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8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人文

今天,我们一起致敬飘萍

邵飘萍

今年是被誉为“新闻全才”的邵飘萍在李大钊等介绍下秘密入党100周年。

邵飘萍新闻生涯中做过通讯员、特派记者、新闻主笔,也是最早创办通讯社和独立办报的代表。对于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他的新闻实践和办报理念有哪些值得传承、发扬的东西?

前不久,邵飘萍办报实践与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座谈会在金华举行,来自全国的新闻学界、业界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以下为与会专家学者发言摘登。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吴玉章特聘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原秘书长 邓绍根

在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星空中,邵飘萍是一颗璀璨而悲壮的星辰。他以“铁肩辣手”为座右铭,在民国黑暗时局中,用生命点亮了新闻理想的火炬。他所处的时代,虽无今日明确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之提法,但其波澜壮阔的新闻生涯,无疑是对这“四力”最深刻、最英勇的先行实践。他的一生,是一部以“四力”为筋骨,以赤诚为血肉的新闻教科书。

邵飘萍的“脚力”,绝非寻常的采访奔波,而是深入政治漩涡中心的“虎穴之行”。

1917年,张勋复辟。为了获取真实情报,邵飘萍冒着生命危险,潜入北京南城,观察辫子军的动向,并发出了一系列及时、准确的报道,揭露了复辟闹剧的真相。两年间,他撰写了250多篇“北京特别通信”,将政坛内幕、军阀丑态、外交秘辛,鲜活而犀利地公之于众。

邵飘萍的脚力源于对民生的深切关怀。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他走访北大校园,与学生深入交流,进行时事报告,在《京报》刊发《外交失败第一幕》,直接推动了五四运动爆发。1923年“二七惨案”后,他在《京报》上连续发表三篇现场纪实追踪报道,以精确时间、人数和照片记录军阀开枪屠杀,被史家称为中国早期劳工新闻的里程碑。

邵飘萍的脚力,是其“探究事实不欺阅者”新闻信条的身体力行。

邵飘萍不仅是一位记录者,更是一位深邃的观察家与预言家,具有洞若观火、明察秋毫的“新闻眼”。

他认为记者必须具备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能够精准地判断: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次要;哪些该舍弃,哪些该保留。同时,记者必须依靠敏锐的观察力来甄别信息真伪。

“脑力”是判断、辨别、思考与分析的能力,核心在于坚守立场、独立思考。在威逼与利诱面前,邵飘萍的脑力化为不屈的报人风骨。

邵飘萍认为新闻记者是“社会的公人”,记者应该“精神上之要素,以品性为第一”。 邵飘萍所倡导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正是“脑力”的最高体现——在价值抉择上的清醒与坚定。

邵飘萍认为记者是“新闻界战斗之壮士”。他的笔力,兼具战斗性与艺术性,形成了独特的“邵氏风格”。

邵飘萍和黄远生创立了一种新的通讯文和政论文,继承了梁启超的“新民体”。邵飘萍的“北京特别通信”恣肆流丽,夹叙夹议,将枯燥的政治新闻写得如小说般引人入胜。邵飘萍的“笔力”,是其“妙手著文章”的完美诠释。

他用他40年的短暂生命,为“四力”写下了最悲壮、最辉煌的注脚。他的脚力,丈量了时代的黑暗与光明;他的眼力,洞穿了历史的迷雾与走向;他的脑力,铸就了知识分子的铁骨与忠魂;他的笔力,化作刺破长夜的闪电与惊雷。

南京师范大学民国新闻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特邀理事 倪延年

邵飘萍办报实践的特点之一是具有坚定准确的政治立场。作为反帝反封建的斗士,他在腥风血雨中毫不退缩,在《京报》上公开撰文斥责张作霖等军阀行为,对其祸国殃民行径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谴责。

邵飘萍的办报事业最光彩的事迹是,成为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先驱。自中国共产党成立起,《京报》便与以李大钊为首的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他利用这个巨大的舆论平台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1923年5月5日马克思诞辰105周年之际,他专门在《京报》出版马克思诞辰专刊,详细报道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活动。这些宣传对当时的社会受众尤其是青年受众产生直接影响力和引导力。

邵飘萍的报刊成为工农利益的实际代言人和群众呼声的喉舌。他以人文情怀关注底层民众疾苦,深刻同情受苦受难的人民群众,用报纸抨击社会不公,呼吁公平正义。

尽管邵飘萍已离世多年,但他留下的新闻作品和新闻学遗产——崇尚进步、坚定信仰、求新务实、为民代言、不畏艰难、勇毅前行、献身事业的精神——永远熠熠生辉,永远鼓舞着新闻界的后辈。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特邀理事 艾红红

我在想邵飘萍的精神,除了飘萍教育基地上镌刻的那4个大字“铁肩辣手”,后面还可以加上“道德文章”,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功业。

有几点是我个人在学习、教学过程当中体会非常深刻的,我把它总结为16个字:把握时势,敢为人先,心系苍生,善于斗争。

一是能够准确地把握到历史大势的发展方向,是近代以来中国记者一种非常优秀的素质。邵飘萍身上就非常好地展现了这种素质。

二是敢为人先,邵飘萍也是在这方面的佼佼者。他在北京首创新闻编译社,对整个北京新闻业的结构生态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还和蔡元培率先成立北京大学的新闻研究会,对中国的新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是心系苍生,邵飘萍少年时代家庭境遇是非常好的,到北京之后他的生活条件也是非常优越的,但是当他发言的时候,他没有站在当权者的立场,而是站在天下苍生的角度。

四是善于斗争,他的整个事业和生活处于一个乱世当中。他的斗争精神体现于他的新闻工作的全流程。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媒介管理研究所所长、博导 朱春阳

提起邵飘萍时常会讲这两句话:“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何为“妙手”?对于新闻业来说其实是“辣手”而非“甜手”。“辣”意味着直面社会问题时的犀利与担当。他将“妙手”转化为“辣手”,恰好说明新闻的力量:在面对社会发展问题时,新闻人必须表现出应有的力度与硬度。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它不仅是职业操守,更是新闻业安身立命的根本。今天我们隆重纪念邵飘萍,正是因他身上凝聚着新闻业最珍贵的精神坐标。

在社会发展动荡时期,社会问题的真相变得扑朔迷离,变得难以接近,但邵飘萍创办的《京报》始终将探索真相、秉持正义视为使命。参观飘萍教育基地时,我还看到他的一句话:“余百无一嗜,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趣味,愿终生以之。”意思是:“这辈子我除了新闻业,对其他都提不起兴趣,我愿为这个行业付出终生。”最终他也用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这说明新闻从业者固然需要职业能力,但更需理想主义情怀与不可交易的价值观——唯有如此,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与行业的声望。

历经百年变迁,飘萍精神依然为新时代主流媒体建设提供非常清晰的启示:在系统性变革中,新闻业如何重登时代巅峰,重新获得应有的尊严与地位。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 邵鹏

邵飘萍的办报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最鲜活的教科书,他的立场是党性的觉醒。他的笔端流淌着人民的心声。在邵飘萍看来,新闻记者的责任在于替大多数民众说话,为报道“二七惨案”,他深入基层和普通民众同吃同住,记录了血肉模糊的事件现场,为揭露军阀的苛捐杂税收集了第一手资料,这种用脚底板出新闻的坚持,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具体注脚。

他的风骨是对真实性的一种坚守。面对军阀的威胁,他坚持报道的生命在于真实,被捕前的最后一刻仍然在修改揭露张作霖的稿子。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新闻品格,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新闻领域的一种升华。

我们今时今日做这样的交流与缅怀,也是想以邵飘萍为镜,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中筑牢信仰的基础,在基层实践中根植人民情怀,在笔耕不辍中传递真理的力量,如此方能不负“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新闻初心,扛起新时代新闻事业的使命和担当。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曹轲

新时代的创新实践中,需要把握好六组辩证统一的关系,结合邵飘萍的办报实践,以及今天金华新闻工作的经验和成功实践,可以用六个“金”字来概括其中的启发和思考:

金心铁胆。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辩证统一,向邵飘萍前辈学习,坚守信念,不曲意逢迎。

金睛火眼。坚持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敢于直面现实,不要一味地用大词、唱高调。

金玉良言。坚持正确方向与正面效果的辩证统一,勇于担当,敢于批判建言。

金针度人。坚持新闻真实与现象真实的辩证统一,扎根现实,善于挖掘思考,不把既有经验和惯性当作“金科玉律”。

金刚之身。坚持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主动以变应变,解决“守正有余、创新不足”的问题。

金腿常鲜。坚持新闻规律与传播规律的辩证统一,让我们的新闻作品、服务产品像“金腿”一样,咸甜有度,鲜香可口。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副教授、浙江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丁苗苗

飘萍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新闻人的职业尊严,重视真实、探究真实,不欺读者、重视读者,以及“新闻救国”“新闻报国”“铁肩辣手”“不畏权贵”“以社会为本位”“树立新闻职业意识”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提炼的方向。

我作为一名老师还要思考,像邵飘萍这样的人才,在今天的大学体系里能不能培养出来?

要回答这个问题,显然要回到邵飘萍这个人,回到他所处的时代与环境。那种环境不可复制,那个时代也不会再来,所以完全复刻是不可能的。邵飘萍是时代的产物,是那个动荡的、巨变的中国环境下的产物,这是今天任何校园都培养不出来的。

某种意义上来说,邵飘萍是不可复制的,但在大学校园里,在新闻教育中,我们要尽量把邵飘萍的遗产、精神结合他的经历分享给学生,用飘萍精神、理念,用他对新闻事业的责任感与事业心,去教育我们的学生。

浙大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沈爱国

作为扎根新闻教育一线40年、始终承担“新闻采访与写作”核心课程的专业教师,我深感邵飘萍的办报思想与新闻实践,与当下新闻教育的核心需求高度契合,其精神内核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传承与践行。

我总会给学生讲邵飘萍的采访故事。他在《申报》担任驻京特派记者期间,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经常伪装成商人、学者,多次深入北洋军阀政府内部,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获取第一手信息。这种“不避艰险、亲赴一线”的实践精神,正是当下应用型新闻人才脚力培养的核心要义。

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我经常给学生分析邵飘萍的新闻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1919年发表的《外交失败之真相》系列报道。这篇报道不仅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更展现了新闻记者“于细微处见真章”的洞察力——这种眼力,正是应用型新闻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我也总会提到邵飘萍的“追问精神”。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多数媒体仅报道了“工人被枪杀”的事实,而邵飘萍在《京报》上连续发表12篇评论,不仅追问“谁是真凶”,更深入分析“惨案背后的帝国主义侵略本质”“中国工人阶级的觉醒”,甚至提出“如何通过新闻舆论推动社会变革”的思考。这种“不满足于表面事实、追求深度思辨”的精神,正是应用型新闻人才脑力培养的关键。

在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中,我经常对学生说,邵飘萍的新闻作品之所以能穿越百年,依然有力量,正是因为他始终怀揣“为民发声”的情怀。他在很多场合说过类似的话:新闻记者的笔,要为百姓而写,要让弱者有声音、让正义被看见。这种“以笔为犁、为民立言”的笔力,正是应用型新闻人才笔力培养的价值底色。

邵飘萍的办报实践告诉我们:“四力”不是孤立的能力,而是相互关联、有机统一的整体——脚力是基础,眼力是关键,脑力是核心,笔力是归宿,而贯穿其中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进步”的责任与担当。

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教授 李文冰

飘萍精神是一座灯塔,对我们新闻教育工作者、新闻媒体工作者而言,都是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我想围绕邵飘萍的“四力”实践来谈四点学习体会。

第一,以脚力扎根现实,传承深入调查精神,筑牢新闻根基。邵飘萍的“铁肩辣手”,我认为“辣手”的力量源泉就在于踏实的脚力。邵飘萍的这份脚力给我们当代的启示是,要传承邵飘萍不畏艰险、追求真相的实践精神,建立常态化的基层联系机制,推动记者下沉乡村、社区、产业一线,聚焦新时代现实议题挖掘一手素材。

第二,以眼力洞察本质,秉持独立判断精神,把握正确方向。邵飘萍在军阀混战、信息杂乱的年代,始终保持清醒认知,体现出见微知著、明辨是非的眼力。我们现在身处众声喧哗的数字网络时代,记者的眼力更应体现为一种大局观、前瞻性、洞察力与专业性。我们要学习邵飘萍,聚焦时代重大关切与核心议题做好新闻,避免“乱花渐欲迷人眼”。

第三,以脑力凝聚共识,坚守社会责任精神,深化新闻内核。脑力体现的是思考的深度、价值的引领。我们今天更要强化问题导向的深度思考,特别是跳出事件性报道的框架,多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传承邵飘萍以新闻推动社会变革的担当。

第四,以笔力赋能传播,践行通俗鲜活精神,提升变革实践。要精准生动、深入人心,邵飘萍的文风兼具思想性和可读性,既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又能用通俗语言凝聚共识,这始终是我们现在要学习的。在智能传播语境下,我们除了传统笔力之外,还要打造全媒体笔力人才梯队,创新表达方式,让专业内容更易传播。

以脚力追求真实,以眼力明辨方向,以脑力坚守责任,以笔力凝聚共识,这既是对邵飘萍新闻精神、社会担当的传承,也是主流媒体在数字社会中巩固公信力、提升影响力的关键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