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士大学在金华|桃李成林竞芬芳③
骆承庠:从义乌走出去的“乳业泰斗”
记者 赵如芳
夜晚,浓浓的桂花香在空中飘散,给制作短片的杨思萍带来了美好心情。
杨思萍是新义乌人,短片中的主角是老义乌人——我国“乳业泰斗”骆承庠。
骆承庠是杨思萍父亲的恩师,也在她的成长路上提供过帮助。今年7月,她开拍短片《媛份》,向骆承庠致敬,父亲从北京赶到义乌,本色出演。
1947年,骆承庠从英士大学毕业后,待在家乡的时间不多。今年是他去世10周年,一部在家乡诞生的短片,对他表达绵绵不绝的缅怀。
建设学科,
撑起中国乳业半壁江山
1924年,骆承庠出身于义乌楂林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楂林后来并入大陈镇。祖父给他取名“承庠”,旧时称府学为“郡庠”,县学为“邑庠”,显然,祖父希望他学有所成,继承教育兴国之志。
骆承庠没有辜负祖父的期望,考入英士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1946年,他写了一篇题为《皮蛋制造法之研究》的毕业论文。这篇论文后来被浙江师范大学中国契约文书博物馆的金伟益收藏,他发现这篇论文写了36页,有15个小标题,字迹工整,调查扎实。
从英士大学毕业后,骆承庠到台湾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到日本留学,在北海道大学攻读畜产品加工硕士学位,又到九州大学深造。其间,中国农业代表团访日,副团长是时任东北农学院的院长刘达。在刘达的引导下,骆承庠于1958年回国,到位于哈尔滨的东北农学院(现为东北农业大学)担任讲师。
当时,我国高校还没有畜产品加工专业。1960年,苏联专家来讲畜产品加工课,骆承庠配合他们进行实验,在东北农学院设立畜产品加工专业。自此,他的满腔才学尽情施展,成为我国现代畜产品加工科教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称为“中国乳品之父”。
1985年,一名叫杨贞耐的江西籍小伙来到东北农学院,成为骆承庠的硕士研究生,学习乳品工艺。“他给我们上课,非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要我们把知识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杨贞耐回忆道。
骆承庠有时间就到全国的乳品企业提供指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每次上完理论课,就给学生讲在企业里的见闻。他还创造机会,带学生参观乳品厂。当时,黑龙江省安达市有一家与丹麦合作的乳品企业,每天处理牛奶200吨,规模在全国领先,设备先进,骆承庠带着学生去开阔眼界。
骆承庠还让研究生去给本科生上课,看看他们能否把所学知识讲出来。“我那时也就20岁出头,没比本科生大几岁,给他们上课时很紧张,看到骆老师坐在教室后面,更加紧张。”杨贞耐回忆说。等他上完课,骆承庠告诉他,该讲的内容都讲到了,就是下次不要紧张,放松一点。
教学生做实验时,骆承庠非常严谨。杨贞耐现在还记得,做酸奶、冰激凌时要用烧杯,骆承庠叮嘱他们,烧杯要用洗涤剂清洗干净,使用之前,再装满水涮一涮,确保没有残留。
杨贞耐使用的教材,由骆承庠自己编著。《乳品工艺学》有上下两册,用一种黄黄的纸张印刷,一张纸有A3那么大,只印一面,对半折起来,装订在一起。“这种教材其他地方没有,除了他,那时全国都没人会编乳品工艺学的教材。”杨贞耐说。
1986年,东北农学院建立全国唯一的动物食品科学博士点,骆承庠成为学术带头人。
几十年教书育人,骆承庠培养了多少学生?杨贞耐说,硕士生和博士生合在一起应该有50名左右,他们后来基本成长为我国高校乳品专业或乳品企业里的骨干、带头人。三元、光明、飞鹤、君乐宝等企业的技术负责人,都是骆承庠的学生。杨贞耐如今是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副会长。
2024年,东北农业大学校长付强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我们学校的老先生骆承庠当时毅然放弃了日本的优厚待遇,回到国内来建设乳品科学工程这个学科。很骄傲和自豪地说,我们乳品学科是撑起了中国乳业的半壁江山。”
研发乳品,惠及大众
骆承庠在教育领域开创了多个第一,喜看桃李满天下,在科研领域也勇做领头羊,在畜产品加工、食品科学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4年2月,《乳业导刊》刊登了一篇文章《耄耋高歌桑榆颂,壮心不已度暮年——记东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骆承庠教授》,里面提到了骆承庠的重大科研成果。
上世纪70年代,骆承庠着手寻找实验基地,想研制中国自己的速溶奶粉。1974年,他来到完达山,与多人组成研制小组。经过1000多次试验,成功研制出“大颗粒速溶奶粉”,只要用40℃温开水冲调,奶粉便可立刻溶解,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骆承庠据此总结了“压力喷雾生产工艺”,由国家轻工业部向全国推广。这在中国乳品工业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为乳品制造工艺和理论研究作出了贡献,此成果四次获得“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
上世纪70年代,德国、日本等国家相继建立了微生态研究所,微生态制剂快速发展,而中国在微生态制剂领域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骆承庠带领学者一次次开展实验,从发酵奶里分离出嗜酸乳杆菌,结合喷雾干燥技术,将菌种发酵物干燥,于1978年成功研制出乳酸菌素。乳酸菌素片由此诞生,它能选择性杀死肠道致病菌,保护促进有益菌生长,调节肠道菌群,提高肠道免疫力,改善肠炎腹泻等。如今,乳酸菌素制品已非常普遍,呵护着我们的肠道健康。
乳品企业在生产中遇到问题,都会想到骆承庠,他常在全国各地奔波。在他的指导下,很多技术人员的水平日益增长,不少企业克服技术壁垒,逐渐做大做强。“可以说,我国乳业现在发展得这么好,离不开骆老师奠定的基础,这是大家公认的。”杨贞耐说。
2013年,在骆承庠九十寿辰之际,弟子们发起倡议,出资为骆承庠塑像,并在东北农业大学举行了九十寿辰座谈会和铜像揭幕式,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铜像配置了大理石基座。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刘成果出席,他是骆承庠的学生。铜像揭幕仪式上,东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冯晓介绍了骆承庠的贡献,希望全校师生以他为榜样,严谨治学,勇于开拓。
去世10年,回响仍在
2015年11月28日,骆承庠因病去世,享年92岁。30多名弟子赶到哈尔滨,参加恩师的遗体告别仪式。“参加追悼会的人很多,有学生代表、兄弟大学的代表、企业代表,还有多名专家、协会负责人发来唁电,送来花圈。”杨贞耐说。《中国乳品工业》和《中国乳业》杂志也发文,深切缅怀骆承庠。
斯人已去,回响仍在,思念仍在。
今年5月17日,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举行2025年骆承庠杯创新竞赛暨2023—2024学年度先优表彰大会,一名研究生与全体同学一起回顾骆承庠为食品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经历。学院党委书记施喜军对学生提出三个希望,第一个就是“传承骆承庠先生的精神,勇攀食品科研高峰”。
杨贞耐的女儿杨思萍是一名导演、制片人,近几年在义乌创业。今年,她在整理旧物时发现父亲的恩师骆承庠是义乌人,往日点滴浮上心头。当年,她从国外回北京读小学,骆承庠鼓励她好好学中文。跟随父亲到黑龙江后,她又遇到骆承庠,吃过他做的红烧肉。“他爱笑,和蔼可亲,但聊到工作时很认真严谨。”杨思萍说。
杨思萍的小名叫媛媛,骆承庠生前多次亲切地叫她小名,希望她茁壮成长,她萌生了为骆爷爷拍摄短片的想法,片名就叫《媛份》。她丈夫的外公扮演骆承庠,杨贞耐本色出演骆承庠的学生。拍摄过程中,义乌市图书馆、义乌復大实验学校提供了支持。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向从义乌走出去的“乳业泰斗”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