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3版:特别报道

2025年1月1日—10月31日 义乌登记境外人员540779人次,同比增长18.28% 创历史新高,是全国入境人员最多的县级市

义“揽”世界的密码

毕需努 穆德 巴斯蒂安

在义外籍客商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 “奈德之家”志愿者代表与义乌市公安局稠城派出所民警向外籍人员宣传相关政策 外籍人员在义乌其乐融融 钱旭升/摄 义乌市鸡鸣山社区举办在义外籍人员包清明粿活动 中国游客和境外参展商在义乌一起品尝进口啤酒 钱旭升/摄 在义外籍人员展示自己制作的灯笼 王洁/摄 (照片除署名外,由金华市公安局提供)

记者 李 艳 陈建飞 蔡文洁

我家大门常打开

开放怀抱等你

拥抱过就有了默契

你会爱上这里

……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中国开放的大门越来越敞开,越来越多的国际面孔出现在神州大地。义乌这座以小商品市场闻名于世的城市,更是开放的“风向标”,是全国入境人员最多的县级市。记者昨天从义乌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了解到,2025年1月1日—10月31日,登记境外人员540779人次,同比增长18.28%,创历史新高,奏响了一曲义“揽”世界的动人、美好乐章。

有情

“我喜欢这里,这里就是我的家”

对约旦客商穆德而言,义乌不仅是一座成就其事业的“世界超市”,更是一个充满人情味、让他安心生活的“第二故乡”。

2002年,还在约旦大学学财务的穆德听朋友说“中国义乌很适合做生意”,当时心里就痒痒的。这年8月,大学一毕业,他就只身直奔义乌,靠3万元的初始资金做起了五金生意。

当时的义乌,商贸活力迸发,但面向外籍商人的服务体系尚在雏形。对穆德而言,签证是头等大事。

“一开始我办的是贸易签证,有效期短,每两个月就需要跑一趟金华办理续签。”穆德说,每次来回都要花上一天时间,很折腾人。

穆德赶上了好时代。2005年10月,经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批准,义乌市出入境管理部门正式获批行使外国人签证和居留许可的审批权限,成为全国首个具备外国人签证签发权限的县级出入境管理机构。

“这样一来,签证在义乌就能办了,而且办理的效率很高,一两个小时就能办好。”穆德说。

自2002年义乌被纳入浙江省委、省政府实行第三轮强县扩权改革名单、获得313项地级市经济管理权限以来,至今该市总计承接1319项扩权事项。穆德所亲历的从签证、居留到市民服务的每一次变迁,正是义乌迈向国际融合最生动的注脚。

“我的签证时间逐渐从2个月变成6个月,又从2年延长到5年。”穆德清晰地感受到了变化。

随着政策越来越好,能申请到更长期的居留许可,这也给了穆德扎根义乌的底气。2017年,他投资购买了义乌福田银座的一层写字楼,将办公面积扩展到1500平方米,还在上海、义乌各买了一套房子,在湖州买了两套房子。“2008年,我结婚了,妻子是浙江湖州人。”

一项项行政许可改革,转变为许许多多像穆德一样在义乌创业的境外人员事业发展和人生安定的基石。穆德将中国小商品出口到约旦、坦桑尼亚、摩洛哥等13个国家和地区。去年,穆德经营的公司出货值达12亿元,公司光从意大利聘请的设计师就有10多人。

更深刻的变化在于身份认同。2022年,穆德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

如今,扎根义乌的穆德不再仅仅是被服务的对象,还积极参与当地社会治理,成为外籍义警和金牌志愿者。

受穆德影响,比他大8岁的哥哥也来到义乌做生意,开起了自己的公司。两兄弟相聚义乌,直把异乡当故乡。

“我刚来时,在义乌的约旦人只有4位,现在常住有500多人了,而且我们还结交了世界各地的朋友。义乌这个城市很开放、包容,我们工作、生活在这里很惬意。”穆德感慨,“中国环境很好,义乌办事效率高,办理业务、咨询政策,就像下楼散步一样方便。”

搭乘浙江自贸区扩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的东风,义乌市公安局积极与公安部国家移民管理局和浙江省公安厅出入境管理部门对接,2024年底,义乌国际机场口岸获批成为240小时过境免签口岸。

“义乌是最适合做生意的地方。我喜欢义乌,在我心里,感觉这里和约旦是一样的;我喜欢义乌,这里就是我的家,我爱我家。”从为签证期限奔波,到获得长期居留安心立业;从拿着护照小心翼翼,到手持“外籍商友卡”享受市民待遇;从一个寻觅商机的约旦青年,到一位在义乌安家落户的“新义乌人”——穆德在义乌的23年,完美映射了义乌签证政策与服务体系的变迁。

有义

“大家一起做,力量更大”

义乌就像巨大的磁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慕名前来。

在尼泊尔老乡眼中,毕需努是“人生赢家”——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而在毕需努自己看来,他生意的每一次飞跃,都与义乌这座城市拔节共长。

1999年,尚在读高中的毕需努就跟随表哥在西藏日喀则樟木口岸做生意。听表哥夸“义乌挺好的”,2002年6月8日,毕需努怀揣期待登上加德满都飞往上海的班机。

“我坐的是晚上的航班,到上海已是深夜,辗转到义乌都已经是第二天中午了。”毕需努说,走进义乌小商品市场的那一刻,他就被眼前琳琅满目的商品彻底震撼了。“我一开始只是准备来进货,但来了之后想法就改变了,这里就是我要留下来的地方。”

毕需努一来义乌就有了开公司的想法。但那时从外汇管理,到外资企业登记,义乌作为县级市,要么没权限,要么权限不足。比如登记外企常驻代表机构,外商得去杭州。顺利的话,一次审批通过,预计半个月;如果材料不齐全,退回重办的,可能一两个月。

2007年,毕需努将公司代表处正式设在义乌。随着政策红利释放与营商环境优化,义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商人“来了,就不想走”。2009年,义乌成为全国首个获批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登记权限的县级市,外资企业登记权限也同步获批……截至2025年7月31日,义乌外资经营主体总量迈入万户大关,成为全国外资经营主体类型最齐全的县级市。

“外国人在中国经商需要的所有手续,从公司注册到国际邀请函,再到身份证件,现在都可以在义乌国际贸易服务中心‘一站式’办理。”义乌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局长楼文荣说,2021年5月挂牌的义乌市移民事务服务中心,目前已集成148项政务服务事项、73项公共服务事项。

义乌人的热情、重义,让毕需努在异国他乡如沐春风。

被毕需努亲切地称为“义乌爸爸”的何兴桂,是他到义乌后认识的第一位供货商。长久的贸易往来使他们成为忘年交。何兴桂不仅教毕需努如何做生意,还经常邀请他到家里吃饭。在“义乌爸爸”的建议下,毕需努在加德满都投资建设了第一家编织袋加工厂。“‘义乌爸爸’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让我看到了义乌人‘诚以待人,信以立身’的格局和情义。”

今年5月,毕需努获得2024年度西湖友谊奖,这是浙江省政府为表彰外国专家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中作出突出贡献而设立的最高荣誉。多年来,毕需努身体力行,在中尼两国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他在加德满都设立经销总部,协助尼泊尔同胞在义乌开办贸易公司,几年时间就增加了40余家。他还开辟教育合作新路径,推荐10多名尼泊尔学生到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留学。“其中就包括我的外甥,他毕业后也留在了义乌,开起公司,做起了五金生意。”毕需努说。

记者问:“培养这么多竞争对手,不怕影响自己的生意吗?”

毕需努一脸认真:“生意做不完,大家一起做,力量更大。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来越敞开了,对商人来说机会也更多了。”

从孤身一人前来闯荡,到如今携家带口在义乌安家,毕需努的故事,是无数外商在义乌奋斗的缩影,更是义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的生动注脚。在这里,政策有力度,通关有速度,服务有温度,每一位像毕需努这样的梦想家,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有光

梦想一一照进现实

在义乌的世界面孔,涵盖男女老少,其中青年人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来自法国的24岁青年巴斯蒂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采访当天,在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创客园里见到巴斯蒂安时,他正忙着处理来自欧洲的订单。虽然前年才从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毕业,但他在国际创客园的公司已经营了三年,公司主要经营配件、衣服和户外产品,今年前10个月,销售额已突破800万元。

和很多外国人不同,巴斯蒂安7岁就跟随父亲来到中国,当时他的父亲已在义乌待了多年,外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对于巴斯蒂安来说,义乌不仅是生意场,更是他成长的记忆与未来的希望。

2021年,巴斯蒂安来到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并于2022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当时,他还是一名学生。

像巴斯蒂安这样的“学生老板”,在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还有很多。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樊曜说,学校就是一个巨大的“创业实践场”。针对在读留学生无法注册公司的规定,学校创新性地提出“创业实践”概念,学生通过实践获得创业经验,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扶持,为外籍留学生毕业后留义创业提供有力保障。

巴斯蒂安正是这一模式的受益者。在校学习期间,他的公司就入驻学校的国际创客园,享受到了学校提供的免费创业场所、公司注册、工作许可证办理等“全流程服务”。

这种“学生需要什么,学校就去研究配套什么”的务实精神,让校园成了实现创业梦想的加速器。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创客园自2022年12月启用以来,已成功孵化来自24个国家的学生共35个创业项目,年营业额超2.68亿元,历年留义创业的国际学生占国际学生总数的24%。

在巴斯蒂安看来,受益于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外贸政策,和往年相比,“今年公司获得了更多客户的信任,生意也越来越好”。

2025年9月,由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发起的浙江省高校外国来华留学生创新创业联盟成立,标志着像巴斯蒂安这样的国际青年在浙创业,从此进入一个有平台、有体系、有生态的“协同发展”新阶段。

而所有的一切,又无不根植于义乌这片敢于先行先试的创新沃土。今年4月,义乌发放了全国首批外籍人才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持有证书者无须两年工作经验即可直接就业,为国际青年打开了通往义乌职场的大门。

这些政策是这座城市向世界发出的热情邀约。

巴斯蒂安从一名跟随父亲来中国生活的小男孩,成长为在义乌扎根创业的青年企业家。当无数个“巴斯蒂安”的梦想在这里照进现实,中国的大门将更加开放,和世界分享每一个传奇,迎接每一缕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