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7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专版

金华打造对非农业合作“桥头堡”

卢奕仿

在“一带一路”倡议与中非合作论坛机制的持续推动下,金华依托农产品贸易、农业科技、农机装备与人才培育四大支柱,积极探索中非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合作路径。通过有效对接中非农业资源,双方逐步实现了从资源互补到协同创新、从短期合作到长效共赢的积极转变。这一实践,既是中非优势互补的生动体现,更是金华服务国家战略的务实作为。

农产品贸易驶入快车道 “双向奔赴”深化利益交融

近年来,金华与非洲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形成了“优进优出”的良性循环。据金华海关统计,2021年至2024年,金华对非农产品累计进出口额达62.18亿元,其中2024年进出口额22.98亿元,同比增长41.37%,呈现强劲增长势头。

茶叶是金华对非出口的“金字招牌”。在武义县王宅镇的浙江省武义茶业有限公司车间里,工人们正加紧分装发往贝宁、几内亚等非洲国家的精制茶。自动化分装机精准地将茶叶按25克、100克等多种规格装袋,随后装盒、塑封,一气呵成。公司负责人张亚平介绍,早在二十年前企业就开始布局非洲市场,目前业务已拓展至尼日尔、马里、布基纳法索、乍得等10多个非洲国家。2024年,公司对非茶叶出口额达560万美元,保持逐年稳步增长。“非洲客户普遍有日常饮茶习惯,他们反馈我们的绿茶香气浓郁、耐冲泡,是生津解渴的佳品。”张亚平说。

非洲这片热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庞大且充满活力的中国市场也为非洲产品提供了机遇。

咖啡豆是近年来金华和非洲经贸合作不断深化的代表性产品。这两年,原本从事对非出口贸易的蒋淑斌开始转型做非洲进口贸易。“自2023年以来,我们从乌干达进口咖啡豆,同时也在非洲其他咖啡豆产区寻找合作商,希望能引进更多符合中国消费者口味的咖啡豆。我对非洲进口贸易很有信心。接下来,将进一步挖掘非洲特色农产品、生鲜等产品,进一步拓宽非洲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渠道。”蒋淑斌说。

据了解,我市从非洲进口农产品主要为坚果、油籽、羊毛、柑橘、水产品等,南非、科特迪瓦、肯尼亚、埃及、津巴布韦为主要进口国。

“双向奔赴”离不开贸易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金华海关早部署、细谋划、强服务,实行“日清日结”工作制,将“货等人”变为“人等货”;优先安排易变质食品査验,开通农产品通关“绿色通道”,提升验放效率;通过关税保证保险、区内直转,远程查验等优惠政策,保障口岸进出货物全链条快速通关,确保“快审、快验、快放”。

农业科技协同创新 为非洲粮食安全注入“金华基因”

“非洲干旱缺水,我们有没有适合在非洲栽种的高产作物?有没有什么技术能够提升当地主粮与经济作物的抗风险能力和产量水平?”2023年12月,金华某农企从非洲考察归来,向金华市农科院提出了这一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金华市农科院马铃薯团队率先行动,联合中国农科院马铃薯首席科学家金黎平,共同启动了安哥拉马兰热省卢肯博市MARSIRIS农场马铃薯高产栽培项目。团队从非洲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种薯选择、机械化作业、市场前景及潜在风险等多个维度展开系统分析,结合当地马铃薯种植基础,科学规划播种、生长与收获周期,并在品种选育、配套栽培技术、种薯出口资质、长途海运以及入境检验等各环节严格把关,扎实推进。功夫不负有心人,至2024年底,项目迎来重要突破:成功种植马铃薯2000亩,平均亩产达2000公斤。今年,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至5000亩,并建成了现代化的马铃薯种植基地。与此同时,由金华市农科院携手中国农科院国家甘薯团队共建的安哥拉罗安达甘薯脱毒组培种苗繁育中心也正式投入运行,为当地甘薯产业发展注入关键助力。

马铃薯与甘薯项目的成功实施,为后续技术输出积累了宝贵经验。2025年,金华市农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刘新华带队三赴乌干达,将辣椒、高粱抗逆高产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切实提升当地主粮与经济作物的生产韧性与产能。同期,在大川农业科技(乌干达)有限责任公司的试验田中,团队试种了40多个水稻新品种和15个辣椒品种,成功筛选出包括“金椒2号”在内的4个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新品种。

在推动具体作物的同时,金华市农科院也系统梳理院内已有技术与种质资源,积极筛选适用于非洲的成熟成果。经过一年国内外多点试验,最终确定了马铃薯全程机械化栽培、甘薯脱毒组培种苗繁育、旱粮节水灌溉、辣椒轻简化栽培等多项适用技术,并推广了“金椒2号”“金椒3号”(辣椒)、“沃土5号”(马铃薯)、“浙粟2号”(谷子)等一系列优良品种,为非洲农业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如今,由金华市农科院牵头建设的中非(金华)农业科创园,正日益成为对非农业科技合作的重要载体。这座占地1400余亩的创新平台,联合莫桑比克蒙德拉内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多家顶尖院校与机构,聚焦生物种业、智慧农机等关键领域开展协同攻关,致力于将更多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品种与模式系统集成并推广至非洲广阔天地,为推动中非农业合作迈向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贡献金华智慧与力量。

农机装备集群出海 助力非洲“机器换人”

今年9月,在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下,8家金华农机企业组团赴埃及参展,以整体形象开拓非洲市场。埃及农场主Sami在展会上对浙江四方进出口有限公司的履带式旋耕机表现出浓厚兴趣,在深入了解起垄机、圆盘犁等配套设备后,当场预订一整套农机装备。埃及贸易商Ezat则早在数月前便通过社交媒体关注到金华农机产品,主动联系浙江挺能胜机械有限公司,咨询割晒机、收割机等多款设备。得知企业赴埃参展,他专程前往展位对接,展现出对“金华制造”的充分认可。

金华作为全国丘陵农机研发的重要基地,以永康为核心的“金台丘陵山区农机装备集群”于2024年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总产值突破900亿元。其产品具备小型化、智能化、特色化的显著优势,高度契合非洲多样化的地形条件与农业产业需求。

产业集群优势凸显。目前,全市集聚农机生产制造及相关产业链企业2000余家(含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培育农机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0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8家,形成完整的产业生态。浙江四方集团手扶拖拉机出口量连续19年全国领先,占据全国出口总量的45%;浙江星莱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高速插秧机销量占全国22%,位列同类产品榜首;浙江德菲洛智能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水果分选技术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一批企业已深耕非洲市场多年,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销售与服务体系;更多企业正积极布局,开拓新增量。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金华农机对非出口额达1.96亿元,同比增长29.44%,产品覆盖科特迪瓦、肯尼亚等49个非洲国家和地区。

需求导向精准创新。面对非洲特殊的农艺条件与使用环境,金华农机企业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开展精准化的产品创新与适应性改进,例如浙江四方集团对SF、SK系列柴油机的散热系统进行专项优化,使其更能适应非洲地区的高温作业环境,获得了用户的积极反馈;浙江长旭工贸开发的LN系列水泵,重点提升高扬程性能,有效支持干旱缺水地区的灌溉需求;浙江挺能胜机械制造的tns-4s-120割晒机,则通过优化结构设计与维护流程,实现对玉米等多种作物的高效适配,更贴合当地农户的使用习惯。在提升性能与适用性的同时,多款产品价格仅为同类进口设备的三分之一,以突出的性价比优势赢得非洲市场的广泛青睐。

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围绕“金台丘陵山区农机装备集群”建设,金华系统推进“一中试平台、一鉴定中心、两产业园、一服务中心、一年度展会”的服务体系构建。今年3月,第三届中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博览会暨中国(永康)农林装备博览会成功举办,吸引500多家国内外企业和160多家科研单位参展,已成为对接非洲市场的重要窗口。同年5月,浙江(金华)农机出口服务中心正式揭牌,集成展示交易、保税仓储、金融法律等全链条服务功能,为农机企业走向非洲提供全链条支撑。

人才共育与技能传递 厚植中非合作根基

金华以“院所+高校+企业”协同机制为依托,创新构建“理论教学—实践实训—产业对接”三段融合式培养体系,系统推进非洲本土农业人才培育,推动中非农业合作由单向“输血”向可持续“造血”转变。

今年5月,首批中非农业国际人才培养师徒结对项目正式启动,来自卢旺达、赤道几内亚的留学生与金华市农科院专家结成师徒对子,开启为期一年的定制化实训。学员们不仅深入金华及周边农业企业,全程参与从技术落地到产业合作的关键环节,更依托中非农业科创园内的现代化实训基地,开展系统化、场景化的技能训练。

在配备先进教学设施与标准化试验田的实训基地中,学员们亲手操作智能农机,学习智慧农业系统的实际应用。卢旺达留学生PASCAL在体验智慧灌溉与精准种植技术后感慨:“这些技术真正让农业变得轻松高效。我希望把这样的经验带回国,帮助更多农户走出传统种植的局限。”

为进一步提升培训内容的系统性与针对性,金华市农科院联合浙江师范大学共同编撰《非洲区域国别农业合作》丛书,系统梳理非洲主要农业区的气候特征、作物结构与技术需求。基于该丛书开发的配套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覆盖从育种、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知识,助力学员构建完整的农业知识体系。

此外,依托省级博士后工作站,金华市农科院积极打造国际人才交流平台,成功引进埃及籍埃尔萨德克·穆罕默德博士全职入驻。这位毕业于浙江大学的青年科学家专注旱粮作物育种与机理研究,入职后迅速融入婺城田间实践。其研究方向精准契合中非双方在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共同需求。这种“本土实践+国际视野”融合的科研模式,不仅为破解非洲农业难题提供了新路径,也成为中非智力共享、人才共育的生动写照。

从技术落地到人才成长,从产业对接到模式共建,金华对非农业合作已超越简单的贸易往来,逐步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协同发展体系。展望未来,随着中非农业合作走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金华将继续以科技为引擎、以人才为纽带、以共赢为宗旨,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区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