。”

陈建新口中的支持,是蒲塘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生动实践。今年6月,该村700多亩高标准农田迎来首次机械化插秧,曾经“碎田难种”的困境得以改变。“现在种田省力多了,无人机飞防、育插秧一体化,全程机械化操作。”蒲塘村党支部书记王国安指着眼前平坦宽阔的农田说:“这田一眼望去多漂亮,像一幅规整的拼图,严丝合缝。”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难点,不仅在于土地,更在于人心。此前,蒲塘村农户大多种植苗木,近些年虽收益下滑却不舍得放弃,对于要将这些土地改造成农田,大家普遍持抵触态度。“对苗农来讲,种粮更辛苦,效益还不如种树。”澧浦镇澧中管理处主任彭宗阳说,除了农户的观念问题,苗木搬迁及近800穴坟墓的迁移问题,更是横在项目面前的“硬骨头”。

镇村两级联动发力,专班干部和村干部主动上门,耐心讲解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及土地改造的长远效益,白天黑夜连轴转开展政策处理工作。村民们逐渐理解配合,为项目推进扫清了障碍。针对坟墓迁移这一涉及乡风民俗的敏感问题,镇里牵头制定周密方案,既尊重传统习俗,又保障项目进度,妥善完成安置工作。

土地改造完成后,如何吸引种粮主体成为新的挑战。因是新改旱田,土壤条件未知,不少种粮大户犹豫不决。镇政府主动出击,承诺提供全程服务保障,从基础设施建设到田间管理指导,全方位打消种粮大户的顾虑。“我们把水、电、人力等基本保障都集中到种粮这件事上,镇干部初期每天到田巡查,后期每周定期走访,及时解决浇水、除草、病虫害等问题。”澧浦镇常务副镇长骆鹏说,“看着这片稻田,我们就像照顾自己的小孩一样用心”。现代农业科技的注入,为丰收提供了关键支撑。从优质品种筛选到科学水肥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再到无人机飞防等现代农技的应用,科技元素贯穿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村里还坚持施用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探索“统一流转、统一种植、统一管理”模式,为水稻的稳产高产奠定坚实基础。

“在山上能种出这样的粮食,太不容易了,我们这些老农民都很佩服。”62岁的村民郭辰看着沉甸甸的稻穗赞叹。据金东区农业农村局测产,蒲塘村今年水稻亩产达672公斤,接近优质良田水平,实现产量与品质的双提升。目前,收获的稻谷已启动验收入库流程。

土地的重生不仅带来粮食丰收,更让村民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按照800元/亩/年、每3年递增10%的标准,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稳定收入,昔日的荒置土地如今变成聚宝盆。更重要的是,项目改变了村民“山地不能种田”的固有认知,不少村民认可“改田效果优于自种”。

稻谷收割工作一结束,陈建新便在村里的支持下,马不停蹄地开启新的规划。收割机粉碎的稻秆被均匀撒在田间,成为改良土壤的天然肥料,紧接着,油菜种子被播撒到这片沃土上。

“我们计划打造金澧湖周边油菜景观,来年春天,这里将是一片金色花海。我们不仅要种好粮,还要让农田变成景点。”澧浦镇副镇长李长生介绍,未来村里将持续改良土壤,确保土地质量稳定,探索更多“粮景融合”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