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店东磁:保持优势才能翻山越岭
记者 陈月丹/文 张辉/摄
上个月,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公布2025年前三季度业绩:公司光伏产业实现收入114.7亿元,同比增长43.6%。
这样的逆势上扬,得益于2022年的战略跨越。“如果没有那次战略转型,现在东磁光伏或许已处于无货可卖的境地。”横店东磁光伏科技生产运营总经理王在发表示。
一山放过一山拦
横店东磁前身可追溯至1980年创办的东阳县横店磁性器材厂,彼时主要生产磁性材料。1999年完成股份制改革,2006年成功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实现资本市场跨越;2009年进军光伏产业,开始布局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业务。
跨界光伏产业之后,光伏板块逐渐成长为东磁的核心支柱业务。2022年,东磁光伏产业营收突破100亿元,跻身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前十。
一山放过一山拦。站上新高点的东磁敏锐地嗅到了市场的变化:频繁受国际贸易壁垒、新能源产业政策等冲击,行业经历多轮洗牌。而当时东磁光伏的生产线依赖大量人工作业,生产参数记录仍使用纸质表单,导致追溯难、决策慢,传统P型电池技术在效率提升与成本控制方面遭遇双重瓶颈,处于产品生命周期末期,已不足以应对这些挑战。业内部分头部企业已涉足性能更优、更适用于高效率需求场景的N型电池,而东磁彼时的产能几乎全部来自P型电池。也就是说,一旦行业风向突变,东磁将面临没有产品可卖的局面,2022年的100亿元营收也将昙花一现。
未雨绸缪抢先机
“光伏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非常快,有的新产品甚至能对市面上的老产品造成碾压式跨越。”王在发说,要持续占有市场、保持领先优势,必须尽快实现技术更新。
但这个过程很难。2022年,国内光伏行业开始生产N型电池的企业不到5家,市场充满不确定性,且N型电池技术路线多样,当时的竞争格局还比较模糊。“具体选择哪条路线以及在何时精准大规模投资都需要慎之又慎,因为一旦确定,就是十几亿元的投入。”王在发介绍,东磁根据自身的技术积累、研发进展以及市场预判,最终选择将N型作为新技术的主攻方向,并于2023年实现量产,年产能约6吉瓦。
市场的变化来得迅速。2023年,N型电池市场迅速扩大,东磁在这一轮变革中抢得先机。但对它来说,这仅仅跨出了半步。“抢得先机只是让我们有产品可卖,要想卖得好,还得让产品有竞争优势,这就需要不断实现技术优化。”王在发介绍,从传统制造到智造的战略转型是东磁跨越的另外半步。
2019年,东磁太阳能电池片六厂开建,被列入2020年国家传统产业智能化、信息化改造项目,一年之后正式运行,成为我省公布的首批12家“未来工厂”之一。
2021年,东磁“未来工厂”2.0版——太阳能电池片七厂投产,多项生产技术、产品指标领先行业水平,生产的省级产品获评“国际先进”。
自技术路线由“P”转“N”后,东磁光伏的工厂迭代速度更是不断加快,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智慧工厂,国内外多个生产基地陆续建成。
在这场跨越的进程中,东磁不断将5G、工厂大脑、AI技术等融入制造全流程,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及产品可靠性。“以前单吉瓦产能需要投入四五百名工人,现在只需要100人,人工效率提升四五倍,同类型设备情况下,单线产量提升50%以上。”
创造优势是闯关的关键
如今,东磁N型电池年产能已超20吉瓦,并针对不同市场及客户对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利用定制型差异化产品打开高溢价市场。东磁已连续8年获得“Top Brand PV顶级光伏组件品牌”(EUPD Research),连续5年获得“Top Performer最佳表现者”(Kiwa PVEL)。浙江省创造力百强企业、中国电子信息竞争力前百家企业、中国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百强等榜单中,东磁都赫然在列。
“光伏行业一直很‘卷’,从2019年开始就没有消停过,但也正因为‘卷’,才让企业时刻保持警醒。不断实现产品技术提升和智能制造应用,让自己的产品有别人没有的独特优势,是企业能一直保持竞争力、不断翻山越岭的关键。”王在发介绍,虽然目前N型电池依然是市场主流,但也已再次受到新技术的冲击,因此东磁又已开始下一步布局:在目前存量产能基础上充分挖掘现有电池技术和成本的空间,同时积极研发其他电池技术,为下一次技术变革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