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3日 

金华日报 数字报纸


第04版:远去的市声帆影

永康古渡:岁月悠悠似水流

西津桥

撑竹排(资料图)

当渡口

翁埠便桥

许码头牛市溪滩旧照(资料图)

记者 郑宇恒/文 张辉/摄

永康位于钱塘江上游,江河溪涧分布较广,水运历史悠久。

南朝沈约出任东阳郡(今金华)太守时,就曾泛舟永康江上,写下“长枝萌紫叶,清源泛绿苔。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临睨信永矣,望美暧悠哉。寄言幽闺妾,罗袖勿空裁”(《泛永康江》),让后人领略1500多年前早春时的江景,以及诗人触景而生的情思。

沈约在何处登船,又在何处上岸,今已难考,但舟楫总会在渡口停靠。据《永康市志》,明正德有渡口6个,清光绪有渡口4个。时至今日,多数古渡已废弃,也有部分重获新生。

永康江上水运忙

永康江由穿城而过的南溪、华溪汇合而成,是一条连接“上八府”与“下三府”的水运通道,由于江面随季节变化,平时只能勉强通竹筏,雨季水深平稳时可通木帆船,又被称为“蓑衣港”。

明清时期,永康江已成为水上交通的重要港道。浙南山区及台州的仙居等县外运的笋干、土纸、白炭等山货,大多靠脚夫运至永康县城,在江边各码头下埠装上船筏,然后运往金华、兰溪、杭嘉湖等地。所需的农业生产资料和布匹、绸缎及生活用品也都从水路运到永康,再中转分运至浙南各地。永康城内大小码头紧接,主要有周埠、卢埠、县前埠、河东埠以及胡店埠。

旧时将货物转运称为“过塘”,清光绪年间,永康开办了最早的过塘行,名为杜恒源。水运旺盛时期,华溪、永康江边设立大小过塘行、转运行30多家。

抗战时期,浙江省政府迁至永康方岩后,永康成了货物集散点。1939年,浙江省船舶管理局在永康、金华、兰溪专设船舶管理站。经注册登记,永康有木船376艘,是年5—12月,到埠卸货的船舶4451艘次,装运货物离埠船2359艘次。

1949年,永康成立船筏同业工会,由国家计划分配、调拨的物资仍以船筏运输为主,其中竹柴炭均在许码头毛竹市桥下装卸,煤、石灰分别在李店、县城下陆溪滩(西津桥下首),或沿永康江支流靠岸就近卸货。至1962年冬,航运难以为继,水运工具变卖,水运业工人改行,永康江上的航运业结束。

曾经水运繁华的永康江,如今充满生活气息,江风徐徐,江水西流,延伸出的石台上有人浣衣,环江步道更是锻炼的好去处。

为了寻找古渡旧迹,记者联系退休教师项瑞英,今年88岁的他从小在永康城长大,能够在城市新格局中辨认出曾经的旧模样。

此行的第一站是西津桥,桥上建有廊屋,桥柱间设有桥凳,许多市民在此处休憩,由于桥墩呈弧形,所以站在一侧,并不能一眼看穿桥身。“西津桥曾为西津渡,吕公望还将‘西津晚渡’列入永城八景中。”项瑞英说。

《永康县志》记载,西津桥初为浮桥,曰下浮桥,久废。明弘治间,知县王秧造舟及签夫以济,曰西津渡。康熙间陈畴助田为修办渡船之资……嘉庆五年,徐宗常遂置办渡船,以济往来者达十年……

逆着江流往上游方向走,经过解放桥,就来到了三江交汇处。“华溪东曾是河东坊,有一个河东埠,是颇具规模的转运码头。南溪上曾有两座双向并行的长桥,俗名‘毛竹市桥’,原桥上游四五十米处就是许码头,附近的溪滩上有毛竹市场,山民通过竹排,顺溪来到市场,把竹子拖上沙滩,就可进行交易。”项瑞英说,永康方言中“许”与“水”同音,因此两种叫法都有。

河东埠位于河头村西,前有码头,后有开设在祠堂内的过塘行(吕氏宗祠内设“吕中河行”,吕五宗祠内设“万通行”等),装卸方便。当时货物装卸由吕姓把持,凡吕姓子孙皆可随时参加,解决了不少吕姓族人的生计。

《永康市志》中有河头溪沿专记,提及永康第一台柴油抽水机和第一艘柴油引擎小火轮,就是河头溪沿人吕方仁在1931年时从上海购买,小火轮从吕大宗祠前码头下水,至仁政桥往返行驶,引得众人围观。

永康的耕牛市场远近闻名,最初就开设在山川坛溪沿许码头一带,多次搬迁后,于1944年又迁往许码头溪滩,买牛的客户主要来自江西、安徽、山东等省以及浙江省内近40个县。随着农业机械增加,牛市在20世纪90年代末消失。“牛市有水牛黄牛、耕牛菜牛等多个种类,设有‘牙行’作为中介,‘牙郎’代表买卖双方讨价还价,他们称卖牛者为‘亲家’,叫牧童为‘牛大舅’,以示尊重。”项瑞英说。

青龙埠前撑竹排

永康江出城后随地势起伏转向,最终流至武义境内,在这过程中,江水经过许多村庄,原翁埠村(已与临溪村并为金星村,属江南街道)就是其中之一。

据2005年编纂的《青龙埠翁氏宗谱》记载,翁埠村位于永康江下游,由于这段流域古称青龙江,故早年村名为青龙村,江边设有摆渡码头,为青龙埠,后因族人皆姓翁,称为翁埠。

翁埠村三面环山,一边绕水,过去人均耕地少,每逢汛期洪灾不断,村民们便发展副业,靠江吃水,以捕鱼、撑木船或竹排为生。

村民翁长林今年83岁,他的父亲曾是一名撑排人。

“过去村里穷,大多数人买不起木船,就从武义购买加工好的毛竹,再连接成竹筏。我家是从爷爷辈开始撑排的,这需要两人配合,分别站在头与尾,前面的人对技术要求高,要控制方向。”翁长林说,他的父亲就与兄弟合作撑排,货运繁忙时,还会雇小工,将多条竹筏串联运输。

由于村中的水路更为便利,撑排人常常帮助村民去城中“代购”生活用品,有时还载人前往江对岸的耕地劳作。不过更多的时候,他们还是以货运为主,比如将永康、缙云等地的木材、毛竹等土特产积放在过塘行(江边曾开设公兴、乾元两个过塘行),再送往金华、兰溪、衢州销售,回程时又运输石灰等物资。翁长林记得父亲去永康城里时,主要是在西津桥附近与货运公司接头,并且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搬运货物,每一趟运输的收入都不一定,要与老板讨价还价。

翁长林从小看父亲撑排,无论寒冬酷暑,风里来,雨里去,他虽未从事过这一行,也知道其中的辛苦。“撑排是个力气活,尤其是逆水时,需要拉纤通过,若遇上枯水期,还要把江底影响行进的石头撬开。将货物运输到村边埠头还不算结束,为了看管方便,晚上需睡在岸边简易的房子里,自己用铜罐煮饭吃。”翁长林说,过去村中有人编顺口溜自嘲,“撑排侬来真有福,夜夜搭铺住新屋”“有囡不许翁埠郎,十夜九夜守空房,有囡不嫁翁埠宅,春天冬天两头冷”。

随着陆路交通发展,永康江河道拓宽,上游建设水库,青龙埠前的江水变浅,不利于行船,船只渐渐减少,老埠头也在改造中消失。

《永康县交通志》记录了这一民间渡口的概况:翁埠渡,以翁埠村为主,李店村、皇渡桥村等合助田千把,年收租谷70担,供渡口开支。后由翁埠村单独负担,政府给以补助。1986年,建成木便桥,渡废。

如今来到江边,能见到在2018年新建的埠头,恰逢雨季,江水高涨,船桩被淹在水下,附近还有一幅根据村中老人讲述设计的浮雕,重现了江上纤夫行船、鸬鹚捕鱼的场景,这都是翁长林曾见过的景象,他说:“过去,边上的李店村、溪口村也有撑排人,我们村的埠头算是中等规模,非常热闹。”

江水悠悠,横跨江两岸的翁埠便桥常有行人经过,而新的青龙埠已不再具有实用性,等不到下一艘归船,它已然成为记忆的载体,诉说着过往撑排人的艰辛与江面的喧闹。

当渡今向何处寻

永康市东南部的杨溪水库(又叫灵山湖),是当地最大的饮用水水源地,据杨溪水库管理处介绍,因其水源来自永康江的支流李溪,李溪又被称为杨溪,故而得名。

杨溪水库于1976年破土动工,1982年关闸蓄水,并内辟航道,设渡口4个,分别为灵岩寺前渡、下寮渡、可投应渡与下邵渡;1995年,灵岩寺前至下寮客渡航线确定为内河航道,长2千米;2007年,永康市境内仅剩杨溪水库设有的4个渡口。

持续40余年的内河航线,串联起人们的记忆,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为了建设水库,当地共有11个村搬迁异地,与老村一同沉入水底的,还有一处名为“当渡”的古渡口。

该往何处寻当渡?

康熙《永康县志》记载,当渡,县东四十里。

光绪《永康县志》记载,李溪源出四十四都峡上,南流至碧湍,合下东溪,转而北,迳苦竹桥,至可投,转而西,至当渡。

据2017年《永康市志》整理,当渡,渡李溪,也称杨溪,渡口建有“当渡亭”,后称灵岩寺前渡,1982年杨溪水库建成蓄水,原溪、渡、亭淹于水中,现存渡口和亭为新建。灵岩寺前渡就位于方岩镇灵岩寺前村(经行政村规模调整,已与可投胡、岩后、杏桐园并为岩后村)。

从永康市区驱车50分钟,来到岩后村,四面山清水秀,景色宜人,路边的民宅错落而立,几户大门敞开,有村民闲坐于门口。

村民应恭南今年77岁,他从家中取出《当渡(灵岩寺前)宗谱》,说:“我对当渡的印象,主要来自村里老人的讲述,这些内容都记录在宗谱中。”

翻阅宗谱,发现只有村史中简单提及当渡:元末明初时的杨溪流域,上至缙云,下到永城兰溪、衢州水路,在村前溪边设有渡口码头,所以村名曰“当渡”。

……

道光廿一年(1841),永康县丞吴廷康先自捐资,并劝令可投应孝忠祠理事集资,重修灵岩寺,香火旺盛,当渡村从此易名为灵岩寺前村。

沿着公路前行,远远就能见到路边的当渡亭与写有“当渡口”的牌坊。“我34岁时移民到上面来,老村子就在水库中央的位置。你别看现在的杨溪水库这么大,要靠船渡,以前村口的溪并不宽,大家可以蹚水到对岸,渡口是为了方便山里的人往外走。”应恭南回忆,过去老人说,若村里以及周边的人想去兰溪,有两种方式,有钱人会请轿夫抬轿,通过陆路前往,大多数人会从当渡乘小木船至下一个渡口,再换乘大船至兰溪。

平静的水面倒映群山,站在渡口边,应恭南还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我爸爸如果还在世今年要100多岁了,他十四五岁时,曾去上海学裁缝,就是从当渡乘船出发的。他提起这段经历时,说印象最深的就是乘船经过七里泷,不过七里泷在哪呢?我现在依旧不知道。”

旧时的当渡已不见踪影,新的灵岩寺前渡还时不时迎客来。

杨溪水库修建好时,应恭南正是原灵岩寺前村的党支部书记,组织修建灵岩寺前渡与当渡亭。他说:“以前的渡口很热闹,一天有几百人乘船过渡。现在公路方便,坐船的人少了,不过倘若有需要,可以联系船工,他会开船帮忙过渡。”