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我看到了未来真正可能的样子”
——塞尔维亚制片人感受“鲜活中国”
新华社记者 张璇 石中玉
“在中国,我看到了未来真正可能的样子。”塞尔维亚制片人博什科·科扎尔斯基对新华社记者说。今年9月,科扎尔斯基首次来华并在北京拍摄了纪录片《文化旅行家在中国》,他对这座古都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饮食文化和发达的数字化技术赞叹不已。
“我感受到人们在北京的生活舒适、愉悦,这令我非常惊喜。”科扎尔斯基说。
科扎尔斯基告诉记者,他在拍摄一部关于中俄友谊的纪录片时萌生了到访中国的想法,便通过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联系了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
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张爱民表示:“科扎尔斯基先生向我们表达了希望赴华拍摄一部展示中国风貌的旅行纪录片的想法,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向塞公众呈现一个真实生动的中国。”
在两国使馆、文化部门及文化中心的支持下,科扎尔斯基于9月抵达北京,在北京塞尔维亚文化中心主任塔季扬娜·索尔达特陪同下,经历了一段精彩纷呈的“中国之旅”。
索尔达特介绍,她与科扎尔斯基一同走访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并为他讲解其文化背景。“在长城,科扎尔斯基先生被每一个角落所震撼,他反复拍摄细节,感叹中华文明的智慧。”索尔达特说。
两个月后,《文化旅行家在中国》在塞首映。通过画面,观众看到游人如织的长城、天坛下身着中国古代服饰的年轻女孩、颇具老北京风情的步行街和小吃、冒着热气的铜锅涮肉……这些鲜活的画面传递出这位塞尔维亚制片人眼中的中国首都。
“节目中呈现的北京——通过文化、日常生活、历史以及那些被隐藏的细节——令我深受启发。”塞尔维亚观众韦斯娜·马尔科维奇表示,纪录片激发了她前往这个迷人国度的强烈渴望。
“我们在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了《文化旅行家在中国》首映式,”张爱民说,“影片的价值不仅在于展现中国多姿多彩的自然与城市风貌,更在于它以塞尔维亚媒体人的独特视角,细致捕捉中国的社会发展、文化魅力与时代精神,让塞尔维亚观众看到一个真实、可亲的中国。”
科扎尔斯基告诉新华社记者,拍摄过程中他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深深触动。“竟然有这么多中国人了解塞尔维亚和塞尔维亚人民。作为塞尔维亚人,你会由衷感到在中国备受欢迎。”科扎尔斯基说。
谈及令他深刻的旅行记忆,科扎尔斯基说,他在前门大街品尝到了来自中国各地的美食,这些食物成为中国各省份的文化象征,激发了他日后游览更多中国省份的想法。他也为中国的数字化程度及其带来的各项便利感到惊叹,“不必去银行办理日常业务、不必排队买博物馆门票,也不必在售票亭购买公交卡”。他说,希望这种数字化生活方式也能来到巴尔干地区。
科扎尔斯基还说,北京作为现代化都市,其令人放松身心的自然风景与城市景观相得益彰。“我沿着亮马河散步,看到人们带着家人在水上划船、老人垂钓、人们悠闲地赏荷……在市中心拥有如此维护良好的自然空间实在难得。”
“这是我们第一次访问中国,它在我们心中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索欲。中国是文化旅游的真正宝库,提供了无数拓宽视野的机会。”科扎尔斯基说。
索尔达特说,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双边文化交流活动,让“文化成为塞中友谊的‘粘合剂’,推动这份 ‘铁杆情谊’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
(新华社贝尔格莱德11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