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7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1版:头版

同心同向 逐梦未来

——写在2025中非经贸和文化论坛开幕之际

记者 陈浩洋

金华,虽处浙江腹地,却始终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成为浙江乃至中国对非合作交流的“桥头堡”。从经贸往来的繁荣图景,到教育合作的深耕细作,再到人文交流的心灵共鸣,中非合作的繁花硕果在这里交织成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道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相知者,不以万里为遥。

今天,以“经贸繁荣、文化互鉴、伙伴共赢、民心相通”为主题的2025中非经贸和文化论坛如约启幕。我们与非洲朋友再次相聚,共叙友情、共商合作、共话未来。

这场跨越山海的奔赴,既承载着“共筑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宏音,也镌刻着无数奋斗者温暖而坚定的足迹。

此刻,在金华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中非合作的画卷正以真诚为笔、以梦想为墨,淋漓挥洒,携手绘就一幅互利共赢的崭新图景。

开放引领 携手现代化

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中国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新成就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以中国大市场为非洲等全球南方伙伴提供新动能。

金华积极践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构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等倡议,积极拓宽对非贸易渠道、持续深化对非投资合作,双方经贸合作展现强劲活力。

8月,义乌品牌出海集合店(YiwuSelection)海外首店在肯尼亚内罗毕开业。从“产品出海”迈向“品牌出海”,金华依托开放通道的枢纽优势和开放平台的联动优势,把优质品牌产品送到非洲人民的“家门口”。

9月,来自南非、尼日尔、布基纳法索等22个非洲国家的100余名采购商走进金华,与五金用品、建材、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近200家企业开展“一对一”洽谈,精准匹配非洲发展需求与金华制造优势。

“中国制造”从金华走向非洲,非洲产品通过金华走向全国。“你来我往”之间,金华对非经贸合作持续升温,贸易蛋糕越做越大。2014年至2024年,金华对非贸易额累计8736.9亿元,年均增长12.3%。

良好态势还在扩大,今年前三季度,金华对非洲进出口总额为1192.8亿元,同比增长20.9%。其中,出口1114.9亿元,同比增长27.5%,占全省对非出口总额的41.1%,占全国对非出口总额的9.5%,规模继续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从贸易合作到产业共兴,金华企业不再局限于传统商品贸易,而是以更深入的姿态,融入非洲产业的发展脉络。

金华农机的“出海”步伐越来越快,今年1—9月出口27.7亿元,同比增长26.9%。

“非洲农业机械化率不足20%,这是万亿级蓝海。”金华市对非经贸商会秘书长季拥民说,现代化农机是一个载体,先进农艺、优良品种、本土化人才的输出将紧随其后,为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提供不竭动能。

着眼于非洲工业化巨大潜力和农业现代化现实需求,越来越多金华企业选择“出海”非洲,真金白银加码投资,共同促进产业升级。

金华侨商投资建设的中坦工业园,全面建成后将吸纳200余家企业,带动10万人直接就业;义乌人黄云丰在非洲创业多年,在安哥拉建有8个农场,面积达300万亩;浙江八咏建设集团业务涉及非洲多个国家,埃塞俄比亚公路项目施工正如火如荼;金华企业家在加纳、几内亚、喀麦隆等非洲国家投资建设水泥厂,实现全产业链运营……

非洲是一片神奇的大地,也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约有3万名金华籍商人长年在非洲经商办企业,且数量还在增长。

与此同时,每年有近8万人次非洲朋友来金华工作和生活,非洲客商近3年在金华投资企业总量也快速增长。截至10月末,金华登记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中,来自非洲国家的企业有2420家,数量居全省第一。

“中国经济和非洲经济的互补性非常强,双方合作能精准对接彼此发展所需。”南部非洲上海工商联谊总会会长查勇说,中国成熟的制造业体系能帮助非洲补齐工业短板,这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不仅能推动非洲工业化进程,也能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开放合作是人间正道,互利共赢是民心所向。目前,中非经贸和文化论坛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框架,规格不断提升、影响持续扩大,成为中国和非洲国家共同深化贸易往来、产业合作、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

教育合作 切磋育英才

人才是中非现代化的战略性支撑。

金华持续加强对非人文教育交流与合作,以知识共享筑牢互信之基,为非洲发展培育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当地时间10月28日上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尼日利亚卡诺田野工作站”与“尼日利亚华商投资研究院”揭牌。

两大平台的设立,标志着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在西非北部重要节点城市落下“在地化、常态化、制度化”的学术产业融合支点,将为中国企业走进尼日利亚与非洲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

“推动共建、共通、共享的中非知识体系建构,是增进中非了解与互信的重要途径。”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说。

浙江师范大学在2007年创办了中国高校中首个综合性、实体性非洲研究院。去年3月,该研究院与非洲各国合作伙伴共同推出《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今年8月,在中国人权研究会、埃塞俄比亚政策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首届中非人权研讨会上,发布了《中非发展权亚的斯亚贝巴共识》。

如今,非洲研究院创办的中非智库论坛已成为中非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每年吸引大量非洲学者参与,推出了一批重要学术成果,在推动中非关系高质量发展上彰显作用和担当。。

经过30多年的探索,浙江师范大学已成为全国非洲研究的学术重镇、非洲事务咨询的重要智库、涉非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中非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至今已招收非洲留学生1万余名,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的“非洲通”和非洲的“中国通”。

今年1月,30名卢旺达留学生从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毕业,扬帆起航,奔赴星辰大海。

作为“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项目全国首批试点院校,金华职业技术大学与卢旺达穆桑泽国际学院合作共建了电子商务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两个专业。

首批卢旺达留学生蝴蝶说:“在金华的求学时光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做好了职业生涯规划,更建立了跨越山海的深厚友谊,意义非凡值得铭记一生。”

作为百工艺都,职业教育是金华教育领域的金字招牌。一批高职院校已成为非洲青年技术人才的摇篮。

自2004年取得国际学生招收资格以来,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已累计培养来自卢旺达、埃塞俄比亚等非洲国家的713名留学生,近五年来非洲留学生占比年均达75%以上。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发挥国家级非遗东阳木雕的产业优势,启动“新丝路国际生招引计划”,与刚果(布)萨苏大学合作共建“中刚丝路学院”,围绕人才培养、技能培训、文化交流开展全方位合作。今年6月,刚果(布)留学生卢天豪的作品将非洲文化主题与东阳木雕技艺完美融合,在中非经贸博览会上吸引了众多目光。

依托世界小商品之都的区位优势,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自2007年以来,已招收来自非洲38个国家的1190名国际学生,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商贸人才。他们有的毕业后回国发展,也有不少人选择留在金华继续历练、实现梦想。像几内亚留学生迪亚罗,毕业后成立义乌市丹踏贸易有限公司,将小商品销往西非多国,年销售额超3000万元……

职教“出海”之路越来越宽广,阵营越来越强大。从学术研究到职业教育,从技能培训到创业支持,金华对非教育交流正以多层次、宽领域、有特色的模式,书写着中非教育合作的新篇章。

人文交融 愈走情愈浓

艺术是相通的语言,文化是相知的桥梁。

在金华与非洲的交流篇章中,人文领域的互动,始终如一条温润而有力的纽带,将两地人民的情感与梦想紧密相连。从舞台艺术到手工艺传承,从影视传播到博物馆对话,金华以多元而创新的形式,推动中非文明互鉴,为合作源源不断注入人文动力。

婺剧,这一凝聚金华文化精髓的传统艺术,正成为非洲观众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

今年9月,适逢浙江省与南非东开普省结好25周年,“丝路戏韵·婺彩非洲”文化交流演出走进约翰内斯堡大学。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带来《九节龙》《挡马》《抬花轿》等经典剧目,唢呐独奏《打枣》与武打、器乐、舞蹈交相辉映,尽显东方艺术的多元魅力。

演出结束后,团队又奔赴刚果(金)与加蓬,今年在非洲的6场演出共吸引3200余人次观看。尽管语言不同,但婺剧跨越文化隔阂,赢得了阵阵掌声与喝彩,成为情感共鸣的最佳注脚。

手工艺在交流中焕发新的生机。10月22日,“巧倕坊”——2025中国和非洲木雕手工艺创作交流项目在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启动。来自加纳、坦桑尼亚的9名木雕艺术家与16名在浙非洲留学生齐聚金华,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集中创作与交流。

来自加纳的艺术家Owusuachea感慨道:“木雕不仅是技艺,更是一段关于文化认同与匠心坚守的叙事。”而坦桑尼亚艺术家Adrian则期待通过交流碰撞出新的艺术火花,探索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路径。

如今,“巧倕坊”项目已在非洲许多国家播撒下友谊与合作的种子,许多非洲学生回国后成立了工作室,开展本土化的创作,他们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推动了非洲手工艺的进一步发展。

在人文交流的广度上,金华不断拓展边界。

2018年,金华首次举办“中非文化合作交流周”;至2023年,活动升级为“交流月”,内容与规模持续深化。今年启动的“2025中非文化丝路交流月”更涵盖中非文化和旅游合作交流会、非洲文化和旅游大集、中非青年艺术作品交流展、中非影视交流月等系列活动,围绕音乐、美术、非遗、文博(图书)、演艺(舞蹈)、旅游等多领域,全面展示中非文化的丰富多彩。

影视与纪录片成为新时代的“文化使者”。《最金华》第三季微纪录片于10月25日起在非洲撒哈拉以南30多个国家播出,覆盖约1亿观众。该片通过企业家、志愿者、文化使者等普通人物的真实故事,展现两地合作的深度与温度。

与此同时,产自金华的影视作品亦在非洲广受欢迎:欢娱影视出品的《延禧攻略》《尚食》等剧集登陆坦桑尼亚、卢旺达、尼日利亚等30多个国家,覆盖家庭用户超1500万,成为非洲观众感知中国文化的独特窗口。

博物馆与展览则构建起学术与公众参与的桥梁。浙江师范大学建成全国高校首个非洲博物馆与中非交流博物馆,并举办“以路为媒——从坦赞铁路到亚吉铁路”等主题展览,以艺术追溯中非合作的历史脉络。金华推出“视觉非洲”艺术作品展、“非洲情·婺州缘”摄影展等系列活动,让市民在“家门口”领略非洲文化的魅力,推动两地文化从展示走向融合。“金彩世界 云涌非洲”云上展览在坦桑尼亚、埃及、南非等10个非洲国家56个主流媒体线上推广,点击量超1000万人次。

民间交流亦蓬勃发展。“海外名校”“国情教育第二课堂”等项目持续开展,吸引众多国际青年参与;非洲网红通过镜头记录中非合作故事,以短视频传递真诚情谊。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交流形式,更让友谊在互动中生根发芽。

正如刘鸿武所言:“文化领域的丰硕成果,为中非合作奠定了深厚基础。”当婺剧的唱腔与非洲鼓点共鸣,当木雕的刻刀雕琢出共同记忆,两地人民的心也因交流而贴得更近。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深厚的友谊跨越山海,汇聚成对美好明天的共同期待。

今年正值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5周年,也是落实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的开局之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金华将充分发掘对非合作潜力,全力打造新时代对非地方合作新典范。2025中非经贸和文化论坛必将不断为中非共筑新时代全天候命运共同体凝聚新共识、积蓄新动能,为中非携手走在现代化进程的前列注入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