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埠:千年名埠冠浙中
记者 徐桢瑾/文 楼冀阳/摄(除署名外)
游埠,是兰溪水运时代的重要见证之一,自古以来就是钱塘江“黄金水道”上游的活水码头,古镇与码头紧密相连,相互依存。得益于水运的便利,这里曾是浙中商埠的中心。
天边刚泛起蟹壳青,游埠的茶事已在江面的橹歌里醒转。老街上的茶肆,茶烟袅袅,茶客们吃着早点,就着清茶,细细品味。千年商埠的晨光,在烟火气中悄然升起。
如今,人们来游埠,大多是冲着“江南第一早茶街”的烟火气来的。当地的早茶习俗延续了千百年,这份烟火气,正是游埠溪上的客商从码头来到老街的印记。
浙西重镇汇商贾
游埠,坐落于兰溪市西南部,在兰溪、婺城、龙游交界处,位于衢江之畔。因此地为龙游县下游商埠,故名游埠,“埠”也就是码头。据出土文物及古遗址考察,游埠成为埠头,可追溯至东晋时期。
重要的地理位置与先天的水运优势,使游埠成为各地物资的转运点和集散地。换句话说,游埠之所以能成为“钱塘江上游第一埠”,是老天爷赏饭吃。自古以来,这里都是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也是商埠重镇。
今天的衢江河道已经过多次变迁。过去,衢江在龙游县北边流淌,经石壁寺流经洋港村北至游埠镇南,最后与游埠溪合流至裘家埠。游埠的码头大多设在衢江和游埠溪沿岸。
唐初,游埠就建有码头,沿衢江航道西上可通龙游、衢州、江山、开化、常山;东下达兰江至兰溪城;南从兰江通婺江至金华、义乌、东阳等地;北从兰江通新安江入安徽屯溪,再下富春江、钱塘江直抵杭州、建德。
明代时,衢江紧靠游埠镇的街市,当时设有多个埠头,如柴埠头、石灰潭埠头、大街埠头。明末清初,衢江河道南移。裘家村建有埠头,称裘家埠,又名裘家堰。江水由游埠溪通往裘家埠途中,又设有11个埠头,用于停泊、驳运、装卸和洗涤等。
这11处埠头,分别是前街埠头、大街埠头(东西各一)、白鹭园埠头、柴市埠头(东西各一)、杀狗弄堂埠头、猪行桥埠头(东西各一)、双溪埠头、太平埠头。
现在,游埠溪沿岸还保留着众多古埠头。这些埠头呈半月形或长方形,宽10米,有近30级石阶。埠头毗邻街巷,可通往古镇的前街、后街,镇上不少居民楼邻溪而建,有的后院就连着埠头。现在,这些埠头已不再使用,偶尔有居民在埠头浣洗衣物。
曾经,埠头带动了游埠繁荣的商贸活动,镇上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濲西重镇”的名号绝非浪得虚名。游埠古镇也与桐乡乌镇、湖州南浔、义乌佛堂并称“浙江四大千年古镇”。
据光绪《兰溪县志》记载,唐宋时期,游埠已为钱塘“五市”之一。“市”即市集,是集中做买卖的地方,这说明,游埠商贸在当时十分繁华。到了明清时期,商业更是发达,街市规模宏大,形成较为齐全的商业体系。
从清代诗人吴楷的诗中,也可看见过去商埠的繁华盛况:“洋港陲亭古渡头,往来是有客商舟。”洋港即今游埠镇洋港村,这里的古渡记录着千百年来商旅的足迹。
想象一下,南来北往的商船停靠在游埠,挑夫们将一筐筐茶叶、丝绸、酱油等搬上码头,茶肆里,早起的商贾用瓷盏轻叩桌面,一边喝茶清点货物,一边筹划着下一次买卖。在游埠当地,有一种说法:“别的地方卖不掉的,游埠保准卖得掉。”
“五马归槽”见繁华
游埠溪沿岸,码头众多,且各个码头相距不远。溪上有许多古桥,分布在码头之间,它们与古码头、古卸货平台形成了独特的码头溪桥交错景观。这些古桥,也是游埠商贸繁华的见证者。
古桥从南向北,依次是永济桥、永福桥、永安桥、太平桥、潦溪桥,均为石桥。前4座桥原为木桥,明末清初改为石桥,潦溪桥建于清道光年间。
5座石桥横跨游埠溪,如同归槽的骏马,形成了现在古镇的标志性景观——“五马归槽”,堪称游埠一绝。在当地,“五马归槽”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相传,水亭明经山的龙脉延伸到游埠溪西岸后被水流阻断,无法抵达溪东。人们便在溪东挖了一口深塘,叫油麻塘,又相继在溪上建起5座桥。塘为“槽”,桥为“马”,是为“五马归槽”。
关于“五马归槽”,还有一种说法是,潦溪桥并非其中一座桥。
邵伟荣是土生土长的游埠人,对当地风土人情了如指掌,人称“游埠通”。他听老一辈游埠人说,号称“五马归槽”的5座桥,除了前面提到的4座桥,还有一座位于永福桥与永安桥之间的木桥,在杀狗弄堂附近,后毁于洪水。
为什么说游埠溪上的古桥是游埠商贸繁华的重要见证者?因为这些古桥大多与集市相连,有的还以集市名称来命名。人们去镇上做生意,也都要从桥上走。
其中,太平桥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位于古码头的核心区,连接着古镇上的南北街市。桥的西端,旧时为木炭市场,故此桥又称炭市桥。
建于清代的永福桥是游埠古镇上最长、最高的石拱桥。过去,桥西设有柴市场,故俗称柴市桥。此桥的神奇之处在于桥墩的分水尖,遇汛期时,可有效分散水流。
《兰溪游埠镇志》记载,民国时期,太平桥头与永福桥头开设有两家柴炭行,由汤溪西北乡及龙游山区村民用竹筏运到游埠出售,每日上市量约为17.5吨。其中,周老隆柴炭行每日吞吐量为20张竹筏。
永安桥别名叫猪行桥,因桥西曾是小猪市场,桥拱内侧还刻有清代商号捐建铭文。当时,除了本地饲养的小猪,龙游县东北乡所产的小猪也都来此地交易,销往兰溪各地,甚至远销浦江、义乌、建德等地以及江西、福建、江苏等省。
2005年11月,古桥群被列为兰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月,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五马归槽”不仅是一座座桥梁,更是“濲西重镇”昔日商业地位的缩影。
百年商号扬四海
明清时期,游埠商贸鼎盛,各类商店、作坊崭露头角,有的甚至成为享誉一方的商号。
据《兰溪游埠镇志》记载,自清末至民国,全镇工商业有三场(小猪市场、粮油市场、花纱布市场),三缸(酱缸、酒缸、染缸),五坊(豆腐坊、糖坊、榨油坊、炒坊、磨坊),六行(米行、猪行、柴炭行、竹木行、茧行、运输行),十匠业(铁、铜、锡、木、篾、石、泥水、雕花、鞋、漆)等行业。
其中,“三缸五坊”的生意尤为兴盛,其规模不逊于县城的大商号,产品质量闻名遐迩。
在游埠经营的所有商号中,名气最响亮的当属祝裕隆。祝裕隆为民国时期著名商号,是当时金华棉布行业三巨头之一,最早实行经营权和所有权两权分离制度。现在的郎静山纪念馆所在地就是祝裕隆旧址。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祝裕隆成记在游埠开业,并设染坊,经营绸布与染色印花业务,与兰溪、金华的祝裕隆形成三家联号鼎立的局面。后来,祝裕隆一度占据金、衢、严三府绸布业的霸主地位,实力雄厚,繁荣近200年。
游埠的三伏酱油,业内口碑同样不凡。清光绪三十年(1904),方裕美与方裕宝姐弟二人在游埠后街开设方豫丰酱坊,并兼营酒坊。民国二年(1913),酱坊生产的三伏酱油得到官方认证,荣获由两浙盐运使司颁发的“官酱园”司烙印牌。
方豫丰酱坊酿制的三伏酱油,曾多次在博览会中获奖。1929年,荣获首届西湖博览会的优等奖项。如今,老街上的百年酱园仍遵循着古法来酿造酱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在游埠,还有不少像祝裕隆和方豫丰这样颇具规模的商号,比如源茂酱园、郎聚茂丝线百货店、骆正记糖坊、江文号山货店、丁益和陶瓷店等,各行业店铺多是前店后坊布局。现在的游埠老街,较为完整地保留着典型的明清建筑特色,在一些门额上还能看到老字号标志。
到了民国时期,游埠商业更趋繁荣。据1935年《兰溪实验县商业概况》记载:“游埠镇有坐商212家,占全县农村商户30%;从业人员693人,占全县农村从业人员总数32.2%;资本额银元178808元,占全县农村商业资本总额37.8%;营业额617697元,占全县农村商业额29%,为全县农村商业之冠。”
就以粮行来说,徐隆昌、裕民、葛锦标、久大4家粮行资金雄厚,年收购早籼米与龙游白禾米约1500吨,其中40%销往浙江六大米市之一的临浦镇。
抗战时期,日军侵占兰溪县城后,原在城内的十余家棉布、百货、南北百货都迁至游埠营业,后来绍兴、萧山、金华城区等地商人也纷纷来此经商。至1945年,游埠已有店铺318家,行业63种,商贸兴盛,有“小兰溪”之称。
裘埠转运举千帆
《龙游县志》记载:“湖岩、斗潭二溪之水,合流经过蛤蚆岩,经柴埠头以达裘家堰是也,其间舟楫往来,商贾汇集。”
作为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以及商埠重镇,货物从哪儿进游埠镇,又从哪儿出?正是前文和《龙游县志》中提到的码头——裘家埠。
裘家埠位于衢江与游埠溪交汇之处,距离游埠镇仅两公里,裘家村原是衢江南岸的沙洲。此地扼守衢江上游与游埠之咽喉,裘家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游埠溪面窄,河床浅,除雨季涨水外,货运船只不能直接驶至游埠镇的各个码头,同样,镇上的货物也需靠竹筏运至裘家埠销往各地。所以,大多时候,南来北往的商船要想进入游埠镇买卖货物,必须先经过裘家埠,并在此地更换船只。
徐霞客游金华时,曾到过裘家埠,他还在《浙游日记》里提到了这一码头:“(十月)十二日,平明发舟……又十五里,至裘家堰,舟人觅剥舟同泊焉。”
邵伟荣说,裘家埠的货运码头在数百年前就已经形成规模,起到承上连下的中转作用,将往来货物转运到此,为游埠古镇云集的商贾、林立的店铺提供方便性的服务,裘家埠也成为兰溪西南一带农副产品的集散地。
在游埠当地,还流传着“裘进郎出”的俗谚。这是为了避免裘家与郎家两村村民之间发生驳运与装卸纠纷而定下的规矩。按规定,在裘家埠的货物,由裘家村人负责卸货,并运至游埠镇里;从镇上运至裘家埠的货物,则由郎家村人搬运。
由于衢江水运直通游埠后街,码头交通便捷,物资集散频繁。明代时,游埠因水运之利,傍水兴市,每月二、五、八日为市日,一直延续至今。清朝中叶,为适应集市贸易需要,逐渐形成各类专业性交易市场与农历五月十三、七月廿二的庙会市场。
每每此时,南来北往的客商都要来这里做买卖,或是从码头乘船而来,或是挑着货担步行而至,场面热闹非凡。
据《兰溪游埠镇志》记载,抗战前后,停泊在裘家埠的船只多时上百只,少则六七十只,游埠各商行所收购的大宗白米、酱油、甘蔗等农副产品,都通过船只运往兰溪、金华城区、建德、临浦、绍兴、杭州及安徽等地销售。各船只又从上述各地运回棉布、棉花、食盐、白糖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
后来,因衢江河道变迁与陆路运输便利,裘家埠逐渐废弃。如今,站在裘家村口的衢江绿道旁远眺,沿岸风光甚美,江堤拂柳,春夏之际绿意盎然,看不出一点码头的痕迹,“舟楫上下,日以千计”的辉煌,也随码头拓印在衢江的水纹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