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下空间:如何拓展改造城市“灰色地带”?
记者 徐枫 张海滨 申季灵 周律江 文/摄
随着城市发展区域不断扩大,以及公共设施持续建设,城市可利用公共区域却在持续缩减。正因如此,桥下空间如何利用和管理,已成为国内不少城市拓展可利用公共区域,继而实现现代化城市治理与功能扩展的新目标。
近年来,各地通过合理开发和治理,把桥下空间转化为承载市民活动、文化创意、小微商业等项目的载体,并取得良好的“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在国内高质量发展城市空间治理的背景下,我市的桥下空间利用工作做得如何,取得哪些成果,又有哪些亟待改进的不足之处?本报记者进行了走访。
A 水上大桥两岸:因地制宜改造,各有不同精彩
作为钱江塘水系的组成部分,我市拥有婺江、兰江、东阳江、武义江等支流。这些江流穿城经过的县(市、区)因城市发展所需,在建设一座座现代桥梁的同时,留下许多桥下空间。
兰溪素有“三江之汇,七省通衢”的美誉。横跨兰江的兰江大桥、金角大桥,不仅连接当地老城和新区,其桥下空间还是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以前,桥下有羽毛球场地、乒乓球场地,还摆放着石桌、石椅供人休息,看似桥下空间得到了利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安全隐患。”兰溪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当时未能对桥下空间进行合理划分,致使空间利用率比较低,居民自发形成的休闲区和停车区错落无序,地面破损,乱停车、违法搭建和乱堆积杂物等现象严重,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为改变上述现象,由兰溪市建设局牵头,结合居民需求展开调研,着力把桥下空间打造成为社区健身休闲新地标。2021年11月,该桥下空间提升改造工程开始实施,投资约400万元。工程完工后,整体新建城市微循环道路100米,新建停车场一个,新增停车位65个,新增活动场地2000平方米,场地内设有羽毛球场地3个、乒乓球桌8张,还有老年人桌游、太极、舞蹈等功能区块,是一个集道路交通、绿化景观、停车场地、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高颜值综合性社区休闲运动公园,深受居民欢迎。
金角大桥曾是省重点建设项目,投资约9.12亿元,是当时兰溪市桥梁建设史上投资额最大的工程,于2015年1月28日建成通车。该桥全长1580米,采用两层分离设计,上层为机动车专用道,双向六车道,下层为非机动车和人行道,作为连接兰江东西两岸的主要交通干道。
兰溪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副主任姜靖介绍,金角大桥在设计之初,就已考虑桥下空间如何利用。在净高满足要求的桥下区域,设计了各种公共设施。比如:在西引桥桥下空间设置公厕一座、停车位30个、活动广场一个;东引桥桥下空间设置停车位45个。目前,该大桥已成为当地“三江六岸景观环带”的一个重要节点。
据了解,兰溪市建设部门下一步将开展横山大桥、横山立交等桥下空间的提升工作,在改善环境的同时,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和休闲娱乐场地。另外,还将探索利用少部分收费场地,以运营带动公益类场地,继而实现后期管养健康发展的模式,为本地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桥下空间体验。
“在建筑艺术公园绿道上跑步的同时,顺便给新能源汽车充电,一举两得。”家住金东区的小戴,经常将他的新能源汽车停在永济桥北桥头桥下的汽车充电站,充上电后,他换上跑鞋开启日常健身活动。
永济桥横跨东阳江,南接宾虹东路,北连永济街,是连接两岸的重要纽带。该桥下空间分别与艾青文化公园、建筑艺术公园相通,桥两侧设置旋转楼梯方便行人通行。随着绿化、配套设施不断提升,这里的沿江公园成为众多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小戴说:“小区停车位没有安装充电桩,又不想去远的地方充电,有时会为汽车充电烦恼。如今,桥下空间利用充分考虑到市民的日常需求,与时俱进推出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破解了周边居民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题,带来很大的便利。”
11月1日下午5时许,记者来到永济桥北桥头。这里的桥下空间被改造为一个对外开放的收费停车场,靠近桥梁位置的绿化草坪上竖着一块牌,上面写着“金东城投汽车充电站”,有多辆新能源汽车正在站内充电。
“以前,曾经有人在桥下摆摊,有段时间还当作夜市场地,有人觉得接地气又有烟火气,但不少人认为噪音、垃圾等问题破坏整体环境,影响其他居民日常生活。”吴阿姨居住永济桥附近的一个小区,几乎每天都要经过桥下。在她看来,桥下空间的利用与周边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桥下空间如果利用得好,能改善周边居民居住环境,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好球!”上周日晚上8时,在市区双龙大桥下的活动中心,激情涌动、活力四射。“我们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会相约到这里来打球。这里不仅场地设施好,运动气氛也很好。”市民王先生说。
如今,全民健身成为一种风尚,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健身热潮中。记者在双龙大桥桥下看到,这里既是金华市老年人体育活动中心(双龙馆)、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老年人体育活动基地,也是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总工会职工活动中心。活动中心各场地出入口附近,悬挂着安全管理规定,提醒市民健康、安全、有序开展体育健身活动。
东阳市的东阳江上,横跨着十多座桥梁。这些形态各异、新旧不同的桥梁,左右两侧大多与沿江绿道或公园相接,可谓一桥一风景。其中,东阳江大桥桥下空间的改造让人眼前一亮。
该桥下空间及周边设有老年门球场、轮滑基地、儿童乐园等运动区,实现全年龄段运动赋能;在运动区的隔离墙上,含有风貌标识标语、运动墙绘等元素;桥下沿江通道,连接着当地的绿道网络……除了吸引众多市民前来运动,该桥下活动空间还是当地“东茶心灵驿”的特色场景之一。
据了解,“东茶心灵驿”位于东阳市江北街道人民公园的东南角,由闲置的一处单层建筑、周边室外景观,以及东阳江大桥桥下空间组成,区块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前期,当地以“共富风貌驿”建设为契机,结合城区不同群体诉求,投资120万元对该区块进行改造,通过建筑空间共享、重塑室外空间面貌、激发桥下空间活力等方式,使茶文化馆和桥下空间形成内外联动、动静结合的“百姓共享客厅”。
在改造上述场景之初,当地就考虑了后续运营情况,采用“政府提升、市场经营、市民使用”的模式,将低效闲置空间转化为高效经营空间:由茶文化协会作为综合运营商,负责整体管理运维;引入专业运营商和社会组织,为市民提供公益性、普惠性和经营性的服务;将共享充电宝、广告位等租金收益,用于贴补公益性功能,使其拥有“造血”能力,实现长效运维。
去年,“动静皆宜——金华市东阳市东茶心灵驿”入选省第四批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典型案例(小微空间类)。
B 立交桥下空间:往来交通便利,汇聚公共服务
在东阳市平川路上,跨越着一座连接东阳中国木雕城红木家具馆、木雕城文化广场、中国木雕博物馆等建筑群的天桥。这里交通便利,桥上、桥下、桥东、桥西,活跃着来自国内各地的客商和游客。
其桥下空间,是一处“桥下驿”:天桥两侧桥墩以橙色为基调,上面绘着色彩明快的图案;北侧桥下旁边的建筑过道墙上,设有招聘岗位发布专栏;桥下部分空间和周边场地,是公共停车场;源自木雕卯榫结构设计、同为橙色的数条长凳,可供往来行人休憩。
记者从东阳市住建局了解到,这里原为城市空间利用的一处“灰色地带”,杂物无序堆放,交通秩序混乱,也是环境治理的痛点。为此,当地以城乡风貌专项行动为指导,把原本的活力死角改造成为现在的“桥下驿·共富港”。
11月4日上午9时许,天空下着小雨,在义乌市区绣湖西路的国贸大道和金义东轨道交通桥下,不少市民正在健身。
走进桥下,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处极为宽阔的水泥场地,一支近20人的乐队正在排练,花坛边有多名老年人正在谈笑风生。
有老人说,一到晚上,这里还是跳广场舞的好地方,即使音乐开得响一些,也不会有人投诉。
沿水泥场地往前,经过城西河上的小桥,可以看到彩色环形跑道、健身场地、儿童游乐场,还有乒乓球桌、百姓健身房、足球场、篮球场等设施。其中,5张乒乓球桌无一空闲,10多人正在此处“激战”,吸引不少行人驻足观看。
在义乌市建设局园林绿化处精心设计下,这处桥下空间成为集风景与实用为一体,融合运动、休闲、科普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活动空间,能满足不同年龄市民的多样化需求。
目前,义乌市区有不少立交桥下空间已改造成为停车场。国贸大道城北路路段、丹溪路路段、新科路路口的停车场,还有环城北路与商城大道的交叉口附近的停车场,都是利用桥下空间改造成停车场的。这些停车场中,有的可免费停放,有的虽然收费,但有较长免费时段。
义乌市对此类桥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呈现多样化趋势,除了步行廊道、体育锻炼场地、社区休闲公园、小微停车场等公共功能区域外,还有部分被用于市民纳凉、设备安装、基层单位设施用房等。
C 提升改造难点:困扰因素不少,限制有效利用
当前,各县(市、区)以功能人性化、空间开放化、桥梁自身美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等为原则,对桥下空间如何开发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然而,不少桥下空间的利用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桥下空间大小不一,无法统一规划改造项目。尤其是老旧桥梁下方空间,存在低效利用的现象。比如:在不影响桥梁安全、不妨碍桥梁检测等日常保养工作的前提下,无法全方位拓展或使用原有空间,限制了活动场地的丰富性,一些需要在室内开展的场景无法转移到桥下空间。
其次,桥下空间完成项目改造后,因为相关场地开放使用,后续管养较为粗放,无法形成可持续性的长效运营。当相关场地设施缺乏维修和保养,将快速缩短其使用年限。
最后,部分城区桥下空间主要被改造成为公共停车场,或是被单一运营方“圈地而治”,未能改造成公共休闲或服务区域。因此,对周边居民来说,这些改造项目没有带来获得感。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目前已开发利用的桥下空间多以绿地、停车场、健身场地等为主,通过改造把城市“灰色空间”改造成便民场地、活力空间,以满足市民日常需求。那么,桥下空间开发利用有无管理规范?
记者从金华市建设局城市建设处了解到,对于复兴大桥、双龙大桥、金虹桥等13座市直属管理桥梁,已制定相应的桥下空间使用管理规定。对于桥下空间的使用,规定要求需向桥梁管理单位备案,经同意后方可使用。同时,规定中还明确多项禁止行为:严禁堆放易燃、易爆等物品;严禁使用燃气、电炉或明火;严禁非法搭建、开挖、堆倒、涂贴、摆卖;严禁擅自拆改、损坏桥梁附属设施设备以及其他任何有损桥梁附属设施设备的行为;严禁擅自改变桥下空间的用途或将利用的桥下空间以任何方式转让给第三方;市区其他桥梁的桥下空间由属地管理。
桥下空间到底该如何改造,才能广泛惠及周边市民?整体来看,义乌市的《城市桥梁桥下空间利用与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或许能带来更多提示。
“为合理利用桥下空间资源,加强桥下空间使用安全管理,义乌市建设局市政处着手组织研究了城市桥梁桥下空间地方标准。”义乌市建设局市政处相关负责人说,经义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该《规范》正式发布,并于今年5月1日起实施。
《规范》中,把桥下空间定义为城市桥梁垂直投影面下的空间及场地,不含河道、铁路、基本农田、堤防和其他水工程管理范围的空间及场地。
《规范》要求城市桥梁桥下空间利用遵循“安全至上、公益优先、统一规划、规范管理”的原则:安全至上。加强安全管控,确保桥梁及其附属设施结构完整、安全、功能完善;公益优先。突出公共属性,桥下空间优先设置用于为公众服务的市政公用设施、公共活动休闲场地等;统一规划。满足城市规划要求,结合桥下空间环境条件,兼顾桥梁周边环境生态和居民生活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对桥下空间利用进行统一规划;规范管理。明确管理责任主体,制定并落实管理方案,加强桥下空间的规范管理。
《规范》以公益为导向,把推动桥下空间功能向多元化发展,定位为“城市公共服务延伸带”。其中规定:桥下空间的利用类型主要包括停车场、管理用房、公共活动场地、应急仓储场地、环卫用地、景观用地等,可选择一种类型单独利用,也可选择多种类型混合利用;在保障城市桥梁结构完好和运行安全的前提下,优先保障运动场地、停车场、绿道等公益性市政设施使用。
另外,《规范》还确立了“属地管理、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明确多部门的职责分工,要求申请使用单位需提交包含桥梁保护措施的管理方案,并经过综合评估后方可实施。
就目前来说,该《规范》为我市合理利用城市桥梁桥下空间与管理,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义乌样本”。
D 治理仍有缺位:存在管理“盲区”,亟待明确权责
当下,各县(市、区)取得有效利用成果的桥下空间,大多位于城区范围。位于部分城郊接合部、镇街的桥下空间,尚存在一些管理“盲区”,亟待明确监管权责。
近段时间,记者接到数名市民来电,有的反映桥下空间成为藏污纳垢之所,垃圾成堆,污染环境;有的反映桥下空间杂草丛生,无人清理,甚至成为路人的天然厕所;有的反映桥下空间有废弃家具,影响城市形象;有的反映桥下通道两侧成为涂鸦墙,被人画着莫名其妙的图案……希望相关部门能做好治理工作,恢复原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些桥下空间成为管理“盲区”,大多与跨部门协同和长效监管不足有关。交通、公安、行政执法、属地部门等单位,在桥下空间治理中管理权责划分不清,容易出现“专项治理多头参与、日常维护相互推责”的现象,且缺乏常态化巡查机制。
有市民建议,治理桥下空间“脏、乱、差”现象,需要多部门积极协作,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加强监管,联合整治;安装监控设备,建立举报机制,依法打击偷倒垃圾现象;建立相应的长效管理机制,让桥下空间既能得到合理利用,又能保持后续维护整洁有序。
还有市民提出,相关部门在拓展桥下空间有效利用时,应该多渠道、多层面广泛征求周边居民的意见和建议,避免出现“政府花了钱,居民没有获得感,甚至反感改造”的问题。比如:桥下空间周边的居民,会因为新增公共停车场、球场、商业设施可能产生的噪音,阻扰开发利用;取得桥下空间改造项目后,如何确保运营方能够可持续发展?如何避免“空间被占用,预期却未实现”的问题;把桥下空间改造为公共服务区域时,应契合市民需求,别让改造方案脱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