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1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11版:深读

黄大仙形象的古今艺术演绎

《初平牧羊图》

义乌出土的北宋银花片

电视连续剧《赤松山魂》

黄初平题材的瓷器 “黄大仙的传说”大容瓶

记者 郑宇恒

黄大仙的传说源于金华,其形象历经千年,在不同时代被赋予了丰富的艺术表达。古典画作的笔墨丹青,荧幕内的生动演绎,非遗匠人的巧手创作,共同构成了黄大仙形象的多彩图景。

历代画作中的“叱石成羊”

“叱石成羊”的传说颇受历代文人墨客青睐,是经久不衰的创作题材。

据北宋《宣和画谱》载,东晋画家顾恺之曾作过《黄初平牧羊图》,此画曾被收藏在北宋御府,现已不存,不过苏轼见过这幅画,还留下《顾恺之画黄初平牧羊图赞》:“先生养生如牧羊,放之无何有之乡。止者自止行者行,先生超然坐其旁……”让后人得以浮想联翩。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幅南宋绢本设色册页,应当是现存最早的初平牧羊图。

《中国绘画全集》收录此画,名为《叱石成羊图》,留有说明:“此图不知原载何册,又名《初平牧羊图》。图绘土坡上一长者袖手而立,倾听席地而坐的童子捧卷朗读,身后四只山羊,其态自在……童子认真朗读,长者凝神聆听的神情,羊群悠闲的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此童子,正是黄大仙的少年形象。

上世纪80年代,义乌柳青乡(现北苑街道)游览亭村出土一座北宋银器窖藏,其中一片錾刻人物故事银花片,再现了叱石成羊的经典场景。银花片图案以刀代笔,策杖老者黄初起与伸臂作指点状的少年黄初平相对而立,山坡间松树细密,羊群卧于一侧,展现了宋代工艺美术对此题材的艺术处理。

明代万历年间刊刻的《有像列仙全传》,又名《列仙全传》,收录了500多名得道之士的神仙故事,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保留了黄初平的传统形象:少年一手执牧鞭,一手指羊群,羊群看起来似石又似羊,正处于变幻瞬间。同时代刊刻的《仙佛奇踪》大胆创新,将黄初平描绘成袒胸露乳、大腹便便的中年胡须大汉,他面露微笑,手持牧鞭,展现了明代艺术家的个性化诠释。

清末“海上四任”之一的任熊在《列仙酒牌》中,别出心裁地描绘了黄初平的背影,他袖袍飞动,双臂上扬,前方两头羊呈站立状,题有“羊成石,石成羊,即此可以喻沧桑,今朝有酒须尽觞”,生动呈现了“叱”的力度。

此外,叱石成羊题材在瓷器、壁画中也有体现。康熙款青花叱石成羊图杯的外壁,以青花绘叱石成羊故事,一面是黄初平与兄长久别重逢的情景,另一面是卧在草丛中的山羊。太平天国侍王府壁画中的《黄初平叱石成羊图》,为清代方梅生所绘。

影视作品中的现代表达

在黄大仙形象的现代传播中,影视作品以生动的表现力,成为塑造和演绎的重要载体。

例如林正英主演的电影《黄大仙》,影片采用近乎白描的传记式叙事,呈现了民间流传的故事,塑造了庄重、慈悲且具有奉献精神的黄大仙形象。这种处理方式,与当时香港电影常见的夸张、恶搞风格迥然不同。

电视连续剧《赤松山魂》故事平实,没有神仙鬼怪与玄幻色彩,就连叱石成羊这一经典情节,都是以梦境形式展现。创作团队用大量细节展现黄初平的忠孝和正义,塑造了一个既非神也非仙的真实形象,他疾恶如仇,为老百姓做善事,希望观众受到启迪:神仙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一心一意帮助老百姓做事的人就是神仙。

今年,有影视公司着手筹建黄大仙影视项目,计划3年内推出3部影视作品,分别是《牧仙记》《赤松丹心》和《黄大仙传说》,涵盖竖屏、横屏短剧和院线影视作品。其中,《牧仙记》已于今年10月开机,通过年轻化、快节奏的竖屏短剧形式,深入挖掘“普济劝善、助人为乐”的现代价值,以更易被当代观众特别是年轻群体接受的方式,传承善良的普世价值。

非遗创作中的故乡情怀

如果说历代画作与影视剧作品为黄大仙赋予了多彩的艺术形象,那么,当代非遗匠人则以更可触可感的形式,将他的故事熔铸进作品中,是从古老传说到当代生活的生动过渡。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新华早在20多年前,就以黄大仙故事为素材进行创作。

“2004年之前,我从赤松宫取材,做了一些抱月瓶,原用于摆设,后来改成酒瓶,具有实用性。近年来,若有好的灵感,也会进行创作。”陈新华去年多次前往黄大仙祖宫,参考石碑雕刻的传说故事,制作了一件釉下褐彩绘“黄大仙的传说”大容瓶,瓶身图文并茂,复刻叱石成羊的场景。

婺州窑的纹样多以花草为题材,较少绘制人像,这与制作技艺有关,“婺州窑古朴雅致,以草木灰釉烧制。在作品上绘制的人物五官,上釉后容易模糊,接下来要继续改进。”在陈新华看来,深具地方特色的黄大仙文化,不仅是金华的重要标识,也是激发他创作灵感的源头活水。

东阳针刺无骨花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许宾近日完成了一组以黄大仙传说为主题的微缩版板凳龙灯,这是该项非遗技艺首次以黄大仙为题材进行艺术创作。

传统许宅花灯的人物造型多取材于戏曲与农耕生活,题材丰富但情节较为分散。为准确呈现黄大仙文化内涵,许宾专程赴赤松宫采风,研读传说故事,最终选取“叱石成羊”“金石还丹”等片段,展现从凡人到仙人的形象演变,形成一条清晰的故事脉络。

此次主题创作不仅拓展了许宅花灯的表现题材,也为非遗技艺注入新活力。

(图片选自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或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